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乡
湖口乡 |
---|
|
湖口乡(台湾客家语海陆腔:fu kieuˊ hiongˋ)位于台湾新竹县北部,东与新埔镇为邻,西接新丰乡,南与竹北市为邻,西北和北与桃园市杨梅区、新屋区接壤。乡内人口8万人,是新竹县人口第三大行政区(仅次于竹北市、竹东镇),也是全台湾人口第二大乡。该乡与新丰乡两乡镇合称为新湖地区,与新竹县政府警察局新湖分局辖区相同。
湖口乡与西临之新丰乡为新竹县凤山溪以北之双子城生活圈,政治、商业、宗教盛事、网路社群等互动紧密,两乡镇主要市区中心南北相距6.2公里(以湖口、新丰两铁路车站计算距离)。新竹工业区、中华民国陆军湖口营区位于其境内。
目录
地理
地名
旧称
湖口旧称“大窝口”(台湾客家语海陆腔:tai+ voˋ kieuˊ),所谓“窝”指畚箕状地形,为客家语中对山间三面封闭、一面开放的地形之称呼,该乡以东区域亦有羊喜窝、粪箕窝等古地名。而湖口早年的开垦地当中(今湖口老街)正位于这些窝地的出入口,故有此称。且因“大湖口”与“大窝口”的台湾客家语发音相近,所以在译名时就以大湖口命名,后来简称为“湖口”。
老湖口与新湖口
现今的湖口,经常被当地人以“老湖口”、“新湖口”之别做称呼。1893年10月30日纵贯铁道设置大湖口驿,由于1929年该地铁道向西北迁移改线至较为平坦的下北势,随著新驿站的设置及市区改正计画推动下,湖口的政经中心则逐渐由原大湖口驿站转移到新湖口火车站,而原地方中心旧有官道(今台1线)经过,人文历史与稳定的人潮车流使此区并续发展,才未迅速被新市区取代,因此发展出“老湖口”和“新湖口”地名的特殊现象。现在行经台1线及县道117号,依旧可见到道路标志指引牌上标示著“老湖口”及“新湖口”。
地形、位置
处于湖口台地的西部、东与伯公冈台地接邻、北与中坜台地、桃园台地和林口台地相连。这片台地上布满塘埤、溪流,过往是重要的稻米产地,湖口乡地处丘陵和台地的交接处,向来是竹堑城往北的重要通道,现今仍为桃竹苗地区南北交通重镇;国道一号、纵贯铁路、台1线等重要的交通路线都经过本地,使得湖口乡不仅成为新竹县北方的地方中心,也是新竹县与桃园市联络的重要门户。
经济
农业
地形自台地至丘陵地发展著多元的农产业,湖口台地未有大型河川流经,因应开垦灌溉需求,先人修筑多条灌溉水利圳和全县数量最多的埤塘,时至今日水稻栽种依然是湖口乡主要的农产业;而在丘陵地上栽种茶叶的历史可追朔到清领时期,然而茶叶的栽种面积不大,现已多转型为苦茶油兼并观光休闲产业发展。
工业
境内波罗汶山的土质多为红土,1950年代曾发展过红砖块和红砖瓦的砖窑产业,因大量开采导致品质不佳,砖窑产业最终没落仅剩遗址;然而纺织业同样曾为地方发展的重要角色,现则是多数地方状老年世代心中的回忆[1]。当今的工业发展以新竹工业区之科技与制造业闻名全台,其著名为新普科技、铼德科技、力成科技、三阳工业、台湾车辆等公司。2018年1月,由新竹县政府主导开发的新竹凤山工业区开工,未来将提供周遭新竹科学园区与新竹工业区厂区不足的扩厂需求,促进产业技术集中化,有助于地方经济发展。
商业
随著数十载之间工业蓬勃的发展,著实带动地方的商业和金融业发展,以湖口车站前为市区内多家的金融机构因应而生,1956年设立台湾中小企业银行;1966年12月设立新竹国际商业银行(前身为新竹区中小企业银行,今为渣打国际商业银行);1975年4月设立台湾土地银行等。
教育
大专院校
- 中国科技大学(新竹校区)
高级中等学校
国民中学
- 新竹县立湖口高级中学附设国中部
- 新竹县立新湖国民中学
- 新竹县立中正国民中学
国民小学
- 新竹县湖口乡湖口国民小学
- 新竹县湖口乡长安国民小学
- 新竹县湖口乡信势国民小学
- 新竹县湖口乡新湖国民小学
- 新竹县湖口乡中兴国民小学
- 新竹县湖口乡和兴国民小学
- 新竹县湖口乡华兴国民小学
医疗
- 湖口乡卫生所
- 天主教仁慈医疗财团法人仁慈医院
观光人文
有形文化资产(古迹、历史建筑)
无形文化资产
湖口乡的特殊传统习俗,名为“食福”,习俗起于明末清初,自湖口三元宫从1918年落成开始就一直沿袭迄今。起初是为搭配妈祖出巡队伍休息举办的“食福”活动演变而来,现在也称“行春宴”。
这项活动以当地湖口老街的“三元宫”为祭祀中心,每年由湖镜、湖南、湖口、长安、长岭与羊喜窝等5村6庄轮流举办。轮值的村将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六妈祖由北港回銮的第一个星期日主持举办,为定期祭祀后的郊野盛宴。
观光景点、设施
- 湖口服务区
- 湖口客家文创园区
- 再兴高尔夫俱乐部[5]
- 松湖休闲亲子庄园
- 汉卿步道
- 金狮寺步道
- 仁和步道
- 采香步道
- 祥湖步道
- 湖口客家油桐花季
- 金狮寺眺望台
- 湖口珍贵老榕树
- 湖口观光茶园
- 湖口柑桔观光果园
- 箕山露营区
- 牛车驿站
- 百年大樟树
- 湖口攀岩教会
- 新竹工业区内观光工厂
氏族
- 戴拾和
- 范八茂
- 张六和
- 陈四源
- 周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