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志敏
滿志敏,男,教授,博士生導師。1952年出生。1983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系,獲理學士學位。同年進入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工作,在所工作期間,在職先後獲歷史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曾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地理系和英國利物浦大學地理系作訪問學者。1992年後曾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副主任、國家人文社會科學歷史地理創新基地副主任。2006年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主任、國家人文社會科學歷史地理創新基地。2010年12月卸任。擔任學術團體職務包括:中國地理學會理事、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地理學會理事、上海地名學會副理事長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中國歷史時期土地利用、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著作4部(包括合著)。[1]
滿志敏 | |
---|---|
出生 | 1952年 |
國籍 | 中國 |
目錄
研究課題
中國氣候與海面變化及其趨勢和影響的初步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聯合資助項目) 已完成
我國未來20-50年生存環境變化趨勢的預測研究(攀登計劃項目) 已完成
中國歷史氣候災害年表(國際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已完成
黃淮海平原歷史地理(國家教委博士點研究項目) 已完成
歷史時期小尺度海面波動研究(國際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已完成
近兩千年來中國主要的農業界限土地覆蓋變化過程研究(國際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進行中
清代江南省土地利用研究(復旦大學三年行動計劃文科科研項目) 進行中
近五百年以來中國自然環境與社會(教育部文科科研基地研究項目) 進行中[2]
研究興趣
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主要以中國歷史文獻資料為依據,研究自文字記載以來的氣候冷暖變化,建立近3000年以來氣候冷暖的情景變化序列,尤其注重與特徵時期,如中世紀溫暖期以及明清小冰期的冷暖波動和趨勢。歷史旱澇情景,以及分區旱澇等級的校訂和劃分。特徵時期的氣候變化及其社會影響,以及社會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機制。重要的氣候災害與社會影響。
歷史時期中國土地利用及其變化:近2000年以來我國土地利用的空間格局變化,探討代用資料復原這個空間變化的資料來源和實現的方法,及其影響我國歷史時期土地利用空間變化的原因和驅動因素。近500年以來土地利用的空間分布和變化,復原和評價這個時期土地數據,分析影響到植被墾復的地區條件和原因,以及形成變化的動力因素。
歷史地理信息系統:歷史時期地理變化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編碼,先期主要研究行政區域和地名的信息管理,並實現具有時間變化概念的編碼方案,為歷史地理信息計算機管理和網絡服務提供基礎的工作。[3]
學術兼職
主要論文
明崇禎末年大蝗災時空特徵研究 歷史地理 第六輯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
兩宋時期海平面上升及其環境影響 災害學 1988年2期
兩宋時期上海的海塘與岸線 上海研究論叢 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9年
唐代氣候冷暖分期幾各期氣候冷暖特徵的研究 歷史地理 第八輯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
中國東部十三世紀溫暖期自然帶的推移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0年5期
災害中的人地關係 災害與社會 地震出版社 1990年
唐代中國氣候特徵再探討 《中國氣候與海平面變化研究進展(一)》 海洋出版社 1990年
南宋杭州最晚春雪日期之考訂 歷史地理研究 第二輯 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0年
13世紀溫暖期中國北方氣候乾濕變化 《中國氣候與海平面變化研究進展(二)》 海洋出版社 1992年
中國東部近4500年以來氣候冷暖分期 《中國氣候與海平面變化研究進展(二)》 海洋出版社 1992年 黃淮海平原仰韶溫暖期的氣候特徵探討 歷史地理 第十輯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
