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港漂
圖片來自theinitium

港漂(英語:Hong Kong drifter),泛指從中國內地香港留學或工作的群體,通常是修讀香港大專院校留學生專才

目錄

歷史

1998年,香港賽馬會以一億港元資助首批數十名內地高考生赴升讀高等教育學位課程。[1]

1999年,香港特區政府放寬了非本地學生來港就讀的入境政策,讓內地學生來港就讀全日制本科學士學位課程。

2001年,香港特區政府頒布了「在本地院校取得學士學位或以上程度的內地學生來港就業安排」[2]

2003年,香港特區政府推行包括「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及「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在內的多項人才引進政策,同時不斷擴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八間大學非本地生的招收比例。

2008年,香港特區政府進一步推出「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Immigration Arrangements for Non-local Graduates (IANG)),為內地來港畢業生提供無門檻留港 12個月的優惠條件,而應屆非本地畢業生更毋須在提出申請時已覓得工作,種種逗留條件限制放寬,吸引不少內地學生畢業後留港發展。

文化衝突與矛盾

有「港漂」選擇香港住滿七年,成為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落地生根;有「港漂」無法融入本土的生活,在生活習慣、言語、居住環境、充滿矛盾與挑戰。[3]

自2003年起,獲批入境的「港漂」數目累計超過16萬內地人士到香港讀書或工作,而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發表的 2011年人口普查報告,估計約一半獲批「港漂」完成學業後選擇留港發展。

社區鄰里

大圍名城沙田沙田中心紅磡黃埔花園深水埗都是港漂聚居的地方。港漂聚居的屋苑有一定人口是以普通話作為母語,他們將中國內地的生活文化甚至內地小區生活模式帶來香港的社區,與本地人鄰里社區之間存在不少文化衝突

教育資源

「港漂」被質疑「分薄」香港教育資源,搶工作,令香港本地大學「內地化」,部分本地人關注要求減收內地生,保障本地人升學和就業。

多間大學學生會被指赤化

2011年,嶺南大學學生會該屆唯一候選內閣「燎聲」,主席廖維懿公開承認是中國共產黨黨員後,其他內閣成員呼籲學生投反對票及白票,令他們落選。

同年香港城市大學學生會3個候選內閣中,均有成員被指是內地共青團員,其中1號內閣「百匯城川」,多達4名內地生被指是團員,掀起赤化風波。

2013年2月6日,香港大學學生會多名成員被揭發與親北京紅色學生組織「香港各區專上學生同盟」(TSA)關係密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