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斗形肌性管道(咽)
漏斗形肌性管道(咽) |
咽(英文名:pharynx)是一前後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位於第1~6頸椎前方,上端附於顱底,向下於第6頸椎下緣或環狀軟骨的高度續於食管。
咽有前壁、後壁及側壁,其前壁不完整,故咽向前分別與鼻腔、口腔及喉腔相通。咽腔分別以軟齶與會厭上緣為界,分為鼻咽、口咽和喉咽3部。
咽具有吞咽功能,呼吸功能,保護和防禦功能以及共鳴作用。此外,咽也是一個重要的發音共振器,對發音起輔助作用。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咽
外文名; pharynx
漢語拼音; yān yàn yè
字形字義; 連接口與肺和胃的通道
簡介; 是氣體的通道
長度; 長約12~14cm
生理機能; 呼吸功能
讀音
咽 [yān]口腔後部由肌肉和黏膜構成的管子,分三部分,上段與鼻腔相對稱"鼻咽";中段與口腔相對稱"口咽";下段在喉的後部稱"喉咽"。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路(亦稱"咽頭"):~喉。
咽 [yàn]使嘴裡的食物或別的東西通過咽頭到食道里去:~唾沫。狼吞虎~。細嚼慢~。
咽 [yè]阻塞,聲音因阻塞而低沉:哽~。嗚~。
摺疊編輯本段字形字義 咽(yān)形聲。字從口,從因,因亦聲。"因"意為"承上啟下"。"口"與"因"聯合起來表示"上承於口,下接於胃"或"上接於口,下接於肺"。本義:連接口與肺和胃的通道。辨析:咽與喉。"咽"指氣體和食物的輸送管道;"喉"指發音用的管腔。
簡介
咽位於鼻腔的後方,是氣體的通道,也是食物的通道。喉位於咽的後下方,由軟骨和聲帶組成,氣體經過時可以引起聲帶振動而發聲。吞咽時會厭軟骨蓋住喉的入口處,以防止食物入喉。
器官"咽"
咽(pharynx) 食物入食管和呼吸介質(水或空氣)入鰓或肺的共同通路。咽介於口腔和食管之間,既屬於消化系統又屬於呼吸系統。
魚類的鰓於咽的兩側形成。在胚胎的早期,咽部兩側突出5個咽囊。與此相對應,外胚層也向內凹陷,內外兩胚層相遇後打穿,乃形成鰓裂。鰓裂間為鰓隔,其前後面發生出絲狀或板狀的表皮突起--鰓。鰓裂的數目隨動物種類而不同。在脊椎動物中,最多可達14對,如一種盲鰻;圓口類多為7對鰓裂。鯊魚一般為5對,許多種鯊魚在鰓裂前面還有一個吸水孔,從發生來看,吸水孔乃是退化的第一對鰓裂。
陸棲脊椎動物雖用肺呼吸,但在胚胎期也形成咽囊,這些咽囊有些暫時打穿形成鰓裂,但以後即行封閉。咽囊在發育中形成一些和呼吸無關的衍生結構。
第1對咽囊的遠端部膨大形成鼓室(中耳),其近端部仍保留着和咽的聯繫,成為耳咽管,或稱歐氏管。耳咽管和鼓室與鯊魚的吸水孔同源,都是由第1對咽囊發生而來。第2對咽囊在哺乳類形成齶扁桃體,在其他陸棲脊椎動物多趨於退化。齶扁桃體為淋巴器官,其功能是產生淋巴細胞和抗體,有防禦作用。第3和第4對咽囊形成甲狀旁腺(背側上皮)和胸腺(腹側上皮)。第5對咽囊的上皮形成後鰓體。陸棲脊椎動物的後鰓體位於甲狀腺旁,哺乳類的成體無後鰓體。後鰓體分泌的激素稱為降鈣素,可調節血漿中鈣離子濃度。
咽囊的底面中央處發生出甲狀腺。在系統發生上,甲狀腺相當於文昌魚的內柱。用放射性碘注入文昌魚體內,則注入的碘全集中到內柱,證明內柱與甲狀腺同源。圓口類的幼體在咽部有內柱,變態後內柱變為甲狀腺。
在魚類,水與食物共同入口,到達咽部,水由鰓裂流出,在流經鰓絲時進行氣體交換;食物則由咽入食管。兩棲類有了內鼻孔,空氣由鼻孔經口咽腔入肺;食物則由口經過口咽腔入食管。
哺乳類的內鼻孔後移,硬齶之後延伸出軟齶。沿軟齶的背中線向前剪開,可見鼻咽腔(咽部對向鼻腔的部分)。在鼻咽腔側壁上可見耳咽管(歐氏管)的開口,此管溝通咽部及中耳腔。咽向後有兩個通路:一是靠背面的食管,一是經喉門通入腹面的氣管。吞咽時,食物經口腔、咽進入食管,即從腹前方通向背後方,所以呼吸通路和消化通路在咽部形成咽交叉。在喉口外蓋有一個葉片形的軟骨--會厭軟骨,吞噬食物經過咽部時,會厭軟骨蓋住喉門,迫使食物進入喉門背面的食管而不誤入氣管。呼吸時,空氣通過鼻腔、咽,由喉門入氣管,即從背前方通向腹後方。
對於人體而言,咽是消化道與呼吸道的共同通道,呈前後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上附於顱底,下端至第6頸椎體下緣續於食管,全長約12 cm。咽的後壁與側壁較完整,前壁自上而下分別與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因此,咽可分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1]
參考文獻
- ↑ 漏斗形肌性管道(咽),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