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江口紅樹林自然保護區
漳江口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92年元月,1997年7月經省政府批准成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成立「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內設辦公室、計財與項目建設科、資源保護科,行政上隸屬於雲霄縣人民政府,機構級別為相當於副處級的事業單位,編制數為35名,現有工作人員15人。
漳江口保護區內有紅樹林、蘆葦、卡開蘆沼澤、短葉茳芏鹽沼、江河、灘涂、河灘、魚塘、水田等多種天然及人工濕地、灘涂底質有泥灘、泥沙灘、沙灘等各種類型,河網密布,濕地環境多樣。保護區內紅樹林植物主要分布有秋茄、木欖等紅樹科植物,還有紫金牛科的桐花樹、馬鞭科的白骨壤、大戟科的海漆、爵床科的老鼠簕以及伴生植物三葉魚藤等,保存了福建省面積最大、中國天然分布最北大面積天然紅樹林,具有較高的自然屬性和典型的紅樹林群落特徵,具有很高的保護研究價值,是濕地生物多樣性的寶庫之一,是活的自然博物館[1];是進行生態、林業等研究的天然實驗室;是向青少年普及科學知識和宣傳自然保護的重要場所;有助於保護生態、保持地區生態平衡,也是開展生態旅遊的理想場所。
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東亞水鳥遷徙的重要驛站,每年均有大量的濕地鳥類途經保護區。據調查,有中國及日本兩國政府協定保護候鳥綠鷺、夜鷺、大白鷺、中白鷺、黃斑葦開鳥、及小鸊鷉、針尾鴨、綠翅鴨、綠頭鴨、琵嘴鴨、金斑鴴、大杓鷸、中杓鷸、白腰杓鷸、磯鷸、反嘴鷸、紅腹濱鷸、紅嘴鷗、家燕、金腰燕、白鶺鴒等77種;有中國及澳大利亞兩國政府協定保護候鳥紅腳鷸、青腳鷸、磯鷸、灰鷸、牛背鷺、小軍艦鳥、金眶鴴、金斑鴴、紅嘴巨鷗、普通燕鷗等41種。
每年均有大量的鴴鷸類及雁鴨類候鳥在保護區內停留覓食,補充體力,繼續遷徙,是鳥類遷徙的重要補給站和加油站,具有國際保護意義。同時包括池鷺、白鷺、綠鷺、夜鷺等各種鷺科鳥類混群營巢於紅樹林中,形成壯觀的景象,這些鳥類與紅樹林一起為保護區提供了寶貴的觀賞資源。
目錄
地質地貌
保護區所在的福建省雲霄縣地貌屬閩粵花崗岩[2]丘陵亞區,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表現出明顯的階梯狀降落,東、北、西三面高,中部及南部地勢平坦開闊,構成了向東南開口的馬蹄形的地貌。漳江口是雲霄縣最大的河流出海口。漳江下游地帶母質為第四紀殘積物質沉積,由古老沖積物、近代河流沖積、海積和風積形成。漳江是雲霄縣的主要河流,全長58km,流域面積855km2,徑流總量1.011×109m3(包括客水1.53×108m3),全年全縣平均徑流量為6.35×108m3。
氣候特徵
該區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根據縣氣象台歷史觀測資料統計,年平均氣溫21.2℃,1月均溫13.3℃,7月均溫28.2℃,極端最高氣溫38.1℃,極端最低氣溫0.2℃,年平均風速2.7m/h,秋冬季多偏北風,春夏季多偏南風。年平均降雨量為1714.5mm,年平均蒸發量1718.4mm,年平均雷暴雨日數50.5d,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152.1h,年平均霜日數2.3d。
區內土壤為濱海灘涂淤泥和沙質淤泥,厚達2m以上。紅樹林土壤在國內外學術界稱為酸性硫酸鹽土,也稱紅樹林沼澤土壤。土壤含鹽量高(一般10‰以上),具鹽漬化特徵;土壤的PH值在3.5~7.5之間,土壤含有豐富的植物殘體和有機質。
漳江口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景區特色
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以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瀕危動植物物種和東南沿海優質、水產種質資源為主要保護對象的濕地生態系統類型保護區。是中國北回歸線北側種類最多,生長最好的紅樹林天然群落。
漳江口保護區保護價值高。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多樣性。保護區位於漳江入海口,為河口灘涂濕地,周邊為農耕地,氣溫較高,雨水較多,濕度中等,氣候適宜,為各種野生動植物提供了多種生境,形成了多樣化的生態系統。由於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與之相適應的就形成了物種多樣性。據統計,保護區內已定名的維管束植物80科185屬224種。野生脊椎動物有359種,其中哺乳動物4目9科14種;鳥類15目38科154種;爬行類3目11科37種;兩棲類1目5科13種;魚類141種。甲殼類30種,頭足類11種,浮遊動物180種,浮游植物201種,微生物45種。因而有豐富的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保護區有3個植被型13個群系22個群叢。
(2)稀有性。保護區不但有豐富的物種資源,還分布有許多具有重要科研、經濟、文化價值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類。據統計,區內有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2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9種;「三有」動物162種;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1996)名單中的極危物種(CR)1種、瀕危物種(EN)6種、易危種(VU)2種;屬於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1995)附錄Ⅰ的有10種、附錄Ⅱ的有14種、附錄Ⅲ的有6種;屬於國際候鳥保護協定中日、中澳候鳥保護協定分別為77種和41種。同時保護區內還分布有6種紅樹植物,特別是成片分布的20hm2的白骨壤林。此外,區內還有大面積的桐花樹林和一定面積的秋茄林。
(3)典型性。保護區紅樹林是中國紅樹林自然分布北界的大面積重要的紅樹林區域,紅樹林生長繁茂,區內的白骨壤林、秋茄林、桐花樹林都具有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紅樹林北緣分布區紅樹林的原貌,具有重要的生物地理學意義。
(4)過渡性。從植物區系看,植物屬於泛北極植物區與古熱帶植物區兩個植物區系的過渡地帶,這裡成為木欖、海漆、鹵蕨的分布北界。從動物區系看,保護區的脊椎動物組成以東洋界種類為主,而在東洋界種類中,表現為華南區的種類占優勢,華中區的種類其次。古北界物種較少。因而具有過渡性。
(5)天然性。保護區內擁有中國天然分布最北的大面積的紅樹林,面積達117.9hm2,占福建省天然紅樹林面積的48%。
視頻
漳江口紅樹林自然保護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博物館的意義和作用是什麼,有途網,2020-09-20
- ↑ 花崗岩特點及其在景觀中的應用品種,搜狐,2020-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