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澂江化石地

澂江化石地(又作“澄江化石地”,“澄江生物群”)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澂江县境内,占地512公顷,距今约5.20亿到5.25亿年,产出地层主要集中于帽天山的页岩。澂江化石地是保存完整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共涵盖16个门类、200余个物种化石。同时由于化石埋藏地质条件特殊,不但保存了生物硬体化石,而且保存了非常罕见的清晰生物软体印痕化石。它的特点是动物体内没有矿物质的软组织部分保存得非常好,例如表皮、纤毛、眼睛、肠胃、消化道、口腔、神经等。其中,丰娇昆明鱼是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化石在5亿3千万年前寒武纪的地层被发现,似乎有着由软骨构造的头颅骨及骨骼。

澄江生物群发现于1984年,并于2012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1]。比加拿大的伯吉斯动物群(年代约5.05亿年)丰富,而且年代方面更早一千万年。

澄江生物群提供了寒武纪海洋生物的记录,从而为科学家们研究5.3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这一重要的地球生物演化时期提供了研究载体。澄江生物群也成为了骤变说等对达尔文线性进化论挑战理论的证据之一。

目录

简介

澄江生物群这一举世闻名的特异化石库发现于云南澄江帽天山,距今约5.3亿年,包括大量栩栩如生的奇异化石,以及不少保存精美的软躯体化石,它们是寒武纪大爆发的直接证据。澄江生物群是保存完整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共涵盖16个门类、200余个物种化石。2012年7月1日,澄江化石地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录》。

澄江生物群再现了寒武纪早期海洋生物的真实面貌,为揭示地球早期生命演化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证据。澄江生物群化石保存在细腻的泥岩中,动物的软体附肢构造保存精美,且呈立体保存,现今生物所有门类的远祖代表都有发现。澄江生物群以软躯体化石的罕见保存为特色,现已发现描述的澄江生物群化石分属:藻类海绵动物腔肠动物鳃曳动物叶足动物动吻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线虫动物古虫动物毛颚动物脊索动物等多个动物门以及一些分类位置不明的奇异类群、遗迹化石和粪类化石。

澄江生物群中这些最原始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海洋动物软体构造保存完好,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是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一个多门类生物化石群。生动如实地再现了当时海洋生命的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为研究地球早期生命起源、演化、生态等理论提供了珍贵证据。澄江生物化石群的发现,引起了世界科学界的轰动,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2]

分布范围

澄江生物群化石分布广泛,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凤麓镇)城东6公里帽天山附近。距昆明市56公里,距玉溪市87公里。

帽天山化石带,呈带状蜿蜒分布,这条分布带长20公里,宽4.5公里,埋藏深度在50米以上。

发现过程

1984年6月中旬,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所硕士毕业的侯先光,来到云南澄江县的帽天山,寻找曾经生存于寒武纪的高肌虫化石。他天天早出晚归,爬过崎岖的山路,到选点搜寻古生物化石,每日劈下的石头两三吨重,然而,艰苦的工作并没有得来想要的收获,工作了一个多星期,却依然两手空空,侯先光不免有些失望。

7月1日下午3点左右,正在紧张发掘的侯先光一抬脚,鞋跟不慎剐落了一片松动的岩层,一块形状奇特却又保存完整的化石露了出来,欣喜若狂的他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判断,这是一块寒武纪早期的无脊椎动物化石。他再接再厉,当天就发现了三块重要化石,后来进一步鉴定发现,发现的分别是纳罗虫、腮虾虫和尖峰虫化石。

如同打开了一扇古生物宝藏的大门,此后的数天里,侯先光陆续发现了节肢动物、水母、蠕虫等许许多多同时期的古生物化石。返回南京后,他与导师张文堂教授,撰写了《纳罗虫在亚洲大陆的发现》,并在论文中将澄江的动物化石定名为“澄江生物群”。

从1984年7月1日发现澄江动物化石群至今,侯先光博士和他的合作者——中外地质古生物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澄江动物群的基本内容已经基本清楚,已经发现了远古时代的17个生物类别近100多个属种,包括植物界的藻类,无脊椎动物中的海绵动物类、开腔骨类、腔肠动物类、栉水母类、叶足类、纤毛环虫类、水母状生物、节肢动物、云南虫等。要准确说明这些生物的性状那是专门研究者的事情。不过我们看了科学家根据研究成果绘制的澄江动物石群的生态复原图。立即就被远古时代浅水域的这些生物的奇异形状所吸引了。

这些生物小的只有几毫米大小,大的几十毫米甚至更大,它们有的像海绵,像蠕虫,像水母,像海虾,或者像帽子,像花瓶,像花朵,像圆盘……真是千奇百怪,美不胜收。它们展示的是5.3亿年前浅海水域中各种生物的奇异面貌。

视频

澂江化石地 相关视频

澄江化石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