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祖同
潘祖同(1829~1902) 字桐生,號譜琴,晚號歲可老人。江蘇省蘇州府吳縣人 (今名:江蘇省蘇州市)。
目录
生平簡介
祖父潘世恩,官至武英殿大學士。父潘曾瑩官至交部左侍郎。潘祖同初以祖蔭得主簿,旋賜舉人。考授國子監學政。祖父逝世,賜進土出身。
被免除官職,以收藏圖書吟詠詩歌為樂
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考取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國史館協修、戶部左侍郎。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潘祖同因考場舞弊案受到牽連,被免除官職,發配到新疆。無罪獲釋後,絕意於仕進之途,以文史自娛。後奉父母喪回籍,杜門讀《禮》,以收藏圖書吟詠詩歌為樂,極少與人交往。 沈玉麟稱其青少年時代“文采風流,一時照耀,洎乎放歸田裡,?影家居,嘯歌自如,仍不失書生本色”,“每有所作,既敏捷又工穩。一字推敲,必臻盡善”(《竹山草堂詩稿·序》)。 生平事蹟見《清史列傳》卷四O及其詩集序跋。
著作
著有《竹山草堂詩稿》二卷、《竹山草堂詞稿》一卷、《竹山堂文剩》一卷、《竹山堂詩補》一卷。[1]
藏書樓
家有藏書樓「竹山堂」「歲可堂」,藏書至4萬餘卷,皆手自校讎一遍,分四部而藏。藏書印有「舊史氏」、「還讀書堂」、「梅逸道人」、「吟蘭書屋圖記」、「祖孫父子兄弟叔侄翰林之家」、「同是天涯淪落人」等。
潘氏藏書,前後十數人,潘奕雋建「三松堂」已初有規模,潘遵祁再建「香雪草堂」,洪楊之役,損失殆盡。到四代潘祖蔭建「滂喜齋」,潘祖同建「竹山堂」,潘介祉亦有「桐西書屋」、「淵古樓」。
至六代潘承厚、潘承弼兄弟繼業再起,創「寶山樓」、「著硯樓」,坐擁書城,聚至三十萬卷。
滂喜齋、寶山樓所藏善本佳槧最終成為「上海圖書館」鎮館之寶。散而復聚,衰而復起,成為書林一奇。[2]
晋文斋藏扇
《越絕書》
《越絕書》是一部記述古代吳越歷史的地方類雜史,以吳、越兩個諸侯國爭霸為主線,涉及到吳越之地的政治、軍事、經濟、天文、地理等方方面面,其中一些內容在其他史籍中不見記載,填補了吳越歷史的空白,被史家譽為“地方志鼻祖”。
宋代刊刻的《越絕書》因戰爭等原因,傳世數量極少,到了清朝光緒年間,蘇州藏書家潘世恩收藏的宋版《越絕書》被收藏界譽為“海內孤本”。 蘇州的潘家是官宦世家.
潘世恩為大學士、軍機大臣,其子潘曾綬為內閣侍讀,孫子潘祖蔭做過工部尚書,潘世恩次子潘曾瑩官至工部左侍郎。
潘曾瑩的長子潘祖同在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考取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國史館協修、戶部左侍郎。
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潘祖同因考場舞弊案受到牽連,被免除官職,發配到新疆。
潘祖同的妻子查氏誤聽傳言,以為丈夫死在了流放之地,於是就和公爹潘曾瑩的學生——文士楊鼎來私奔了。
而正在這個節骨眼兒上,潘家祖傳的宋版《越絕書》也去向不明。
潘曾瑩懷疑是兒媳查氏和楊鼎來給順手牽羊了,於是把兒媳查氏和楊鼎來告到官府。
官府派員核查,因缺少證據,此案不了了之,成了一宗懸案。
事實上,查氏和楊鼎來並沒有捲走宋版《越絕書》.
直到兩年後的某一天,和潘家有交情的杭州武林書院山長姚文楷在西湖邊上閒逛,看見一家書攤赫然擺放著一本宋版《越絕書》。
姚文楷眼前一亮,翻開後發現,扉頁、尾頁上有潘氏父子藏書專用的印章,據此判斷,這本書正是從潘家流失到民間的。
姚文楷當即買下,不久寫信給已經被釋放回鄉的潘祖同,委託他人把這本已然殘缺的宋版《越絕書》歸還了潘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