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北去
《湘江北去》是由潇湘电影集团出品,陈力导演,保剑锋、周冬雨、钱枫等主演的历史电影。
该片讲述了毛泽东、萧子升和彭煌等年轻人怀抱救国理想,踏上不同的救国道路的故事。
该片于2011年6月10日在中国上映。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湘江北去
类型: 历史
导演: 陈力
片长: 90分钟
对白语言: 普通话
制片地区: 中国
出品时间: 2011年
色彩: 彩色
票房: 36.58万
剧情简介
1918年,中华大地军阀割据,乱象丛生。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一帮湖南热血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一同来到北京,筹备赴法勤工俭学之事。在老师杨昌济的介绍下,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担任临时助理管理员,在这里他结识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第一次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很快,他的思想进入到一个广阔的新天地。在北国的寒冬里,他与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心心相印,一段纯真美丽的爱情悄然萌发。毛泽东放弃赴法留学,表示要留下来研究“中国的问题”。他回到长沙,正值“五四”运动爆发,湖南各界联合,形成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毛泽东以新民学会会员为骨干,创立《湘江评论》,声援北京学生运动。湖南督军张敬尧则倒行逆施,暴力镇压爱国民众。毛泽东和其它新民学会会员,联络社会各阶层,公开打出“驱张”的旗帜。“驱张运动”虽然取得了形式上的胜利,可是,因为没有脱离独裁与专制政权下军政腐败、官僚混乱的现实根源,即使提出“湖南自治”,赶走张敬尧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三湘现状。究竟什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救国救民之道。毛泽东在努力思索。 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各种思潮在新民学会的成员中交锋,成员间也逐渐产生了思想的裂变。终于,倡导教育救国的陶斯咏选择离开,从法国回来的肖子升更加信仰无政府主义,激进的彭璜四处碰壁,毛泽东与何叔衡则毅然踏上了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的征途。他们犹如滚滚北去的湘江之水,汇入了浩翰的历史洪流。[1]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 演员 |
---|---|
毛泽东 | 保剑锋 |
杨开慧 | 周冬雨 |
萧子升 | 钱枫 |
蔡和森 | 陶帅 |
辜鸿铭 | 舒耀瑄 |
陈独秀 | 李子雄 |
李大钊 | 石凉 |
胡适 | 周一围 |
杨昌济 | 郑玉 |
职员表
出品人 | 周丕学、谷国庆、冯新力 |
制作人 | 陆小惠 |
监制 | 唐中新、陈宜飞 |
导演 | 陈力 |
副导演(助理) | 韩飞、王春庭 |
编剧 | 王青伟 |
摄影 | 姜力军 |
配乐 | 吴军 |
剪辑 | 杨干勋 |
选角导演 | 蒋平 |
美术设计 | 周景伦、何晶 |
造型设计 | 李卉 |
灯光 | 涂小凡 |
录音 | 王印刚 |
场记 | 张航 |
角色介绍
保剑锋饰演毛泽东
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之后,在风起云涌的时局中,集合当时的先进力量,组建中国共产党,从一个热血爱国青年成长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
周冬雨饰演杨开慧
杨昌济的女儿,善良纯真,革命期间鼓励毛泽东的革命事业,与毛泽东展开了一段别开生面的伟人恋曲。
舒耀瑄饰演辜鸿铭
学贯中西的“清末怪杰”,深深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一直反对陈独秀等人所提倡的“白话文”运动。与陈独秀之间有学术上的分歧,可是在陈独秀因故被捕后,却利用自己的力量来解救他。
精彩花絮
* 为了使辜鸿铭更加贴近原型,舒耀瑄还为这个角色精心挑选了自己收藏的眼镜。
* 有一场毛泽东与杨开慧在路上重逢的戏份,保剑锋和周冬雨一大早就化妆到片场进行拍摄,结果当日气温非常低,演员被冻得不行,保剑锋甚至戏称“看到的含情脉脉其实是冻得表情僵硬不会动了。 * 在拍摄周冬雨特写镜头的时候,工作人员在一边给周冬雨搭戏,但是拍过很多条都没有达到导演的要求,这时候保剑锋主动请缨给周冬雨搭词。 * 因为周冬雨被冻得面部僵硬而不能更好的表演,保剑锋为了逗周冬雨开心缓解一下就不断的在镜头后做出搞怪表情,搭词时候也是各种丰富的肢体动作,周冬雨的会心微笑刚好是导演要的,才算达到了导演的要求顺利过关。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获奖作品 | 备注 |
---|---|---|---|
2012年 | 第十二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 《湘江北去》 | 获奖 |
影片评价
《湘江北去》着力表现了建党初期以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肖子升为代表的一批风华正茂的湖湘有志青年,在中国前途命运发生转折的重要关口,胸怀天下、上下求索,努力探寻中国前途的艰辛历程。与以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相比,该片在创作角度和影片风格定位上有所创新。影片注重写情,饱含着师生情、友情和爱情,在风格上主打青春、励志、偶像。
以往的影视作品里,领袖人物往往是接近于神的存在,而这部影片中,毛泽东拉洋车、跳舞,倾听老一辈的教诲,和朋友们辩论救国之道,既有超出同龄人的深远目光,也有和普通年轻人一样的热血和激情。专家们表示,这个全新的毛泽东形象,新鲜而又合理,很容易让人接受,特别是能让现在的年轻观众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