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湖光霁色(蓝弧)

湖光霁色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湖光霁色》中国当代作家蓝弧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湖光霁色

有一年,我去渔村。

冬天,天下雪,我是坐渔船到达的,船经过偌大的水面,眼前烟波浩渺,雪花纷飞,此情此景,恐怕对于在圩区生长的人一生也遇不到几次的。因为是第一次乘船行驶在湖面,所以心情特别激动,冬的寒意陡减。

湖水中有渔民的竹篙网阵,竹篙一根根纤秀,清爽,像是在湖水中守护着鱼的哨兵,整个网阵更像是一座鱼的哨所。

这纤细的竹篙让我联想到在长白山上见过的白桦林,纤秀,密集,无序,与渔民们布阵的竹篙相比,另是一道风景,只不过,它们在山上。

山有山的景,湖有湖的景,山湖各争各艳,它们彼此又相互映衬,互添光彩,美轮美奂,让人感受到团结,和谐的力量。这种力量小到乡村,大到国家, “力量生于团结”,“事成于和睦”,现在,我从这大自然的山水景观中再一次领悟。

上岸后,走过一大片布满鹅卵石的湖滩,滩上仅有一条窄窄的泥巴路,临近村子晾晒着许多渔网,有摞在一起的,还有几只小木船倒扣在湖滩上,孩子们在夕阳下尽情地奔跑,游戏着。渔村人家的炊烟已冉冉升起,再近些,就能闻到热菜的香了,我也开始有了饥饿的感觉……

我这回是踏浪而来,与渔村及渔民之间的皆彼此陌生,我们显得兴奋,又拘谨。

今晨,我跟随市作协的文友们一起出发,车开到了模村村民的家门口,沈村镇政府组织隆重的开捕仪式,戏台上有节目表演,湖边堤岸上有身着彩服的锣鼓队,歌咏等节目表演,捕捞船也整齐地排列着,整装待发。湖岸上还摆放着许多八仙桌,凳子,说是为今天捕捞后给乡亲品尝湖鲜用的。整个村庄呈现出一派节日的气氛。村民们已盖起了一栋栋楼房,宽大的水泥路四通八达,路两边插满了红旗,有穿着白T桖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维持秩序。昔日的河滩,除了保留一部分原貌,其余地方都修建了景观带。

节日就该热闹欢腾,就该着装喜庆,唱歌,跳舞,燃放烟花,多彩多样地点缀。而今天的开捕节是渔民在一年一度的休捕了161天后的第一个开捕日,所以格外喜庆,劳动可以是平时变为节日,相应地,这个节日也是对劳动的尊重与赞美,我深感荣幸受邀参加。

我们先去戏台下聆听领导做开幕欢迎词,接下来看节目表演,太阳火辣辣地,也挡不住人们观看的热情,我抬头看见在树枝中闪烁的阳光,禁不住用手机拍了起来,阳光在我手机屏幕的树叶间躲躲闪闪,它一会儿跑到左上角,一会儿又溜到右下角,活脱脱一个调皮的小精灵,冥冥之中,我有多么喜欢这南漪湖上空的阳光,她晶莹,活泼,又可爱;而戏台上演员们精彩的表演,也令人们掌声阵阵,在不知不觉中,我已在这人文和自然的美好中酣醉。

我前往湖面的回廊,廊上摆放着几十幅关于南漪湖的摄影作品,每幅画面都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了南漪湖得天独厚的美景,其中有几幅画特别吸引我。

一幅是夕阳下的湖面,只见满画的湖水在金色中荡漾,这金色是从遥远的太阳上突奔而来,许是对湖水青睐已久,我抬头放眼湖面,同样的景致真实再现,实景与画卷重叠,凭着爱,金色的阳光展开和蔼可亲的暖色,她奔放又高昂的热情才得以与心仪已久的湖水相拥,摄影师用他那灵敏的视觉捕捉到这美的瞬间。倘若你身临其境,定会内心使然:“空香唤蝶,良人未来……”,你会在饱尽眼福之后,抱憾你喜欢的人未能与你一同前来感受,而这一次,你终究是意犹未尽……

