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石炮製方法與標準
【藥材來源】
【古代炮製方法】
南北朝有牡丹皮製:凡使,先以刀刮,研如粉,以牡丹皮同煮一伏時,出,去牡丹皮,取滑石,卻用東流水淘過,於日中曬乾,方用(《雷公》)。唐代有「細研如粉」(《千金翼》)、「煉之如膏」(《新修》)的方法。宋代有水飛:「水研如泔,揚去粗者存細者,瀝乾更研無聲乃止」(《蘇沈》);另有炒法(《博濟》);「火煅通赤」(《總微》)等。明代尚有燒、「火煨煅,去火毒」(《普濟方》)等方法。明、清尤尚生用。
【現代炮製方法】
1、滑石:取原藥材,除去雜石,洗淨,乾燥,搗碎。 2、滑石粉:取淨滑石,碾成細粉;或取滑石粗粉,加水少量,碾磨至細,再加適量清水攪拌,傾去上層混懸,下沉部分再按上法反覆操作數次,合併混懸液,靜置沉澱,傾去上清液,將沉澱物曬乾後再研細粉。
【飲片性狀】
滑石為不規則小塊,略具纖維構造,有的呈明顯的薄層狀。白色或略顯鴨蛋青色或略帶紅色調,色澤較均勻,表面不平坦,具珍珠光澤或絹絲光澤。手摸之有光滑和微涼的感覺。易砸碎,無吸水性,不粘舌,密度為2.6~2.8克/立方厘米,粉末染指。無臭無味。滑石粉為白色或青白色粉末,質細膩,手捻有滑潤感。
【質量標準】
滑石粉酸鹼度應顯中性。水中可溶物遺留殘渣不得超過0.1%。酸中可溶物遺留殘渣不得超過2.0%。熾灼失重,減失重量不得超過5.0%。鐵鹽含量應符合《中國藥典》規定。
【炮製目的】
滑石味甘、淡,性寒。歸胃經、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清解暑熱,祛濕斂瘡的功能。 滑石多生用,水飛後使藥物達到極細和純淨,便於內服和外用。內治小便不利,淋瀝澀痛,暑濕煩渴,濕熱水瀉;外治濕疹,痱子。
【應用選擇】
1、淋瀝澀痛常與車前子、瞿麥、蔚蓄、梔子仁、炙甘草、木通、煨大黃同用,功能清熱瀉火,利水通淋,治口乾咽燥,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及小便赤澀或癃閉不通,熱淋,血淋等,如八正散(《局方》)。 2、石淋配伍海金沙、金錢草、木通等,功能化石利水通淋,可治石淋。 3、暑熱泄瀉常與甘草同用,功能清暑利濕,治暑熱身倦,口渴泄瀉,如六一散(《中國藥典》);配伍甘草、硃砂為益元散(《中國藥典》),用於感受暑濕,身熱心煩,口渴喜飲,小便短赤。配伍杏仁、薏苡仁、白蔻仁、半夏、通草、厚朴,功能疏利氣機,宣暢三焦,治暑溫,胸悶,氣機不暢,如三仁湯(《條辨》)。 4、濕瘡、濕疹本品可單用或配伍枯礬、黃柏等為末,撒布患處;或與薄荷、甘草等配伍製成痱子粉,可治痱子。
【現代研究】
X射線衍射分析結果表明,滑石除主礦物滑石外,可含少量(<10%)水菱鎂礦、水鎂石等;黏土質滑石則以水雲母質黏土為主,含少量石英等礦物。日本市售滑石是由硅石(石英)、多水高嶺土、透長石及其他微量成分組成的混合物,與正倉院保存的滑石成分不同。
【附】
文獻摘錄:「研細,以水飛淨,服下方得滑通。」(《蒙筌》)「揀去粗者,擇細膩者研為極細末,水飛入藥,今粗人煎湯皆不作效。」(《粹言》)
【總結】
滑石始載於《神農本草經》。歷代所用的滑石既有滑石,也有黏土質滑石。按照現代使用習慣,南方多數為黏土質滑石,北方則為滑石,兩者療效是否相同,尚有待總結研究。滑石炮製早在南北朝時有用丹皮製法,滑石善解陽明胃熱,丹皮能除「瘀血留舍腸胃」,兩者同制可協理腸胃瘀血積熱,以增強療效。宋代始見水飛法,以「研極細」,有利於成分的溶出,除去可溶性的砷鹽,使藥物純淨。宋代還有火煅、炒等加熱操作,根據當時燃料情況,煅制的溫度對滑石結構不會有影響。明、清至今尤尚水飛生用,這也是通過實踐總結出的方法。 [1]
【炮製方法】
1、滑石:取原藥材,除去雜石,洗淨,乾燥,搗碎。 2、滑石粉:取淨滑石,碾成細粉;或取滑石粗粉,加水少量,碾磨至細,再加適量清水攪拌,傾去上層混懸,下沉部分再按上法反覆操作數次,合併混懸液,靜置沉澱,傾去上清液,將沉澱物曬乾後再研細粉。 三、滑石的炮製性狀 1、滑石:為不規則小塊,略具纖維構造,有的呈明顯的薄層狀。白色或略顯鴨蛋青色或略帶紅色調,色澤較均勻,表面不平坦,具珍珠光澤或絹絲光澤。手摸之有光滑和微涼的感覺。易砸碎,無吸水性,不粘舌,密度為2.6~2.8g/cm3,粉末染指。無臭無味。2、滑石粉:為白色或青白色粉末,質細膩,手捻有滑潤感。 四、滑石的炮製作用 滑石多生用,水飛後使藥物達到極細和純淨,便於內服和外用。內治小便不利,淋瀝澀痛,暑濕煩渴,濕熱水瀉;外治濕疹,痱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