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溫承惠(1755—1832),清朝大臣。字景僑,號慎余,晚號七十愚叟,山西太穀人。[1]

  •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拔貢進入國子監,朝考時被列為一等,隨後在吏部擔任七品小官,不久後升任郎中。
  • 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起,溫承惠先後擔任陝西督糧道、陝西延榆綏道、陝西按察使、陝西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江西巡撫、福建巡撫、閔浙總督、直隸總督等職。
  • 溫承惠晚年多次受到貶謫。道光十二年(1832年),溫承惠卒於家中。

目錄

基本信息

姓名    溫承惠  
字號    字景僑,號慎余,晚號七十愚叟      
民族    漢族      
官職    江西巡撫、福建巡撫、閔浙總督、直隸總督  
出生地   山西太谷
出生時間  1755年   
去世時間   1832年 
所處時代   清朝  
主要作品   《重浚古洛莽渠碑記》   

人物生平

  • 初入仕途
  • 溫承惠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拔貢,成為國子監生員。朝考被列為一等,隨後在吏部擔任七品小官,不久後晉升為郎中。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溫承惠外放陝西,任陝西督糧道。一年後,他的母親去世,溫承惠回籍守喪,守喪期滿後補授陝西延榆綏道。[2]

鎮壓起義

  • 嘉慶二年(1797年),四川、陝西、湖北一帶發生農民起義,巡撫秦承恩派溫承惠在漢興一路督率清軍,與地方團練一同防堵。同年,溫承惠父親去世,按例應回籍守喪,但清廷令其留在軍營辦理軍務。
  • 溫承惠親自率兵在平利、安康等地襲擊起義軍,屢有斬獲,受到清廷嘉獎,平利城東一戰,正遇山水暴漲,溫承惠落水,遇救後,仍趕赴險隘堵截,令起義軍不能北上,大獲全勝。 隨後,嘉慶帝令其以按察使銜擔任陝西延榆綏道。
  • 嘉慶五年(1800年),安康、平利、洵陽一帶發生農民起義,溫承惠親自率兵馳往迎擊,擊敗了以王金柱為首的數百名起義軍,救出難民,開倉放糧,民心大定。六月,溫承惠升任陝西布政使。
  • 嘉慶八年(1803年),溫承惠調任河南布政使。嘉慶十年(1805年),被擢升為江西巡撫。 [3]

加強海防

  • 嘉慶十一年(1806年),溫承惠調任福建巡撫。在任期間,台灣發生農民起義,閩浙總督玉德因貽誤罪被革職,由溫承惠暫署閩浙總督事務。溫承惠奏請清廷調撥部分軍用物資,與提督李長庚一同圍剿蔡牽,並在各沿海口岸派員巡查,增加兵力,嚴加防範,此舉深得清廷賞識。不久,他又調署直隸總督。
  • 嘉慶十二年(1807年),嘉慶帝至古北口檢查官兵,見該地駐軍行陣整齊,操法技藝嫻熟,嘉獎溫承惠訓練有方,便將直隸總督這一職務實際授予給溫承惠。 在直隸總督任上,溫承惠致力於河務工作,重點疏浚了黑龍河、溫榆河、北運河及滏陽河等多條河流。

屢遭貶謫

  • 嘉慶十七年(1812年),鉅鹿縣孫維儉倡立大乘教,灤州地區平民董懷信傳習金丹八卦教,先後被官府所發覺。溫承惠認為入教人數太多,僅查拿懲辦孫維儉、董懷信及重要頭目等人,其餘入教之人皆免於追究。這一舉動被清廷認為溫承惠是在故意從輕處理,溫承惠因此被革職留任。
  • 與此同時,恰逢建昌營擴充建制,增設新營,招募新兵二百人。然而,這其中卻有八十人在領取軍餉後逃跑,溫承惠身為直隸總督,因管理不嚴被議處,無異雪上加霜。
  • 嘉慶十八年(1813年),河南滑縣起義軍起義。嘉慶帝任命溫承惠為欽差大臣,會同古北口提督馬瑜鎮壓起義。不久後,清廷命令陝甘總督那彥成代替溫承惠為欽差大臣,總統軍務,溫承惠降職為參贊,協助那彥成處理軍務。
  • 同年,天理教首領直隸大興縣人林清率會眾二百餘人潛入北京,以太監為內應,攻入皇城,終因力量單薄而失敗,史稱「癸酉之變」。此事讓清廷大為震怒。天理教在直隸傳教達八年之久,身為直隸總督的溫承惠,未能事先緝捕,事後,帶兵赴河南進剿期間又沿途逗留,被革職處理。
  • 嘉慶十九年(1814年),溫承惠以員外郎身份奉命到河南睢州堵築大壩,次年大壩合攏竣工後升任郎中。不久後,他又跟隨禮部尚書戴均元前往永定河參與治河。[4]

外放山東

  •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溫承惠擔任山東按察使。溫承惠在任期間,審結歷年積案,懲治貪腐,使當地吏治為之一變,受到朝廷的表彰。
  • 然而,溫承惠在一次平反冤獄的過程中與前任按察使程國仁產生嫌隙。不久,程國仁升任山東巡撫,不想讓溫承惠平反該案,便令其前往工地,勘察河務工作。
  • 溫承惠力辭不去,程國仁便上奏彈劾溫承惠,說他自以為曾任總督,做事便不受節制。皇帝將溫承惠革職。繼任山東按察使一職的人是童槐。他在上任後又彈劾溫承惠濫殺無辜,並讓犯罪之人擔任衙門中的捕快擾民。嘉慶帝因此將溫承惠發配至伊犁軍台效力贖罪。 [5]

人物晚年

  •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清廷啟用溫承惠為湖北布政使。次年,溫承惠因年身體衰老被降為戶部郎中,不久後,他因病乞求回籍。道光十二年(1832年),溫承惠卒於家中。

人物成就

  • 溫承惠任職期間,多次參與鎮壓四川、陝西、湖北、河南地區的農民起義,表現出了較強的軍事指揮能力,成績顯著,深得清廷的賞識。
  • 溫承惠任直隸總督一職長達七年時間,在任內,他表現出了對河防工作的極大重視。溫承惠到任的第一個夏季,他奏請疏浚流經豐潤、玉田二縣的黑龍河,得到清廷批准。此後,溫承惠又上疏,奏請疏浚溫榆河上遊河道,得到清廷批准。溫承惠在治理河務方面盡職盡責,保一方百姓平安。[6] [26]

史籍記載

  • 《清史稿·溫承惠傳》

參考資料

  1. 溫承惠 .晉中市人民政府.2019-09-25
  2. 《清史稿·溫承惠傳》:五十四年,出為陝西督糧道,母憂歸。服闋,補延榆綏道。
  3. 《清史稿·溫承惠傳》:八年,調任河南布政使。十年,擢江西巡撫。
  4. 《清史稿·溫承惠傳》:十九年,命以員外郎赴河南睢工效力,工竣,遷郎中,隨尚書戴均元襄理永定河工。
  5. 《清史稿·溫承惠傳》:前兗沂道童槐繼為按察使,槐復劾承惠濫禁無辜,以罪人充捕擾民,譴戍伊犁。
  6. 張淑霞.清代直隸總督傳略: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年:第144頁、145頁、1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