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漁戀(鶴舞原野)

《漁戀》中國當代作家鶴舞原野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漁戀

老家離海邊不遠,有幾十戶人家,村前是片田地,田地前面是狹長的海灣。鄉親們在種田之餘,常到海邊捕魚和挖沙蟲,既可大飽口福,補貼家用,又能增添生活的樂趣。由於這原因,我的童年才不至於那麼孤寂,耳濡目染,我因此也深諳其道。

家鄉有一種捕魚方法叫「罾捕」。所謂罾,是一種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魚網,有關的文字描述是「其形如仰傘蓋,四維而舉之」,也就是平面鋪開的一張網,四條網邊分別繫着四根竹竿,再用一根大竹竿連接這四根竹竿,通過扳動大竹竿將浸在水中的罾提起來,用以捕撈正好游入罾中的魚。 父親是扳罾愛好者,那時河裡到處是魚蝦,父親每回收穫頗豐。後來魚蝦少了,父親的罾上便落滿了灰塵,結滿了蛛網,最後被蛀掉了。我真擔心再看不到扳罾捕魚這門手藝了,所幸的是有一位老人還保存着這家當。他已經有八十多歲了,鬚髮花白,腰彎得像張拉滿的弓,枯瘦得只剩一把骨頭。暴雨過後,河水卷着枯葉,擁擠地從橋洞穿過,魚兒溯游而上,似乎想探尋河水的源頭。老人和罾對這場暴雨盼望已久,他在石橋上,把罾緩緩放到河底,出神地凝望着河面,似乎在想着什麼心事。過了一會兒,他憋了口氣,扳起罾來。這時,他的腰彎得更厲害了。罾網被拉起了四個角,一條條翻滾的魚頓時在空中掀舞,撲哧撲哧一聲聲鑽進水裡,樂得老人的心裡激起一片水花。罾網馱出水面,露出水面的魚兒在網裡啵啦啵啦蹦跳着。老人用幾尺長的魚舀,先罩住魚,翻過來,那魚便進了魚舀。有的不甘就範,一蹦,再一蹦,跑到罾網的邊沿,老人只用魚舀在罾上敲兩下,魚就滾到網底,再一罩一翻,魚就進了舀里。每次看到老人扳罾捕魚,我都駐足良久,不忍離去。

現在,那人、那罾、石橋、流水已在我心中定格成一副生動的國畫。 家鄉另有一種獨特的捕魚方法,叫「繩捕」,就是用繩子捕魚。繩子用藤蘿搓成,能沉到水底,有四五十米長。捕的主要是白翅魚和白狗魚(那是家鄉的叫法),白翅魚裹着銀白的細鱗片,尾巴分叉,白狗魚有狀如奶牛的斑紋,會發出嘓嘓的叫聲,它們味道鮮美,有一種共同的習性:遇上危險,會一頭扎進泥巴里躲起來。「繩捕」實際是用繩子來嚇唬它們,使它們鑽進泥巴里。 「繩捕」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直繩捕法:兩人各牽繩子一端,前面的拉繩往前走,後面的跟隨,繩子被拉成一條直線,走在後面的人要經常拽動繩子。附近的魚看見繩子動,受到驚嚇就鑽進泥土裡,在繩子左右的泥土裡拱起魚形的痕跡。後面的人伸手一罩,魚就捉了上來,掙扎着把泥點潑在人的身上。另一種叫圈繩法:兩人人各執繩子一端,先把繩子拉直,確定要包抄的地點,然後側轉身,把繩子拉成一個包圍圈,再一同往圓圈一邊走去,繩子形狀最後變成B字形,形成了兩個包圍圈。包圍圈裡面和外測就是魚的藏身之所。 用繩子捕魚,得在清澈的淺水灘,否則難以看見魚躲藏的痕跡。遇上泥土稍硬實的地方,好多魚只是把頭藏在泥里,身子還露出一大截,白花花的一片, 看得人心花怒放。這種方法有時可以捕到幾十斤魚,豐富了鄉親們的生活。我實在佩服這種獨特的捕魚方法,可現在淺灘建起了蝦塘,海灣里的魚也明顯減少,村裡的孩子已無緣享受這種捕魚的樂趣了,捕魚的繩子恐怕也早已腐爛了吧。 除了用繩和罾捕魚,還可以用燈光捕魚,祖輩們曾用過火把,父輩們用的是汽燈。汽燈以煤油做燃料,需要經常向底座的油壺裡打氣,它的上部有一個像草帽檐一樣的遮光罩。但光有燈還不行,還要有竹罩,竹罩圓台形,上窄下寬。魚有趨光性,一盞汽燈可以把周圍十幾米的範圍都照得通明,魚在燈光附近遊動時,用竹罩罩住它,魚就成了瓮中之鱉,它翻滾着,響起噼里啪啦的水聲。 那時父親經常用這種方法捕魚,我小時貪玩,活蹦亂跳了一整天,天黑不久就睡着了。

而父親捕魚很晚才回來,我想等到他回來看熱鬧,但大多熬不到那個時候,就已呼呼睡着了。有時也會被叫醒,那往往能吃到螃蟹和蝦,要不只能第二天在鍋里細數父親的收穫了。鍋里常有鯉魚,羅飛魚,鯔魚、海鱔等,揭開鍋蓋,鮮美的味道撲鼻而來,那一頓飯准能把肚子撐得圓鼓鼓的。這種捕魚方法現在還有,但多少已有了些改進,捕獲量也不那麼多了。 鄉親們還有一門絕活,叫挖沙蟲。沙蟲又叫海蚯蚓,形狀呈長筒形,很像一根腸子,沒有眼睛。用手觸它前端,它便把身子翻向裡面,蜷縮得又粗又短,但不一會兒又伸展開來,變得又細又長了。鄉親們用一種特製的鋤頭挖沙蟲,鋤口窄,鋤身長,鋤把和鋤身成九十度角,這樣便於挖掘。挖沙蟲首先要看準沙蟲洞,然後手腳要快,挖的速度要迅速,不然沙蟲就會鑽到深處,很難再捉到。父親是挖沙蟲的好手,我卻沒有挖沙蟲的經歷,只是腦海里經常浮現一副這樣的畫面:海浪輕吻着沙灘,父親仔細地尋找沙蟲洞,他發現了一個,露出笑臉,高舉起鋤頭挖了下去,一掀一拉,看見了沙蟲,父親再趕緊往前一挖,沙蟲躥了出來,淺紅色的,在不停地翻滾着、翻滾着。 沒有挖過沙蟲,我頗感遺憾,可沙蟲我確吃了不少,那實在是一種享受。沙蟲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脆嫩。沙蟲煮葫蘆是家鄉的名菜,湯汁顏色如牛奶一般,甘甜爽口,百吃不膩。父親當年挑着沙蟲走村串巷,僅賣一塊五錢一斤,生意也不見得好,現在聽說已漲到八十塊錢一斤。我孩子從沒吃過沙蟲,我想買些讓他嘗嘗,但好久都沒碰上,看來他是沒有趕上時代,沒有我這福分了。

現在,我在勞作之餘,還常到海邊捕魚,儘管所得往往並不如意,但我依然樂此不疲。這或許是為了排遣生活的壓力,或許是為了懷念那逝去的美好光陰。我也真的希望當年的生活能夠重現:看見父親在河邊扳罾,看見孩子們拉繩捕魚,看見沙蟲葫蘆擺上桌子。[1]

作者簡介

鶴舞原野,男,原名:王木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