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漸新世1

漸新世(Oligocene)是地質時代中古近紀(Paleogene)的最後一個主要分期,大約開始於3400萬年前,終於2300萬年前,介於始新世(Eocene)與新近紀的中新世(Miocene)之間。比起其他比較古老的地質時期,用岩床來確認漸新世是良好的識別方式,雖然精確的起始與結束時間有些不確定。漸新世(Oligocene)之名,詞源來自希臘文字ὀλίγος(oligos,「少」之意)和καινός(kainos,「新」之意),即表示在始新世噴髮式的進化之後,這個時期哺乳動物種類增加並不明顯。

目錄

簡介

生物發展史上稱從六千五百萬年前到現代時間段為新生代,這包括地史上的第三紀和第四紀,第三紀又分為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五個時期。漸新世是第三紀的第三個世,約開始於3650萬年前,結束於2330萬年前。漸新世時形成的地層稱漸新統,位於始新統之上、中新統之下。1833年,英國C.萊伊爾把第三紀分成始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1854年,E.von貝利希在德國發現早於中新世、晚於始新世的沉積物,從而提出漸新世。當時特提斯海周圍熱帶植物繁茂,德國的大部分地區溫暖潮濕,因此 ,形成大規模的褐煤。在漸新世時海生動物有孔蟲和貨幣蟲占優勢,陸生無脊椎動物豐富多樣。在波羅的海區有許多昆蟲,如蝴蝶、蜜蜂、螞蟻和蜘蛛。陸生脊椎動物也豐富多樣,分布於北美、歐洲、非洲和亞洲。漸新世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過渡時期,是一條連接「炎熱的始新世時期的古老世界和生態系統更具有現代特徵的中新世」的紐帶。漸新世時期生態系統發生的一個重要改變是草原在全球的擴張,而熱帶闊葉林則萎縮至赤道一帶。標誌漸新世開始的事件是一起被稱為大置換的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當時歐洲的動物群,除了區域性的嚙齒類動物和有袋類動物之外,都被來自亞洲的動物群所取代。漸新世和中新世則沒有顯著的全球性事件為其分野,而是各個地區相繼從較溫暖的漸新世晚期(2,600-2,300萬年前)進入較寒冷的中新世。

評價

古近紀時期全球氣溫持續下降的趨勢在漸新世被打斷,在40萬年之間氣溫急劇下降8.2℃之後進入了一段長達700萬年的氣溫平穩震盪期。這段平穩震盪期從3,250萬年前開始,至2,550萬年前結束。漸新世的氣候變遷包括全球冰量的增加、海平面的下降(降幅達55米,從3,570萬年前至3,350萬年前)和氣溫的平穩變化。之後,在2,800萬年至2,600萬年間,隨着La Garita Caldera超級火山的爆發,這段氣溫平穩震盪期隨之結束。不過,漸新世和中新世更替期間的氣候仍然比較穩定。海洋持續變冷,特別是在南極洲附近在這段時期,各大洲繼續飄移向它們當今所在的位置。南極洲越來越孤立,並最終成為一個永久性的冰封大陸。北美洲西部的造山運動仍在繼續;非洲板塊持續向北擠壓歐亞板塊,阿爾卑斯山脈隨之開始隆起,並將特提斯洋的殘餘部分與大洋隔離開。在漸新世早期,歐洲遭遇到了短期的海洋入侵,這種狀況在北美洲則較少發生。漸新世早期在北美洲和歐洲之間似乎仍有陸橋相連,因為這段時期這兩處的動物區系仍然十分相似。在漸新世的某段時間裡,南美洲最終與南極洲分離,並漂向北美洲;這也使得南極洲環流得以暢通無阻,最終使南極大陸的溫度急劇下降。[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