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滥
拼音; làn、jiàn,lǎn,lán
部首; 氵
五笔; IJTL
字级; 一级(3010)
注音字母; ㄌㄢˋ、ㄐ〡ㄢˋ,ㄌㄢˇ,ㄌㄢˊ
平水韵目; 去声二十八勘、上声二十九豏
笔画数; 3+10
繁体字; 滥
异体字; ࣽ�
造字法; 形声字
结构; 合体字,左右结构
统一码; 基本区-6EE5
四角码; 3811
文字溯源
"滥"通常被认为是形声字。战国文字作图1,上部为"监",其字形像一个人俯身面对一盆水照看容颜,于此作为不表义的声旁,指示这个字的读音;下部为"水"字,作形旁,表示这个字的本义与水有关。
窦文宇、窦勇《汉字字源》将这个字理解为需要监视的河水,它指河水上涨。
又理解为用河水照面容,用河水照面容不能正确地反映出人的面容,由此产生脱离实际的含义。它在"陈词滥调"成语中用的就是这种含义,用河水照面容是不恰当、不正确的,由此产生不恰当、不行的含义。发展到小篆,构件"水"移至"监"左部。部分隶书将表示眼睛的"臣"移到了"监"左部。楷书承袭小篆,滥所从声符"监",依草书简化作"监",凡所从者依例简化。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卢瞰切(làn)
泛也。从水监声。一曰濡上及下也。《诗》曰:"祑沸滥泉。"一曰清也。
〖注释〗①濡:王筠《句读》:"谓沾濡也。"②《诗》:指《小雅·采菽》、《大雅·胆卬》。今本"滥"作"槛"。王筠《说文解字释例》:"引《诗》以证'濡上及下'之义。《诗》作槛泉,不第借声,亦兼借义,如有阑槛逼束之,故滕涌而上出也。既上出则濡上而后顺流而下,故'濡上及下'为形容之词。"③祑(bì)沸:毛传:"泉出允。"今本"祑"作"觱"
说文解字注
泛也。
段注:谓广延也。《商颂》《左传》皆云:赏不僭,㓝不滥。《鲁语》:滥于泗渊。皆其引伸之义。
从水,监声。
段注:卢瞰切。八部。
一曰濡上及下也。
段注:此因滥与淋声近。淋训以水㵽,则滥训略同。
《诗》曰:祑沸滥泉。
段注:觱,小徐作滭。此《诗·小雅》、《大雅》皆有之。今作槛泉者,字之假借也。毛曰:觱沸,泉出貌。槛泉,泉正出也。滥泉由小以成大。故偁以证泛义。
一曰清也。
段注:此又别一义,与滥盖相反而相成也者。
广韵
胡黤切,上槛匣 ‖监声谈1部
滥,泉正出也。又卢暂切。
卢㊟切,去阚来 ‖监声谈1部
滥,叨滥,泛滥。卢㊟切。九。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部】 滥·康熙笔画:18 ·部外笔画:14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卢瞰切,音缆。《说文》:泛也。《增韵》:水延漫也。《家语》:其源可以滥觞。注:滥,谓泛滥,小流貌。
又溢也。《水经注》:其水阳焊不耗,阴霖不滥。
又刑溢曰滥。《诗·商颂》:不僭不滥。
又窃也。贾谊《新书·道术篇》:反礼为滥。
又渍也。《鲁语》:宣公滥于泗渊。注:渍罟于泗水之渊,以取鱼也。
又失实曰滥。《左传·昭八年》:民听滥也。
又浮辞也。陆机《文赋》:每除烦而去滥。
又音之速疾而僭差曰涤滥。《礼·乐记》: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又《集韵》《韵会》并杜览切,音啖。竹声也。《礼·乐记》:竹声滥滥以立会。注:滥之意犹擥聚也。
又《广韵》胡黯切。《集韵》《韵会》户黤切,并音槛。泉名。《尔雅·释水》:滥泉正出。或作㽦。通作槛。
又水名。《前汉·地理志》:降狄道东有白石山滥水。
又《集韵》鲁敢切,音览。与漤同。渍果也。《礼·内则》:浆水醷滥。郑注:滥以诸和水也。纪莒之闲,名诸为滥。《释文》:干桃干梅皆曰诸。
又《集韵》卢甘切,音蓝。邑名。《春秋·昭三十一年》:黑肱以滥来奔。
又胡暂切与鉴。同。陶器,如甀大口,以盛冰。《周礼·天官》:春秋治鉴。或从水,亦作捍㽉。
又浴器也。《庄子·则阳篇》:同滥而浴。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❶"氵"窄"监"宽,顶部"氵"低,底部左右旁齐平。❷"氵",第二点偏左,在横中线上侧。❸"监",两竖左短右长,右竖在竖中线,点笔在横中线;"皿"扁宽,末笔横两端超过上部。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