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邪
解讀
凡致病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特性的外邪,稱為濕邪。
濕為長夏的主氣。長夏即農曆六月,時值夏秋之交,陽熱尚盛,雨水且多,熱蒸水騰,潮濕充斥,為一年中濕氣最盛的季節。若濕氣淫勝,傷人致病,則為濕邪。濕邪為病,長夏居多,但四季均可發生。濕邪侵人所致的病證,稱為外濕病證,多由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處潮濕、水中作業等環境中感受濕邪所致。
中醫應用
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徵
濕為重濁之邪,屬陰,其性黏膩、停滯、瀰漫,其傷人多隱緩不覺,易導致多種病變。
1、濕為陰邪,易損傷陽氣,阻遏氣機:濕為重濁之邪,與水同類,故屬陰邪。陰邪侵人,機體陽氣與之抗爭,故濕邪侵人,易傷陽氣。脾主運化水液,性喜燥而惡濕,故外感濕邪,常易困脾,致脾陽不振,運化無權,從而使水濕內生、停聚,發為泄瀉、水腫、尿少等症。清·葉桂《溫熱論·外感溫熱篇》說:「濕勝則陽微。」《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因濕為重濁有質之邪,侵人最易留滯於臟腑經絡,阻遏氣機,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如濕阻胸膈,氣機不暢則胸膈滿悶;濕阻中焦,脾胃氣機升降失常,納運失司,則脘痞腹脹,食慾減退;濕停下焦,腎與膀胱氣機不利,則小腹脹滿、小便淋澀不暢。
2、濕性重濁:「重」,即沉重、重着,指濕邪致病,出現以沉重感為特徵的臨床表現,如頭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若濕邪外襲肌表,困遏清陽,清陽不升,則頭重如束布帛,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因於濕,首如裹。」濕邪阻滯經絡關節,陽氣不得布達,則可見肌膚不仁、關節疼痛重着等,稱之為「濕痹」或「着痹」。「濁」,即穢濁不清,指濕邪為患,易呈現分泌物和排泄物穢濁不清的現象。如濕濁在上則面垢、眵多;濕滯大腸,則大便溏泄、下痢膿血;濕濁下注,則小便渾濁、婦女白帶過多;濕邪浸淫肌膚,則可見濕疹浸淫流水等。
3、濕性黏滯:「黏」,即黏膩;「滯」,即停滯。濕邪致病,其黏膩停滯的特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症狀的黏滯性。濕病症狀多表現為黏滯而不爽,如排泄物和分泌物多滯澀不暢,痢疾的大便排泄不爽,淋證的小便滯澀不暢,以及口黏口甘和舌苔厚滑黏膩等,皆為濕邪為病的常見症狀。二是病程的纏綿性。因濕性黏滯,易阻氣機,氣不行則濕不化,其體膠着難解,故起病隱緩,病程較長,反覆發作,或纏綿難愈。如濕溫、濕疹、濕痹(着痹)等,皆因其濕而不易速愈,或反覆發作。所以吳瑭《溫病條辨·上焦篇》謂:「其性氤氳黏膩,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溫熱之一涼即退,故難速已。」三是易阻氣機。因濕為重濁之邪,故傷人最易留滯臟腑經絡,阻遏氣機,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
4、濕性趨下,易襲陰位:濕邪為重濁有質之邪,類水屬陰而有趨下之勢,人體下部亦屬陰,同類相求,故濕邪為病,多易傷及人體下部。如水腫、濕疹等病以下肢較為多見,故《素問·太陰陽明論》說:「傷於濕者,下先受之。」另外,寒邪也屬陰邪,同氣相求,侵人也常傷及下部,如《靈樞·百病始生》說:「清(寒)濕襲虛,病起於下。」
視頻
濕邪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濕邪——中醫六淫之一, ,20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