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演習
漢光演習為中華民國以全國性防衛作戰的軍事演習[1] ,假想敵一般認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漢光演習於1984年首度舉行,代號為「漢光一號演習」,由時任中華民國國防部參謀總長郝柏村上將主持;之後年年舉行,僅號次有所更動。
為建立全民防衛動員體系,落實全民國防理念,實施動員準備,保障人民權益,中華民國政府於2001年11月14日頒佈《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作為建構全民防衛動員機制的法源依據。
目錄
發展
中美聯合軍事演習
漢光演習前身為中華民國國軍與美軍顧問團的「中美聯合軍事演習」,參與演習的軍隊為位於中華民國國軍、美國海軍艦隊與美軍顧問團成員。
實施徵兵制與後備軍人制度的中華民國,聯合演習成員除了參演現役軍人外,也涵蓋預備役。聯合軍演依例每年舉行,中華民國國軍並在同時間舉行所謂南北軍團,以「反攻大陸」攻擊型態為主的全國「師對抗」。
漢陽演習
1979年1月,中國與美國關係出現轉折,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而與中華民國斷交,因此每年舉行之聯合軍演隨著《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廢止而終止。為因應此情況,中華民國國軍於1979年8月首次單獨進行全國性作戰演習,代號為「漢陽演習」。「漢陽」之名源自「漢陽兵工廠」。
延續聯合軍演的漢陽演習雖照例舉行,不過因為參謀總長宋長志上將任內的三軍並不協調而違背實際軍事現實,所以並無顯著績效。1981年12月,陸軍總司令郝柏村上將接替海軍出身的宋長志上將就任參謀總長後,開始擴大漢陽演習內容,並將形態從攻擊調整為防衛。
歷年演習
1984年,漢光1號
經過3年的調整和部署後,1984年新型態的中華民國軍事演習上陣,其代號則從「漢陽演習」更名為「漢光演習」。「漢光」本意為 「大漢光復」,而內容則從原本的「攻擊師對抗」性質改為「全國性實兵防衛作戰演習」,而首次的新型態漢光演習則命名為「漢光一號演習」。「漢光」為中華民國國軍常用代號,顯示1980年代初期的中華民國政治氣氛;而此代號並於日後依循沿用,僅在號次依序增加。
首度漢光演習於1984年6月23日舉行,地點為澎湖。爾後,漢光演習每年舉行一次,演習天數約在數天至數週;至於演習區域,則是在數個軍團戰區按年度輪流進行。1980年代中期開始,常態的漢光演習成為國軍作戰層次最高、演習戰情最複雜、參演人力兵員最多、科目設置最齊全、規模最大的三軍聯合攻防作戰系列演習。
- 實兵操演驗證
- 演習時間:5月實施。
- 演習地點:在本島、外島,以及海、空域訓練場。
- 演習編組:由部長擔任統裁官,總長(含)以下的人員擔任各相關的指揮官與參謀,並全程進行參演。
- 演練方式:以全年的作戰演訓指導,在同一個想定架構下,採取「全軍、分區、同時」對抗方式實施演練,並結合「同心」、「萬安」等演習,以強化後備動員的整備戰力,操演全程置重點於「聯合戰力保存、聯合截擊與聯合國土防衛」。
4月24日,中華民國國防部宣佈「漢光二十三號」演習電腦兵棋推演結果,顯示登陸台灣的共軍全數遭國軍殲滅,但台灣西部重要軍事設施亦遭到解放軍飛彈重創,同時凸顯反潛、反飛彈能量不足。這也是國防部首度證實擁有地對地戰術飛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