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
温儒敏 ,1946年生,籍贯广东紫金。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2]。
温儒敏 | |
---|---|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
出生 |
1946年 广东紫金 |
国籍 | 中国 |
母校 | 中国人民大学 |
职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目录
个人履历
1964-197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本科学习。
1970-1978年在广东韶关地委办公室任秘书,其间曾在厂矿与农村基层工作。
1978年10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学者王瑶先生读研究生,1981年以论文《鲁迅前期美学思想与厨川白村》通过获硕士学位。
1981年7月留校任教。1984-1987在职攻读博士课程,1987年7月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1985年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系访问学者。
1987年聘北大中文系副教授,1992年聘教授,1996年聘博士生导师。
1994-1995年任韩国高丽大学客座教授。
1997年7月-1999年7月任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兼任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1996-2000)。
1999年7月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至2008年7月)。
2000年至今任全国社科基金评审委员。
2003年任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客座教授。
2004年至今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2006年至今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
2004-2010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2008年教育部授予"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励。同年获北京大学方正奖教金特等奖。
2003年起任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2007-2010年任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2007年至今任北大"国培"计划语文学科首席专家。2010年至今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
2011年9月受聘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2012年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主要任职
现为山东大学特聘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授予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 ,教育部聘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主编。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1999-2008)、北大出版社总编辑(1997-1999)、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2006-2014)、《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2004-2016)、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及人教版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的总主编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偏重文学史研究、思潮研究)、文学理论(偏重文学批评研究)、比较文学(中外文学影响及平行研究)和语文教育(中小学语文教育、大学文学教育研究)的研究与教学。 主要著作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一二三集)等14种,编著有《比较文学论文集》《中西比较文学论集》《高等语文》(合作)等22种,发表论文约250篇。
担任过的部分课程
《中国现代文学史》,本科基础课,国家级精品课。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研究生课程。
《现实主义思潮研究》,研究生课程。
《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本科生课程。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本科生选修课程,中央电大必修课程。
《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思潮》,选修课。
《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研究生必修课。
温儒敏 |
《现当代文学学科史与学术前沿》,研究生课程。
《文革文学史研究》,选修课。
《文论精读》,博士生选修课。
《现代文学专题》,博士生选修课。
《语文教育专题》,"国培"课程。
承担科研项目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已结项,成果为专著)
《现当代文学研究史论》,教育部"九五"重点项目。(已结项,成果为专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基地项目》(主持人),北大学科建设985一期资助项目。
《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研究》,教育部"十五"重大项目。(已结项,成果为专著《现代文学"新传统"及其当代阐释》,即将出版))
《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召集人),教育部项目。
《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状况调查》(共11个子项目),总项目主持人,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项目。
《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国家社科基金2012年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2012年启动,教育部组织编写,总主编。