一只东方白鹳,展翅在浪潮之上,她那独特的白衣,黑裙,红腿脚,红唇的外表,她那振翅遒劲的飞翔,无不给人一种幸福,一种牵挂的震撼,她是南漪湖特有的一张移动的名片,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她像一股清流,向外界展示着南漪湖丰饶的美丽,传递并吸引着人们前来观光,而她也只是南漪湖鸟类中的一种。

画展中还有荷花图,渔民捕鱼的场景,这些不同时间,不同场景,无不熠熠生辉,它们是南漪湖人文与自然的缩影。

顶着中午的高温,我们走进了胡村回民组,在群山绿水中,有了这样一个不同的民族,这无疑勾起了我们的好奇,探访的心迫切,希望能找到一些回民独特的民族风情的生活足迹。

村口有一座清真寺教堂,与常规的清真寺教堂并无两样,这是一座2013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教堂,大门紧闭着,我们只能想象着回民们着盛装,兴高采烈,载歌载舞,欢度节日,信教群众吟咏古兰经的盛况。矗立在村口的教堂,是回民们信仰的一个实体标志,与其说整个胡村回民组是一部记载回民在宣州生活的史书,那么眼前的这座清真寺教堂就是这本书的封面,独具异域风情并且鲜艳夺目。

当年回民南下至此,也一定遇到过远离故土,对当地生活环境不适的境况,可他们勇敢接受并且挑战,在保存民族习俗的基础上与当地文化习俗和谐共处。与周边的百姓通婚和交往,另一方面,回民们在获得认同和关爱的同时,也给地方带来了异域风情,为当地百姓开阔了眼界,加强了力量,丰富了生活。他们遵纪守法,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建设家园,多次获政府表彰,被誉为民族大融合的典范村。

我们走近村口的一户人家,砖墙瓦顶,三间平房,大门敞开着,只是东西两房的窗顶上,画了回族特有的教堂圆顶画,大门头上也是,这些图案俗称都哇,表示平安吉庆,它应该是回族房屋的一种独特的标记,它象征着回民的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我们进屋稍作停留,因为家中无人在场,我们只得迅速离开,人不在家,大门却放心地敞开着,可见现在回民村的治安状况非常好,这回进村,遗憾的是未见到一个回民,否则我们与他们交流,会了解到他们更多的一些生活状况。

下午我们又去湖边,渔民们已经捕鱼归来,他们的船舱堆满了各种各样的鱼鲜,小到几寸长的参条大到几十斤重的胖头,湖滩上挤满了人,鱼贩们争先恐后地从渔民手中购买鱼鲜,而这些鲜鱼很快就会流向市场,出现在市民的餐桌上,人间烟火,美食佳肴,食鱼的同时,也让人们品尝到渔民丰收的喜悦

我索性坐到湖边高高的观景台上,烈日下,感受起湖面吹来的风,想象着湖面有船帆点点。我放眼湖水和跨湖大桥,看着一个个手抱大鱼的人从台下走过,还有两个来买鱼的人穿了泳衣从湖水中畅游而归,他们仅仅是眼睛观赏美景还不够,非得要投身湖水中,与湖水零距离接触,才尽兴!

湖边还有好些大人小孩在玩水,捡螺蛳,捡石子,和我们同来的魏云革老师也在其中,待他近前,他高兴地向我们展示着刚在湖边捡到的瓷片,他拿出几块瓷片,告诉我们:一个是明代晚期的,一个是清代早期的……他说若水位再低些,老旧的瓷片会出现得更多。他的话让我想象着早期在这里生活的渔民,他们操控着古老简单的捕鱼工具,在大风大浪中劳作,日子过得有多么的不易,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中描述过旧时渔民的生活状况,那时候交通不便,捕到鱼,还得拿到很远的集市上去买。而随着现代渔业的发展,渔民的捕捞作业也变得越来越科技化、专业化。他们掌握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辅助渔业生产,有条件的话,可使用声呐技术来探测鱼群的位置捕鱼。禁渔期过后,湖中鱼类众多,且肥美,现在交通便利,销路畅通,渔民们把捕鱼当作一种快乐的体验,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渔民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

如今,美丽富饶的胡村就像一只翱翔的雄鹰,胡光霁色,山水明月,相聚就是缘,我们在抒写传颂的同时,更要为她鼓掌,呐喊,庆贺![1]

作者简介

蓝弧,原名李丽红,安徽宣城人。安徽省作协会员,宣城市作协诗委会副主任,宣州区作协副主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