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湖心泛月記

來自 網絡網的圖片

湖心泛月記,是清代文學家林紓創作的一篇散文。這是一篇意蘊幽遠的散文詩。全篇以遊蹤為線索,以所見所聞所感為主體,把對自然美景的欣賞,上升到對人生境界的理性思考。結構上,以前後簫聲貫穿全文,銜接巧妙。這篇散文描寫景物真切生動,含有詩意。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湖心泛月記 [1] 作者 林紓

作品出處 《畏廬文集》

文學體裁 散文

創作年代 清代

作品原文

湖心泛月記

杭人佞佛(1),以六月十九日為佛誕(2)。先一日,闔城(3)士女皆夜出,進香於三竺(4)諸寺,有司(5)不能禁,留涌金門(6)待之。

餘食既(7),同陳氏二生霞軒、詒孫亦出城蕩舟,亦出城蕩舟為湖游。霞軒能洞簫,遂以簫從。月上吳山(8),霧靄溟濛,截然劃湖之半(9)。幽火明滅相間約丈許者六七處,畫船也。洞簫於中(10)流發聲。聲微細,受風若咽,而淒悄哀怨。湖山觸之,仿佛若中秋氣。霧消,月中湖水純碧,舟沿白堤(11)止焉。余登錦帶橋,霞軒乃吹簫背月而行,入柳陰中。堤柳蓊(12)郁為黑影,柳斷處乃見月。霞軒著白袷(13)衫,立月中,涼蟬觸簫,警而群噪,夜景澄澈,畫船經堤下者,咸止而聽。有歌而和者。詒孫顧余:「此赤壁之續(14)也。「余讀東坡《夜泛西湖五絕句》(15),景物淒黯。憶南宋以前,湖面尚蕭寥,恨赤壁之簫(16),弗集於此。然則今夜之游,余固未襲東坡耳。夫以湖山遭幽人蹤跡,往往而類,安知百餘年後,不有襲我者?寧(17)能責之襲東坡也?

天明入城,二生趣(18)余急為之記。

注釋譯文

1.佞(nìng)佛:迷信佛教。佞,媚,迷信。

2.誕:生日。

3.闔(hé)城:全城。

4.三竺:杭州有三天竺寺,一在北高峰邊稱上天竺寺,一在稽留峰北稱中天竺寺,一在飛來峰南稱下天竺寺。

5.有司:負責官員。

6.涌金門:杭州正西城門。

7.既:完。

8.吳山:又名胥山,俗稱城隍山,在西湖東南,為杭州名勝之一。

9.截然劃湖之半:水上的一帶霧氣將西湖從中劃開。

10.中(zhōng):感染。

11.白堤:西湖自新橋至孤山的長堤,誤傳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築。

12.蓊(wěng)郁:茂盛。

13.袷(jié):舊時衣領交迭胸前的單衣。

14.赤壁之續:蘇軾(東坡)曾與友人月夜泛舟於赤壁(今湖北黃岡)之下,並作《赤壁賦》,東坡之游,友人中也有一人吹簫,和作者這次游湖情景相似,故有此說。

15.《夜泛西湖五絕句》:蘇軾作於杭州任上。其中有「菰蒲無邊水茫茫」等句,故下文說當年西湖「景物淒黯」,「湖面蕭寥」。

16.恨赤壁之簫:遺憾當年蘇軾游西湖,沒有像游赤壁有洞簫助興。

17.寧:怎麼。

18.趣(cù):同「促」,催促。

白話譯文

杭州人信佛,認為六月十九日是佛祖的誕辰。前一天,全城的成年女子都要晚上出城,到三竺寺等寺廟燒香。官府也不能禁止,只留下涌金門不關閉讓他們出入。

我吃完飯,和陳家的兩個書生,霞軒、詒孫兩人也出城泛舟,到湖上遊玩。霞軒會吹洞簫,於是拿着簫去。 月亮升上吳山,薄霧朦朧,突然發現已經劃到了湖中心。幽暗的火光閃爍,和我們相距大約一丈遠的有六七處,都是畫船。洞簫在中音開始吹響,聲音很小,被風一吹就像哽咽了,悄悄的傳達哀怨,湖山回應,就像中秋時節。霧氣消退,月光下湖水純綠,小船沿着白堤停住。我登上錦帶橋,霞軒於是吹着簫背對着月亮前行。走入柳樹的陰影中,堤上的柳樹鬱鬱蔥蔥形成黑影,成排的柳樹中間缺少柳樹的部分能看到月亮。霞軒穿着白裙衫,站在月光低下。晚期的蟬聽到簫聲,警醒並集體鳴叫。夜景清晰,經過白堤的畫船,都停住而聽,有為蕭聲唱和的。詒孫回頭跟我說這是東坡游赤壁的繼續。我朗讀了蘇東坡夜泛西湖的五首絕句,意境淒涼黯淡,想起南宋以前,湖面還很蕭條,惋惜赤壁的簫聲沒有在這裡會集。但是今晚的出遊,我並不是要效仿蘇東坡。只是湖山遭遇少數人的遊玩,往往相似罷了。怎麼知道百年之後沒有人效仿我呢?怎麼能責怪我效仿蘇東坡呢?

天明後回到城裡,陳家的兩個書生催促我趕緊記下來這件事。

創作背景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林紓在經歷了喪妻之痛後,從福州移家杭州。徜徉於風光旖旎的西子湖畔,觀賞着舒捲如畫的湖光山色,在一種超塵脫俗的心境中,他寫出了《記超山梅花》等十餘篇清幽沁骨、淒艷欲絕的遊記,這篇散文這就是其中之一。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