获奖记录
教育部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1999)[3]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2004)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5)[4]
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
国家级精品课《中国现代文学》主持人(2005)
北京市教学名师(2007)
国家级"教学名师"(2008)
北京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2008)
北京大学方正奖教金(2008)
山东大学优秀教师(2013)
华中师大学报60周年庆"庒凌学术奖"(论文奖,2015)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之"王瑶学术奖"(论文奖,2016)
部分专著、论文集
《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有韩文译本。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6次印刷。有韩文译本。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与钱理群、吴福辉合著,最初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1998年修订,改由北大出版社版,至2013年已40次印刷,印数达百万册;有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繁体字版。教育部推荐重点教材。曾获王瑶学术奖。
《中华文学通史》(近现代卷,与人合作),华艺出版社1998年版。温儒敏负责撰写其中有关文学思潮与批评,以及部分作家作品的章节,约10万字。
《文学课堂:温儒敏文学史论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收论文36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与人合作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收有关现当代文学重点作家及重要文学史现象研究论析16篇。2013年该书出增订版。
温儒敏 |
《文学史的视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收文学史研究及学术随笔35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系统评述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沿革、研究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
《语文课改与文学教育》,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书香五院:北大中文系叙录》,散文随笔集,北大出版社2008年版。
《现代文学"新传统"及其当代阐释》(与人合作),北大出版社2010年版。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论文集,北大出版社2010年版。收有关语文教育的论文、随笔、讲稿等44篇。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二集》,论文集,北大出版社2012年版。收有关语文教育的论文、随笔、讲稿等63篇。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论文集,北大出版社2016年版。收有关语文教育的论文、随笔、讲稿等67篇。
《温儒敏序跋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收笔者30多年来为自己的书和他人的书所作序跋73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编著书目
《比较文学论文集》,与张隆溪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
《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叶维廉比较文学论文集,与李细尧合作翻译及编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中西比较文学论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与严家炎、孙玉石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初版,2001年修订版,2013年第三版。
《时代之波》,与丁晓萍合编,关于"战国策派"的研究文选,1997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北大风:北大学生百年作品选》,1998年北大出版社出版。
《百年学术:北大中文系名家学术文存》,北大出版社与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008年北大出版社修订再版 。
《郁达夫名作欣赏》,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原名《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初版,2007年修订,改现名再版。
《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训练》,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执行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大学语文》,(与人合编),全国自考办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高等语文》,分甲乙两种版本,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执行主编,名家通识教育多学科系列教材,简称"十五讲"系列,计划100种(已出版75册),北大出版社版。
《中国语文》,总主编,重庆出版集团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先后出版。
《北大中文系百年图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大学语文读本》(分普通高校与高职高专两种版本),主编,西安交通大学2011年出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中外文学作品导读》,主编,全国自考办教材,外研社2012年版。
《语文课改调研报告》,主编,北京大学2014年出版。
《语文素养读本》(小学到高中24册),主编,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出版。
