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索
溜索(英文:Zipline)是一種渡河工具,中國古代稱為撞,它以一條鋼索或粗繩,連接山谷兩側,一頭高,一頭低,人可由高向低溜過河谷。可分為平溜和陡溜等。常見于山地,如中國的橫斷山脈。除渡人外,亦可渡貨物、牲畜等。
溜索主要使用者為中國的怒族人[1]以及秘魯安第斯山的印第安人。
目錄
歷史沿革
溜索是各少數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它們改造和戰勝自然的象徵,是他們不畏艱險,勇猛頑強、性格的寫照。近幾年,溜索已經從單純的交通工具,發展為表現各民族頑強意志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過溜有單人、雙人、男女混雙、人與物、人與畜等多種項目。成為怒江大峽谷一大驚險景觀。繩索有氂牛毛繩、藤編繩及鋼絲繩等多種。過渡者將竹、木製做的溜板或特製座位,吊在繩索上,藉助於繩索的傾斜度,溜向彼岸。過去生活在金沙江、怒江、瀾滄江一帶的藏、僳僳、怒、獨龍等民族,多使用溜索過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着少數民族地區交通事業的發展,大部分溜索已為橋樑所取代,只有極少數邊遠地區仍在使用溜索。在國外,秘魯安第斯山的印第安人也運用溜索作為渡河工具[2]。
溜索原理
碗口粗竹纜系兩岸石柱上,渡者以皮帶或繩索系腰間,繩上掛以木製滑輪,俗稱「溜殼子」,借傾斜之勢滑越渡河。河上也可設兩根溜索,一高一低,過河時由高處滑向低處。
主要用途
溜索又稱「滑索」,「速滑」、「速降」、「空中飛人」等,最早用於高山自救和軍事突擊行動,後演化為遊樂項目,是一項具有挑戰性、刺激性和娛樂性的現代化體育遊樂項目。可跨越草地、湖泊、河流、峽谷,藉助高差從高處以較高的速度向下滑行。使遊客在有驚無險的快樂中感受刺激和滿足。現在它已分化成崖降、樓降、橋降、溪降等類別,拋開場地原因,其技術上並無多少本質差別。遊客身穿保險衣與架子鋼索的滑輪連接,藉助景點(區)的自然落差,由鋼索、滑輪保險繩索與人體連接,從高處發射台順勢而下,以較高速度完成滑翔。速降可跨越草地、湖泊、河流、峽谷等。
懸崖速降者在教練的指導與保護下,利用繩索由岩壁頂端下降,感受一步一步走向懸崖、走向生命「邊緣」的一剎那,感受高空墜落前的瞬間!隊員自己掌握下降的速度、落點,以到達地面。速降並不需要嚴格的專業技巧,但只要開始下降就無法退縮,必須克服恐懼與障礙堅持到底。從自我激勵、自我控制到超越自我,最終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