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溪北書院,位于海南省文昌市,占地面積20多畝,始建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

溪北書院是海南清末著名書院之一,是海南省保存最完整的大規模清代建築群之一,現為文北中學所用。書院坐北朝南,由大門、講堂、經正樓、經堂和齋舍五部分組成,全部磚瓦結構,其間由東西廊相連,四周由圍牆環繞。南開山門,闊三開間,上為卷棚頂鋪蓋琉璃瓦,門匾上為清末書法家楊守鏡所題的「溪北書院」四個大字。

2019年10月16日,溪北書院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稱:溪北書院

地理位置:海南省文昌市

占地面積:20多畝

所處時代:清

保護級別:第八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1]

批准單位:國務院

編號:8-0420-3-223

目錄

主要建築

水塘

溪北書院前方的水塘呈半月形,它作為中軸線上的起始,是整個書院空間序列的「引子」。

水塘代表了建築語義結構的需求——書院作為傳道授業、修身養性之所,其地位相對神聖,平靜的水塘增加了書院的莊重感,並且或有「淘洗心中雜念」的暗示在其中,暗示學生潛心學習。水塘作為主觀感受的創造物,在書院的結構構成中並非必要存在,因此拘於場地的限制等多重原因,並非海南每所書院均有。但溪北書院的證明,水塘確實作為一個「引子」,對營造書院寧靜莊重的氣氛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頭門

溪北書院的第一進是書院的正門,通常也叫做「頭門」,是書院的主入口。

頭門作為書院空間序列的序曲,僅起到入口和過渡的作用,其建築規模不大,形制也較為簡單。進入到溪北書院內部,第一進院落形成書院的園林區。一個成熟的書院體制,其教育環境也是有所講究的——良好的園林環境可提供學者遊憩的場所,這也是儒家學說里崇尚「比德自然」的體現。在溪北書院,兩棵蔥鬱的枇杷樹和石質日晷標誌了書院的年代,植物花草相映成趣,同時也給書院增添了綠色和生機。

講堂

溪北書院講堂是一座開敞式的建築。正中為講學的正廳,明間三開間前後開敞,無牆體圍合。正廳兩側安排有房間,作為學者休息和教學準備之用。此外,講堂也是書院其他重要集會活動(如祭祀等)的場所,開敞的空間也有利於活動的開展。作為一個教學的單位,師生的生活區域也是書院的組成部分之一,但是地位居於較弱的位置。生活區域稱之為齋舍,通常位於書院的中部兩側,以側屋和廂房的形式存在。溪北書院講堂後有東西兩廊,與書院後部建築相連接。走廊外側分別為一座三進式院落,相傳作為書院相關人員的生活居所。此系溪北書院特有,非海南書院普遍特徵。

藏書樓

溪北書院的「經正樓」是一幢專用的藏書樓,它的重要功能是收藏、編校書籍較之對外的教學區,它們通常位於書院的後部,位置更為私密和安靜,作為整個書院建築序列的尾聲,供書院內部使用。溪北書院「經正樓」,原址為傳統的木構架建築,後因在颱風中坍塌於民國十年(1921年)重建,是一幢南洋風格的二層建築。曾經此為書院的藏書處,赫然屹立在書院中軸線的最末端。

歷史沿革

溪北書院由清末鋪前籍書法家潘存發起籌資建造,並獲得了雷瓊兵備道朱采和兩廣總督張之洞的支持。潘氏族譜記載,潘存出生於文昌鋪前港頭村,幼時人稱「神童」,後入仕為官,進京數載,直到晚年思鄉情切,方歸故里。他熱心教育事業,在張之洞朱采等人的支持下,修得溪北書院。

溪北書院始建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

從書院建成直至清宣統三年間(1909年一1911年),曾聘任不少學者在此講學,培養大批人才。辛亥革命後,溪北書院一直作為學校。

文物遺存

匾額

溪北書院門匾上刻:「溪北書院」四個大字,系清末書法家楊守鏡(宜都人)所題。此外,「經正樓」還掛有「講堂」木匾額。

木雕

溪北書院的木雕是裝飾形式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木雕裝飾普遍出現在門窗隔扇等位置,木雕的元素大致分為兩類——一類較為簡單,為廣曲和草尾等基本型,另一類裝飾元素為傳統吉祥圖案。

廣曲在中國傳統民居中比較常見,圖案形似「回」字、「卐」字,扭曲反轉寓意福壽吉祥;草尾在中國內地民居中不多見,但卻是海南民居中最常用的裝飾元素之一。它以花草為基礎紋樣,呈帶狀纏繞,形成多種曲線造型,意同盤長,取義永恆。海南人生性謙卑,常以低賤的草尾自居,始終保持謙遜的態度對待世人,這是本土人文文化在建築中的最直觀的體現。

在該書院木雕裝飾中,出現了龍頭、獸、松樹、蓮花、花籃等圖形,與草尾、廣曲等基本圖形相結合,形成多種組合圖形,借吉祥圖案的傳統意義或諧音表達美好的祈願。值得一提的是,「龍」這一代表皇權的圖案,出於禮制的約束,通常不允許出現在民居建築中;而地方書院建築雖屬民間建築,但卻有「龍」的形象出現,一方面顯示出該處的修建時代較近;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社會對教育的重視和寬容。

歷史文化

潘存

潘存,字仲模,別字存之,號孺初。鋪前鎮港頭村人(後遷白沙園村)。清嘉慶二十二年(1818年)出生,7歲讀書,一目數行,塾師甚異之。操筆為文,滔滔不歇,號為神童。歲試屢獲首名,但因兩次守孝,直到34歲始中舉人。不久,在戶部福建司任職。他工詩、古文辭,書法亦妙,能懸肘作蠅頭細楷。日本學者名士特別珍愛潘存書法,不惜重價爭購。曾著《書法溯源》一書,鏡六書之淵,訂百家之訛謬。晚年致力於興學育才,曾在廣東惠州豐湖書院、海南文昌蔚文書院、瓊山蘇泉書院任教,後同觀察使朱亮生創建文昌縣溪北書院。遺著有《克己集》、《論學十則》、《楷法溯源》及詩詞《賞花有感》等,後人編有《潘孺初先生遺集》。

張之洞

張之洞,人稱張香帥,自號抱冰老人,南皮人,東南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的創始人,中國高等師範學堂之鼻祖,中國幼兒園創始人張之洞改書院、興學堂、倡遊學,使包括漢口在內的武漢三鎮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近代教育體制。傳統的書院教學以研習儒家經籍為主,張之洞致力於書院改制,相繼對江漢書院、經心書院、兩湖書院的課程作出較大調整,各有側重,以「造真材,濟時用」為宗旨。

書院堂聯

修建溪北書院後,潘存購藏了許多書籍,勉勵年輕人勤勉讀書,並親自撰寫堂聯。溪北書院至今還保存着他的手跡:「學問無他,求益乎身心家國天下;載籍極博,折中於易書詩禮春秋。」這是他對後人的期望,也是他終其一生的寫照。

文物價值

溪北書院位于海南省文昌縣鋪前鎮境內,始建於清代光緒年間,海南清末著名書院之一 ,是海南省保存最完整的大規模清代建築群之一。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16日,溪北書院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址:溪北書院,位于海南省文昌市,座落在文昌市鋪前鎮文北中學校園內。

視頻

文昌為何人才輩出---第三集 溪北書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