《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教育部组织编写,总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出版(一、七年级)。
论文目录
发表文章共250多篇,以下为列举:
温儒敏 |
《论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2辑。
《试论〈怀旧〉》,《鲁迅研究丛刊》1980年3辑。
《略论郁达夫的散文》,《读书》1981年3期。
《鲁迅前期美学思想与厨川白村》,《北京大学
学报》1981年5期。
《外国文学对鲁迅〈狂人日记〉的影响》,北大《国外文学》1982年。
《港台比较文学研究述评》,《当代文艺思潮》1982年3期。
《重读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读书》1983年2期。
《深刻的思想 特异的构思:读鲁迅的小说〈药〉》,《阅读与欣赏(现代文学部分五》,1983年。
《〈朝花夕拾〉风格论》,《北大研究生学刊》1985年创刊号。
《欧洲现实主义的传入与五四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3期。
《新文学现实主义总体特征论纲》,《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2期。
《梁实秋及其文学美学论着》,《博览群书》1989年7期。
《香港文学批评印象》,《香港文学》1989年1-2期。
《梁实秋年谱简编》,《文教资料简报》1989年2辑。
《〈围城〉的三层意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2辑。
《〈肥皂〉的精神分析读解》,《鲁迅研究动态》1989年2期。
《雍容(幽默(简单味》,《鲁迅研究动态》1989年12期。
《〈狂人日记〉:反讽的迷宫》,《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8期。
《客家味:传统人文精神及其他》,《小说评论》1990年3期。
《略论胡风的文学批评》,《新文学研究》1992年2期。
《成仿吾的文学批评》,《文学评论》1992年2期。
《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说"平议》,《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5期。
《周作人的散文理论与批评》,《上海文论》1992年5期。
《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3期。
《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的接受与偏离》,《文学史》第1辑,1993年。
《沈从文怎样写鉴赏性评论》,《名作欣赏》1993年3期。
《李长之〈鲁迅批判〉及其传记批评》,《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4期。
《论茅盾的"作家论"批评文体》,《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3期。
《批评作为渡河之筏捕鱼之筌》,《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4期。
《历史选择中的卓识与困扰:论冯雪峰与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术月刊》1994年5期。
《郭沫若其人其诗》,韩国《中国语文论丛》1994年7辑。
《剖析现代人的文化困扰:评〈废都〉》,收萧夏林编《"废都"废谁》一书,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
《境界》(英文),《TamKang Review》,Spring-Summer,1994。
温儒敏 |
《调整学术步履》,《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2期。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韩译本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3期。
《朱光潜的诗美学与新诗理论辩正》,《求是学刊》1994年2期。
《战国策派的文化反思与重建构想》,收温儒敏编《时代之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梁宗岱的"纯诗"理论》,《诗探索》1995年3期。
《茅盾与现代文学批评》,《文学评论》1996年4期。
《怀恋的月色--读〈水样的春愁〉》,《名作欣赏》1997年3期。
《春风沉醉郁达夫》,《中华读书报》1997年2月19日。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误读"价值》,《中国文化报》1997年10月4日。
《刘以鬯小说的"形式感" 》,1999年香港文学国际研讨会提交论文。
《〈梅村心曲〉的客家味及传统人文精神》,《嘉应大学学报》1999年2期。
《大学出版的根基:学术为本--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选题策划》,《中国出版》1999年9期。
《论老舍创作的文学史地位》,1999年纪念老舍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
《关于"经典化"与"学院化" 》,《文艺研究》1999年1期。
《文化批评视野中的小说〈二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4辑。
《文学史观的建构与对话:围绕初期新文学的评价》,《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4期。
《张爱玲热的兴发与变异》,2000年10月香港"张爱玲与中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发表《中华读书报》2000年12月27日。
《The Image of Westerners in the Gaze of Cultural Criticism》,《 Amsterdam Atlanta》, GA,2000(2007年荷兰阿姆斯特丹世界比较文学大会提交论文)。
《浅议有关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1卷。
《当代评论与文学史研究的张力》,《现代中国》创刊号2001年。
《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科学史价值》,《文学评论》2001年3期。
《思想史取替文学史?》,2001年南京"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后收会议论文集。
《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探求与焦虑》,《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4期。修改稿又提交2001年11月首届"北大论坛"。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与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文学评论》2002年1期。
