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城
漳州古城 |
中文名: 漳州古城 地理位置: 漳州市薌城區 主要景點: 徐厝巷、古石板路等 |
漳州古城是漳州最有價值的核心區,同時也是全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海濱鄒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漳州。[1]
目錄
概況
漳州自唐垂拱二年(686年)建州,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是國務院批准的第二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濱鄒魯」之稱。古城是漳州最有價值的核心區,同時也是全國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漳州古城地處九龍江西溪北岸,自唐代以來即為州、郡、路、府之治所,現存老城區面積約0.86平方公里,仍較完整地保留着唐宋以來「枕三台、襟兩河」的自然風貌和「以河為城、以橋為門」的築城型制以及九街十三巷的街道格局。
漳州古城地處商貿繁華的城市中心區,又是歷史建築、傳統文化集中的老城區,「老街情、慢生活、閩南味、民國風、台僑緣」五大特色非常鮮明,文化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特別是古城內北京路片區及周邊分布有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除台灣外)溫度最高、水量最大的地熱田,埋藏淺且水質好(含可溶性二氧化硅、氟、鋰等健康微量元素),還藏有全國第二大間歇性溫泉大噴泉(溫度高達121℃),僅次於西藏羊八井溫泉大噴泉。歷史悠久的文化資源與得天獨厚的溫泉資源相互融合,使漳州古城在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獨樹一幟。
歷史沿革
漳州城始建於唐代,唐睿宗垂拱二年(公元 686) ,朝廷因平亂、靖邊之需設立漳州郡,治所在漳浦縣,這為漳州建制之始。唐德宗貞元二年(公元 786) ,漳州府治從漳浦遷入龍溪縣登高山麓桂林村(今漳州市薌城區),這是漳州城市之始。
宋代,漳州開始築土為子城,周圍四里,開六門。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 999),浚濠環抱子城,此為宋河的來歷。大中祥符六年(公元 1013),在城西南角開水門,城內可以通舟楫,圍木柵為外城,周圍十五里。南宋紹興年間(公元 1151-1162) ,毀子城,將東、西、北三面改築為土城,開浚外濠,在子城西北增加一條河道入濠,與原子城濠一起用作城內的主要排水渠道。南宋紹定三年,城牆改為石砌,開七門。
元代,漳州城市收縮,東西北三面城牆內縮,開四門,環城浚濠。城內濠通過二個水閘排入南外濠。
清代,順治十三年,重築城牆,規制與元代相同。
1918 年 4 月,陳炯明兵分三路攻閩,於 9 月 1 日進占漳州,建立起直轄閩西南 27 個縣的閩南護法區(早稱福建護法區) 。占據閩南護法區期間,以西方發達國家為楷模,以嶄新的觀念規劃和建設城市。他任命周醒南為工務局長負責漳州城市建設。周醒南負責對漳州古城進行了改造,首期工程便拆除了漳州城牆,利用拆下的城牆石砌築沿南門溪北岸的駁岸、碼頭。同時拓寬道路,鋪砌石板路面,整飭沿街店面。此外,周醒南還將原來的漳州府衙和府倉拆除,建立漳州第一公園。從此基本奠定了古城現今的主要格局。
特產
水仙花
是漳州著名的特產,被譽為「凌波仙子」。漳州「宜春」水仙花有兩個品種,一種是單瓣的,六片白色的花瓣向四周舒開,中間長有一個酒杯狀的金黃色副花冠,名為「金盞銀台」,俗稱「酒盞水仙」,清香濃郁;另一種是復瓣的。卷皺的花瓣層層疊疊,上端素白,下端淡黃,雅號「玉玲瓏」,俗稱「百葉水仙」。這兩種水仙都成為漳州的驕傲。「世界名花唯此有,人間異香別地無」,就是它的真實寫照。水仙「本生武當山谷間」,大約在十五世紀中葉明代景泰年間才傳入漳州。由於它鱗莖碩大,箭多花繁,形美香郁,應時而發,花期長,素雅娟麗,又能雕刻成瑰麗多姿的各種優美造型,是世界公認的多花水仙類中開花最多,香味最優的一種,遠勝過產自於地中海、日本和國內其它地方如平潭、崇明及台灣等地的水仙花,故有「天下水仙數漳州」之美譽,因而它是馳名于海內外、蜚聲全球的特產。為什麼漳州水仙花能「獨占花壇,聲譽遠播」?這主要是因為漳州水仙花的產地——九湖所處的得天獨厚的特殊地理位置、土壤及氣候條件所決定的,水仙花產地以西南郊圓山腳下蔡坂一帶為最著名。這裡氣候溫和,土質肥沃鬆散,上午面陽,下午受陰,又有圓山山泉灌溉,極適宜水仙花的生長。這一帶水仙花共種60多公頃。1984年10月26日,漳州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4次會議通過「將水仙花定為漳州市市花」。
古早焙肉
豬肉具有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無肉不成席」就是對它的寫照,而這裡的「肉」主要指豬肉。在廚師的巧手下,做出來的菜餚形像佳,味道好,在填飽了口腹後,心理上也得到了滿足。
一口大鐵鍋上架着鐵絲網,把浸好配料的肉片攤在鐵絲網上,蓋上鍋蓋,猛火把鍋底燒得通紅,不一會時間,掀開鍋蓋,肉片已烤半熟,香味飄了出來。把肉片翻面,撒上點白糖在鍋底,蓋上鍋蓋。再次掀開鍋蓋,油光發亮,香氣襲人的焙肉就可以出鍋了。
歷史文化
漳州古城內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國家級非遺項目有漳州木偶頭雕刻、布袋木偶戲、木版年畫、薌劇、錦歌、蔡福美制鼓、八寶印泥7項,占漳州市近一半。同時古城也是民俗用品和傳統曲藝、燈謎、廟會等民間傳統文化和小吃美食的薈萃之地。
漳州三寶之一八寶印泥
漳州八寶印泥是福建漳州傳統的漢族工藝品,在古代屬於貢品。中外書畫家酷愛的珍品,是聞名中外的「漳州三寶」之一,素有「文房五寶」之稱。十八世紀清乾隆時曾供皇家採購使用。漳州八寶印泥廠仍在生產。
漳州八寶印泥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是中國第二批中華老字號 。康熙時,漳州府「麗華齋」業主魏長安精選麝香、珍珠、猴棗、瑪瑙、珊瑚、金箔、梅片、琥珀等八種名貴原料,經過研磨成粉,再加陳油、洋紅、艾絨,採取精心配料、科學加工等特殊工藝製作成「八寶印泥」。
漳州八寶印泥有高檔、中檔、低檔三個檔次 ,是位於閩南歷史文化名城漳州的三寶之—,是中外書畫家酷愛的珍品。它是以珍珠、瑪瑙、金箔等多種珍貴材料為原料,以特殊加工方法精製而成的。享有「印紙則桃花欲笑,鈴朱而墨韻增輝」的讚譽。
參考來源
- ↑ 漳州古城: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 福州新聞網 2022-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