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清平樂·秋光燭地

清平樂·秋光燭地陳師道是「蘇門六君子」之一。黃庭堅曾贊云:「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游。」他的詞纖細平易,如《蝶戀花》:「路轉河回寒日暮,連峰不計重回顧。」《南鄉子》:「花樣腰身宮樣立,婷婷,困倚闌干一欠伸。」《菩薩蠻》:「天上隔年期,人間長別離。」都是較有名氣的詞句。但是,最足以代表他的詞風的,則是這首《清平樂》。

  • 作品名稱 ;清平樂·秋光燭地
  • 創作年代 ;北宋
  • 文學體裁 ;清平樂
  • 作   者 ;陳師道

目錄

詞作原文

秋光燭地,簾幕生秋意。露葉翻風驚鵲墜,暗落青林紅子。微行聲斷長廊,熏爐衾換生香。滅燭卻延明月,攬衣先怯微涼。[1]

詞作鑑賞

這首詞描繪秋天景色。上片寫晨景,下片寫夜晚。

「秋光燭地,簾幕生秋意。」開宗明義,寫秋景,「秋光」、「秋意」,一派秋天的氣氛。「露葉翻風驚鵲墜,暗落青林紅子。」進一步寫秋景,含着露水的樹葉,由於秋風的吹動,紛紛落下,連樹上的鵲雀,也被驚動了。言簡意賅,細膩生動,幾個字,便勾勒出一個正在落葉的生動畫面。「一葉知秋」,作者抓住了這一最有特徵性的動態,一下子把秋景寫活了。語言、畫面、意境,都活靈活現地擺在讀者的面前。

「微行聲斷長廊,熏爐衾換生香。」入夜了,秋天的夜晚是淒涼的:走廊的腳步聲沒有了;火爐里散發出木柴燃燒後的香氣。夜深了,「滅燭卻延明月,攬衣先怯微涼。」吹熄了蠟燭,月光卻照進屋中;詞人感到秋天的涼意,將衣披在身上。

這首詞,情意深婉,用語精警,筆力拗峭,頗能代表陳師道的詞風。王灼在《碧雞漫志》中說:「陳無己所作數十首,號曰語業,妙處如其詩。但用意太深,有時僻澀。」這樣的優點與缺點,在這首詞中均有所體現。 [2]

作者簡介

陳師道(公元1053~1102年),北宋詩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後山。彭城(今江蘇徐州)人。16歲時從師曾鞏。當時朝廷用王安石經義之學以取士,陳師道不以為然,不去應試。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曾鞏奉命修史,薦陳師道為屬員,因其布衣而未果。太學博士正錄薦師道為學錄,他推辭不就。當時的執政大臣章□曾托秦觀致意,讓陳師道往見,準備加以薦舉,他卻回答:「士不傳贄為臣,則不見於王公。」(《與少游書》),拒不謁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當時任翰林學士的蘇軾與傅堯俞、孫覺等推薦他任徐州州學教授。四年,蘇軾出任杭州太守,路過南京(今河南商丘),陳師道到南京送行,以擅離職守,被劾去職。不久復職,調潁州教授。當時蘇軾任潁州太守,希望收他為弟子。陳師道以「向來一瓣香,敬為曾南豐」,婉言推辭。但蘇軾不以為忤,仍然對他加以指導。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他被朝廷目為蘇軾餘黨,罷職回家。他家境貧寒,但仍專力寫作,欲以詩文傳於後世。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任秘書省正字。次年病逝。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