海平面上升對上海市的可能影響 上海研究論叢 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2年
黃淮海平原北宋至元中葉的氣候冷暖狀況 歷史地理 第十一輯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年
中國東部中世紀溫暖期的歷史證據和基本特徵的初步研究《中國生存環境歷史演變規律研究(一)》 海洋出版社 1993年
江淮地區近2000年旱澇序列的重建《中國生存環境歷史演變規律研究(一)》 海洋出版社 1993年
用歷史文獻物侯資料研究氣候冷暖變化的幾個基本原理 歷史地理 第十二輯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年
關於黃浦江前身河道的名稱 上海地名 1997年3期
黃浦江水系形成原因述要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年6期
關於當前地名信息系統幾個問題的探討 上海地名 1998年1期
關於唐代氣候冷暖問題的討論 第四紀研究 1998年2期
中世紀溫暖期我國華東沿海海平面上升與氣候變化的關係 第四紀研究 1999年1期
歷史時期柑桔種植北界與氣候變化的關係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9年5期
黃浦江水系:形成和原因棗上海經濟可持續發展基礎研究之一 歷史地理 第十五輯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
氣候變化對歷史上農牧過渡帶影響的個例研究 地理研究 2000年2期
歷史旱澇災害資料分布問題的研究 歷史地理 第十六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
光緒三年北方大旱的氣候背景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年5期[5]
主要著作
滿志敏著:《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 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9年。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北京師範大學主編:《中國自然災害地圖集》, 科學出版社,1992年。
鄒逸麟主編:《黃淮海平原歷史地理》,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年。
張丕遠主編:《中國歷史氣候變化》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年。
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主編:《長江流域地圖集 》,中國地圖出版社 ,1999年。[6]
讓歐洲航天局「認錯」
中新網5月21日電 歐洲航天局5月19日向全世界「認錯」。他們承認5月11日發表的一張從太空中拍攝到的「長城」衛星照,其實攝下的只是一條流向北京東北地區密雲水庫的河流。此次更正的主要動因來自很多學者的質疑,鑑於對這種科學精神的讚賞,歐航局在19日的更正一文中指名感謝了3個人,其中也是唯一一位中國人就是來自復旦大學的manzhiming(網站上只公布了這樣的英文)。
經記者核查,這個叫manzhiming的學者是復旦大學的教授、博導、歷史地理研究所的副主任滿志敏,5月17日,就衛星照片「長城」的真偽,他直接用Email的方式向歐航局提出質疑。5月20日,上海新聞晨報記者採訪了滿志敏,並從中了解到這次「歐航局認錯事件」的全過程。
滿志敏的「直諫」
5月17日,滿志敏看到某報上刊載的歐洲航空局長城衛星照,圖註上說右上山脊線是長城,左下白色線條是大運河。但是憑藉經驗,滿志敏覺得這些圖注都是錯的,右上所謂的山脊線是一條河流,右下的白線也絕對不可能是大運河,因為中國所有的運河都在平原,而且沒有一條是越過北京東北角的。
歐洲航天局向來是一個非常嚴謹的科研機構,滿志敏懷疑是媒體翻譯的失誤,他隨即上了歐航局的網站,結果發現該局在5月11日發布的公告中確實如此描述。
當天晚上5時多,滿志敏在歐洲航天局的官方網站上給他們發了Email。他告訴記者,信的內容大致是:我在網上看到貴局刊登長城衛星照片的新聞報道,根據我的經驗這裡面有兩個錯誤。一個是照片右上部分所拍攝的不是長城,而是河流,二是照片左下方的不是一條運河,中國的運河沒有在平原地區開挖過。這樣的公告和圖片在中國媒體被普遍引用,可能會誤導很多中國讀者,希望歐洲航天局的專家能夠再檢查一下,是否存在紕漏。
歐航局的更正
2004年5月19日,歐航局在官方網站上終於發表了更正聲明:「在近四年,歐航局發表了上百篇文章,讓讀者了解到歐洲航天活動。但是今天,我們要告訴大家,在最近發布的一篇文章中,我們犯了一個錯誤。
「2004年5月11日發表的『長城太空照片』有解釋上的錯誤。這張照片,被我們稱作是長城的照片,實際上拍到的是一條河,它流向位於北京東北地區的密雲水庫。對於這一地區更近一步的信息,我們正用其它歐航局的儀器進行搜集。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錯誤,是因為,我們在向公眾公布之前沒有進行合理地調查。對此,歐航局對這個編輯上的疏忽表示道歉。
「我們服務質量的提高有賴於讀者向我們提供反饋。在這件事上,我們特別感謝阿爾伯特·克里斯特,美國加洲大學副教授蓋瑞·李,以及上海復旦大學的滿志敏教授,感謝他們對這一問題的回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