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 全景网 的图片

潘宁博(1928年生) ,外文名:Pannenberg, Wolfhart ,德国信义宗神学家。

信义宗或称路德宗[1](德语:Evangelisch-lutherische Kirchen,英语:Lutheranism),也称信义会、路德会、路德教派,为基督新教[2]宗派之一。

目录

简介

潘宁博生于斯泰丁(Stettin),先后在几间大学修习哲学与神学。在哥丁根(Go/ttingen, 1948)的时候是跟随哈特曼(Nicolai Hartmann);在巴塞尔(Basel, 1950)是跟随雅斯培(K. Jaspers652Jaspers, Karl)和巴特(K. Barth189Barth, Karl)。后来到海德堡(Heidelberg, 1951~8),在士林克(Edmund Schlink, 1903~84)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这时有两个人对他的影响至为深远,一个是后布特曼(参布特曼,Bultmann241Bultmann, Rudolf)主义者包尔坎(Gu/nther Bornkamm, 1905~90),特别在追寻历史耶稣(Historical Jesus568Historical Jesus, Quest for)的问题上;另一个是坎彭豪新(Hans Von Campenhausen,1903年生),是透过他在1947年发表的演讲︰“奥古斯丁与罗马倾亡”(‘Augustine and the Fall of Rome’)。潘宁博与一班研究生成立了“工作小组”,专门从一个独特的神学角度来研究历史(History570History)。自1958年开始,他先后成为乌珀塔尔(Wuppertal)及美因兹(Mainz, 1960)的系统神学教授。

论到启示(Revelation1018Revelation),潘宁博认为神学必须越过巴特的公式语“道成了肉身”;他说我们必须加上的是“成了肉身和历史的肉身”,不然的话,神的自我启示仍有被贬低至神话(Myth824Myth)或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508Gnosticism)的危险。在整个宇宙的历史中,神学必须寻找一种黑格尔(Hegel543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黑格尔)式的远象,那就是历史的大趋势,以及神启示之真理的完全结合。要神学达至这个地步,它就必须强调末世论(Eschatology415Eschatology)的目标;即一切历史均是向着神迈进的,潘宁博称之为“将来的本体优先性”(‘the ontological priority of the future’)。或者,以基督来表达,基督代表要来之神的最后显现,虽然这显现是短暂和预示性的。

潘宁博认为研究基督论(Christology282Christology),最好是透过耶稣(Jesus657Jesus)之信息及其命运这些历史事件;他称这种基督论是“由下而上”(‘from below’),是由历史的耶稣开始,进而领悟祂的神性(Jesus - God and Man, p. 33)。潘宁博坚称,由使徒之宣讲而上溯到历史的耶稣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自客勒尔(Martin Kahler, 1835~1912)以降,教会习惯了从后复活节的宣讲来解释基督论;潘宁博拒绝如此做,他亦不认为耶稣启示的讲论(参启示文学,Apocalyptic Literature144Apocalyptic Literature)会令现代人尴尬。透过耶稣的教训、死亡与复活(基督的复活,Resurrection of Christ1015Resurrection of Christ),祂已把历史的终局和将来的生命预示出来。当神使耶稣从死里复活过来,神就是完全认同耶稣在复活前的宣称,即祂与神原为一。潘宁博说,复活具有一种“追认以往的能力”,当神使地上的耶稣从死里复活过来,就是完全赋予祂神的儿子和弥赛亚之身分。

潘宁博的神学方法可说是从巴特─布特曼的传统突破出来,重新返回历史与理性的传统。他说到认识的“历史性”(‘historicality’),信心(Faith443Faith)与知识(参认识论,Epistemology409Epistemology)均根植于它们各自的历史中。他给圣经历史定义为︰“悬于应许与成就之间的事件”。但他认为旧约因为没有分开事件与解释,或历史事实与它的意义,故此圣经本身有某种解经原则在运作,那就是在新经验与新盼望的角度下,以色列(Israel648Israel)旧有为人接受的传统,在不断地更新修正。由此观之,我们知道潘宁博看释经学(Hermeneutics556Hermeneutics)与批判历史学实为同一的科学;而他要求的乃是,在评估圣经的真理时,批判历史学必须公平地使用历史模拟(Analogy124Analogy)的语言,并且不能排除神进入历史的可能。

从护教学的角度来看,潘宁博认为不能完全主观地维护信仰(参护教学,Apologetics148Apologetics),神学可以亦必须维护它客观宣称的真理,且要经得起理性批判的考验。事实上,我们若真能从古教父怎样维护真理学到功课(参护教士,Apologists149Apologists),现代神学便更有勇气面对自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404Enlightenment, the)便抬头的惟理无神主义。事实上,我们却未能维护神的存在是一切真理,以及人之自由和尊严的必要前设,结果十九世纪的神学便完全放弃神这概念了;神观慢慢地退减成为人观,而真理也只变成人的一种创作可能而已。明显地,在潘宁博的思想中,孕育着一个有趣、可供发展的护教程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