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越省藤
基本內容
形態特徵
攀援藤本,帶鞘莖粗約4厘米,裸莖粗2-3厘米。葉羽狀全裂,羽片部分長2.5米,頂端纖鞭長1.2米;羽片通常2-3片成組排列,頂端有單片着生其間,橢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30-50厘米,寬3-6厘米,基部變狹,先端急尖具剛毛,綠色,有5-7條葉脈,無刺,橫脈稍密而細,邊緣具微刺;葉軸基部的上面兩側邊緣有少數短直刺,中上部兩側邊緣及背面有少數單生的爪狀刺或爪,上部至頂端纖鞭具半輪生的爪;葉柄長約10-15厘米,上面平坦,無刺或具少數短直刺,背面圓形,無刺。
葉鞘具明顯的囊狀凸起,上面無刺,開口斜截,其餘部分具少數寬片狀、三角形漸尖、外折、單生或近合生甚至近成短列的長2-4厘米、基寬、背面凹入的刺;托葉鞘退化,舌狀。雌雄花序異型,雄花序長2米以上,基部為三回分枝,上部為二回分枝,每側有一級分枝花序6-7個,頂端有一尾狀附屬物,下部的一級分枝花序長40-45厘米,其基部有3-5個二級分枝花序,長約10-15厘米,頂端的1個長約25厘米,約有20個小穗狀花序;一級佛焰苞管狀,略扁,略具下彎的爪狀刺,頂端乾枯撕裂;二級佛焰苞細管狀漏斗形,無刺,一側延伸為三角形的多少枯朽的尖;三級佛焰苞短漏斗形,無刺,一側延伸為急尖的尖,邊緣具纖毛狀鱗片,具條紋脈;小佛焰苞近苞片狀,下凹,闊卵形,有細條紋脈,邊緣具纖毛狀鱗片。
總苞稍短於小佛焰苞,半個杯狀,具2齒,2龍骨突起,在近軸面為新月形凹入;雄花卵形,長約4毫米;花萼深3齒裂,具細條紋脈;花冠長於花萼2倍;雌花及果實未見標本,僅據文獻描述:雌花序二回分枝,稍短,有多個分枝花序,頂端有一短的尾狀附屬物;一、二級佛焰苞與雄的相似;小佛焰苞短漏斗形,不對稱,一側延伸為急尖的短尖,邊緣具纖毛和被褐色鱗片;[1]總苞托短,近杯狀,極斜截,從小佛焰苞內半伸出,具2齒和2龍骨突起;總苞稍超出總苞托,略為不規則的杯狀,不對稱,在中性花一側凹入和具2齒;中性花的小窠新月形。
雌花長約4毫米;花萼裂至中部成3個卵狀急尖的裂片;花冠裂片披針形急尖,與花萼裂片等長。果被梗狀不明顯;果實卵狀橢圓形或近倒卵球形,長1.5-1.8厘米,直徑1-1.2厘米,鱗片18縱列,中央有淺溝槽,草黃色,有淡紅褐色的內緣線,向頂端變寬,邊緣具細的齧蝕狀齒。種子卵球形,稍扁,兩端圓,長1厘米,寬0.7厘米,厚0.6厘米,背面具小瘤突和稍深的不規則的窪穴,種脊面稍扁平,具一長圓形而稍深的合點孔穴,胚乳中央部分均勻,周圍淺嚼爛狀,胚基生。花期4-5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600-900米的熱帶及亞熱帶森林中。
分布範圍
產自廣西西部及雲南南部。泰國、緬甸及印度亦產。
主要價值
藤莖質地中上等,可供編織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