《北京大学中文系近期的本科教学改革》,《中国大学教学》2002年11期。
《"苏联模式"与1950年代的现代文学史写作》,《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1期。
《四十年代文学史家如何塑造"新文学传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4期。
《从学科史考察早期几种独立形态度新文学史》,《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1期。
《当代文学思潮中的"别、车、杜现象"》,《读书》2003年11期。
《如何看待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偏激"》,《中文自学指导》2003年6期。
《沈从文与北大》,《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2期。
《鲁迅的问题仍然缠绕和警示着我们--在东南大学的讲演》,《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9期。
《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适应时代变革》,《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期。
《从学科史回顾八十年代的现在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5期。
《当代文学研究的"空洞化"现象》,《文艺研究》2004年3期。
温儒敏 |
《科技发展与以人为本》,《文明》杂志2004年6期。
《胡风研究的"祛魅"与"祛蔽"》,《博览群书》2004年5期。
《关于现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中国大学教育》2004年2期。
《雷雨》的主人公是谁?--北大中文系学生试卷的观点举要》,《名作欣赏》2004年4期。
《学科史的梳理与反思--〈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引言》,《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2期。
《作为文学史写作资源的"作家论"》,《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2期。
《以个案考察切入跨文化研究》,《东方丛刊》2006年2期
《现代文学基础课教学的几点体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3期。
《扎实稳妥地推进课程改革》,《语文建设》2006年5期。
《文学研究中的"汉学心态"》,《文艺争鸣》2007年7期。
《对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上海《语文学习》2008年1期。
《现代文学"新传统"及其当代阐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2期。
《语文教育研究、文学教育与课程改革》,上海《语文建设》2008年4期。
《第一次"文代会"与新文学传统的规范化阐释》(与胡慧翼合作),《河北学刊》2008年3 期。
《难忘的北大研究生三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年8期。
《中国现代文学的阐释链与"新传统"的生成》,上海《学术月刊》2008年11期,又《新华文摘》2009年第3期转载。
《坚持本义 守正创新:温儒敏教授访谈》(张晓玥整理),上海《学术月刊》2008年11期。
《中文系要有"文气"》,《文史知识》2008年8期。
《"新传统"资源的利用与当代价值重建》(现代文学研究会十届二次理事会开幕辞与闭幕辞),《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3期。
《语文教育:创新之路怎样走?》(记者采访),《光明日报》2009年7月3日。
《文笔不是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记者访谈),《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24日。
《北大传统与大学文化》,《粤海风》2009年9月号。
《语文教育研究的困扰与前景》,《语文学习》2010年1期。
《北大中文系诞生100年摭谈》,《中华读书报》2010年3月17日。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误导》,《人民日报》2010年6月4日。
《尊重史料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地位》,河南《汉语言文学研究》第1卷第1期。
《第二代学者对于现代文学研究的巨大贡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5期。
《在课改中切实改进阅读与作文教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2010年12期。
《说说北大中文系的"系格"》,《光明日报》2010年12月17日。
《教材,怎样改才让人满意?》,《人民日报》2010年12月23日。
温儒敏 |
《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1期。
《现代文学研究的"边界"及"价值尺度"问题》,《华中师大学报》2011年1期。《新华文摘》2011年6期。
《丛刊改版致读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1期。(与吴义勤联合署名)。
《不妨往理性思维靠一靠》,《人民日报》专访,2011年6月8日。
《再论现代文学研究的"边界"与"价值尺度"问题》,上海《学术月刊》,2011年11期。
《再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误导》,国务院参事室"教育论坛"发表,
《中国大学的五种"重病"》,《羊城晚报》2012年1月8日。全国大多数网站转载,很多报刊转载,如《文摘报》《读者》等,凤凰卫视专题评讲。
《关注我们的文学生活》,《人民日报》2012年1月17日。
《忽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就只是半截子的》,《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1期。《就语文新课标的学习谈九个问题》,《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3期。
《"文学生活":新的学术生长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8期,又《新华文摘》2012年第23期转《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12期转载摘。
《中国国民的"文学生活"》,《中华读书报》2012年8月22日,《新华月报》2012年第9其转载。
《高考语文(作文)阅卷方式应当改进》,《语文建设》2012年7-8期。
