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雁宕山日記(徐霞客)
作品欣賞
游雁宕山日記
雁宕山,省稱雁山,今稱作雁盪山。山頂有積水長草之窪地。故稱"盪"據傳秋時歸雁多宿於此,山亦名為雁盪山。其山在浙江溫州地區,並分為南、中、北三段,北雁盪山面積最大,靈峰,靈岩,太龍湫為雁盪風景三絕。此日記所記乃北雁盪山 遊程,對其三絕皆有記敘。
該記主要記敘了作者遊覽北雁宕山一路所見。記中對北雁宕山主要景觀靈峰、靈岩、大龍湫三絕加以了詳盡描繪,並對許多細微奇景如龍鼻水、老僧岩、獨秀峰等也進行了描繪。該記層次分明,語言奇峻,尤其對山形水勢之細微區別的把握極見功夫。寫景亦非單獨寫景,而是極大地融進觀察者的主觀感受,讀起來倍增真感,其藝術感染力也得到加強,特別是13日、14日兩日記,文字奇峻中見優美,具形具象、亦景亦情。
自初九日別台山,初十日抵黃岩。日已西,出南門三十里,宿於八岙aò。
十一日 二十里, 登盤山嶺。望雁山諸峰,芙蓉插天,片片撲人眉宇。又二十里,飯大荊驛。南涉一溪,見西峰上綴圓石,奴輩指為兩頭陀,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五里,過章家樓,始見老僧真面目:袈衣禿頂,宛然兀立,高可百尺。側又一小童傴僂於後,向為老僧所掩耳。自章樓二里,山半得石樑洞。洞門東向,門口一梁,自頂斜插於地,如飛虹下垂。由梁側隙中層級而上,高敞空豁。坐頃之,下山。由右麓逾謝公嶺,渡一澗,循澗西行,即靈峰道也。一轉山腋,兩壁峭立亘天,危峰亂疊,如削如攢,如駢筍,如挺芝,如筆之卓挺立,如幞頭巾之欹傾斜。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雙鸞、五老,按翼聯肩。如此里許,抵靈峰寺。循寺側登靈峰洞。峰中空,特立寺後,側有隙可入。由隙歷磴數十級,直至窩頂洞。則窅yǎo深遠然平台圓敞,中有羅漢諸像。坐玩至暝色,返寺。
十二日 飯後,從靈峰右趾覓碧霄洞。返舊路,抵謝公嶺下。南過響岩,五里,至淨名寺路口。入覓水簾谷,乃兩崖相夾,水從崖頂飄下也。山谷五里,至靈岩寺。絕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闢一寰界。寺居其中,南向,背向屏霞嶂。嶂zhàng高險如屏障的山頂齊而色紫,高數百丈,闊亦稱之。嶂之最南,左為展旗峰,右為天柱峰。嶂之右脅介於天柱者,先為龍鼻水。龍鼻之穴從石罅直上,似靈峰洞而小。穴內石色俱黃紫,獨罅口石紋一縷,青紺gàn紅青色潤澤,頗有鱗爪之狀。自頂貫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內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西南為獨秀峰,小於天柱,而高銳不相下。獨秀之下為卓筆峰,高半獨秀,銳亦如之。兩峰南坳,轟然下瀉者,小龍湫也。隔龍湫與獨秀相對者,玉女峰也。頂有春花,宛然插髻,自此過雙鸞,即極於天柱。雙鸞止兩峰並起,峰際有「僧拜石」,袈裟傴僂,肖矣。由嶂之左脅,介於展旗者,先為安禪谷,谷即屏霞之下岩。東南為石屏風,形如屏霞,高闊各得其半,正插屏霞盡處。屏風頂有「蟾蜍石」,與嶂側「玉龜」相向。屏風南去,展旗側褶中,有徑直上,磴級盡處,石閾限之。俯閾而窺,下臨無地,上嵌崆峒。外有二圓穴,側有一長穴,光自穴中射入,別有一境,是為天聰洞,則嶂左第一奇也。銳峰疊嶂,左右環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觀!而小龍湫下流,經天柱、展旗,橋跨其上,山門臨之。橋外含珠岩在天柱之麓,頂珠峰在展旗之上。此又靈岩之外觀也。
作者簡介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