《北大清华人大三校比较论》,《粤海风》2012年5期。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建构》(访谈),《文艺报》2012年12月12日。
《学问与人生不是两张皮(访谈)》,《新文学评论》(湖北)2012年4期。封二刊出温儒敏简历和照片。
《语文教材编写也要守正创新》,《语文学习》2013年1期。同期封二专刊温儒敏题词"刊格不羁,立品为归,题赠语文学习杂志"。并刊出温儒敏5张照片。
相关资料
理性、务实地推动语文教育改革
" 我的专业不是语文教育,是现代文学史,主要精力也不在语文研究上,这方面偶有心得,时而提些看法,只能说是'敲边鼓'"。温儒敏这样定位自己为语文教育所做的努力和工作。近日,北大出版社推出其近年来关于语文教育研究的论说选集,其中,有他对语文教育功能与定位的思考;关于语文课改的调查、研究与建议;对大学语文教学困扰与出路的探究;以及大学文化衰落现状的评析,等等。
温儒敏属于理性、务实的那类学者。他认为,在中国喊喊口号或者写些痛快文章容易,要改革就难得多,在教育领域哪怕是一寸的改革,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光批评抱怨不行,还要了解社会,多做建设性工作"。虽是"敲边鼓",他的本意却是呼唤更多有识之士关注基础教育和母语教育。为社会做点实在的事情,尽知识分子的一份责任。
《大学教师主要职责就是教学》(节选)(《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18日以改革开放30年人民教师10位典范之一,报道温儒敏的事迹)
"1978年至1981年,是我在北大中文系读研究生的3年,也是我一生最要紧、最值得回味的3年。"花甲之年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深有感触地说。
1977年10月22日,中央招生工作会议的精神通过广播电台传遍神州大地: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号召青年报考。"我突然意识到可以选择人生的机会来了,很兴奋,决定试一试。"当时的温儒敏从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毕业已经7年,在广东韶关地委机关当秘书。7年间,他下过工厂、农村,按说也有升迁的机会,但执拗的他总希望多读点书,能做比较自由的研究工作。对知识的极度渴望,让他下决心一搏。
1978年5月5日,温儒敏与63500名考生同一时间走进不同的考场,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几个月以后,他幸运地成为我国恢复硕士生招生后的第一届研究生,这一年,全国共录取10708名硕士研究生。
1978年10月9日,是温儒敏终身铭记的日子。那天他如愿以偿地来到北大中文系报到,住进了29楼203室。"新粉刷的宿舍油漆味很浓,10多平方米,4人一间,挤得很,但心里是那样敞亮。"温儒敏笑着说,那时带上红底白字的北京大学校徽,走到哪里,仿佛都有人盯着你,"那种充满希望与活力的感觉,是很难再现的。"
那一年,北大中文系共招收了7个专业19名研究生,除温儒敏外,钱理群、吴福辉、凌宇、赵园等,如今也都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赫赫有名的人物。而在当年,他们都是一群在知识的海洋里如饥似渴的求知者。
"当年,孙玉石、袁良骏老师给1977级本科生上现代文学基础课,在老二教阶梯教室,200多人的大课,抢不到座位就坐在水泥台阶上,我们一节不落跟着听了一个学期。"温儒敏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30年前,吴组缃教授的古代小说史、金开诚讲授的文艺心理学,都成为他们经常讨论的话题。温儒敏说,语言学家朱德熙、岑麒祥,文字学家裘锡圭,三天两头地来研究生宿舍辅导,我们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抓住老师就不放,请教语言学等方面的问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理想的大学里学习是'从游',如同大鱼带小鱼,有那么一些有学问的教授带领一群群小鱼,在学海中自由地游来游去,成长成才,当年就有这种味道。"温儒敏感慨万千。
1984年,留校任教3年的温儒敏又继续师从王瑶攻读博士研究生,并有幸成为北大中文系第一届博士。从那时起,温儒敏的人生便没有偏离过教书育人这个轨道。从教20多年来,他担任过北大出版社总编辑、北大中文系主任,还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忙碌的温儒敏依然坚持给本科生上基础课,他说:"别忘了,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教学。"
"我是个性情中人,年轻时崇尚自由。后来有了到基层工作的机会,知道实践不是自己想的那么简单。"在求学路上历经波折的温儒敏,依然保留著名如其人的那份温文尔雅,而这温文尔雅的背后是一种独特的力量,一种源自于知识的强大的力量。上过温儒敏课的学生都深深敬佩他严谨开放的风格,通常班上有100多名学生,每篇作业他都要亲自批改,并有针对性地写出评语。有的学生本科毕业后,还珍藏着大一时温儒敏精心批阅的作业。
如今,温儒敏担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这些年一直在参与基础教育改革,也曾执行主编过新课标"高中语文";他为北大中文系大一学生开设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倾注了很多心力。因为改革开放而改变了人生轨迹的温儒敏,如今也在教师的岗位上以传道授业的方式给予更多青年人改变命运的力量,苦耕不辍,乐此不疲。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包括一二两集,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课改是目前中小学教育的一大热点问题,温儒敏教授担任教育部中小学语文"新课标"专家组召集人,本书精选他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文章40余篇,介绍了"新课标"制定的思路及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呈现了他作为专家学者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和建议,对政策制订者而言有借鉴意义,对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也不无启发。
视频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与特色(温儒敏)01 2018年7月25日发布
2016温儒敏“统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 2019年8月30日发布
参考来源
- ↑ 北大温儒敏教授感叹:有些院系教师收入高出其他教师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腾讯, 2021-08-31
- ↑ 温儒敏:搭应试教育的船,做素质教育的事 ,百度, 2019-09-10
- ↑ 温儒敏 ,名人简历网
- ↑ 温儒敏 ,搜狐, 201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