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濉溪县隶属于安徽省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东临宿州市埇桥区,南接蒙城县怀远县,西连涡阳县,西北与河南省永城市接壤,北靠淮北市市区。总面积1987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12.95万(2018年)。辖11个乡镇。县政府驻濉溪镇沱河路92号。

濉溪县是中原经济区、淮海经济区和徐州经济圈重要县域,素有 “酒乡煤城、中原粮仓、能源之都、运河故里”的美誉。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2018年10月22日,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

2018年,濉溪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1.9亿元,增长7.1%;完成财政收入39.6亿元,增长18.1%。2019年11月,入选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目录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属宋国。战国时期,属楚国。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置相县、铚县、蕲县、符离县,属泗水郡。

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改泗水郡为沛郡,相、铚县未变。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封大将居翁为相城侯,沛郡改为侯国。汉宣帝地节元年(前69年),东部属彭城郡,其余属侯国。后侯国又改称沛郡。

三国时期,曹魏迁沛国治所至沛县(今江苏省沛县),属魏豫州谯郡的相县铚县竺邑县蕲县符离县。西晋时,沛国治所复迁相城。属豫州沛国之相县、竺邑县、符离县和谯国之铚县、蕲县。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属徐州沛郡之相县、竺邑县、符离县和谯郡之铚县、蕲县。南朝梁普通六年(525年),于汉、晋铚县故城,置临涣郡,属睢州,治所在涣北县(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南七十里古城乡),属谯州之临涣郡、蕲城郡。北朝东魏兴和(539年—542年),废临涣郡,改属谯州(今安徽省涡阳县故城)。东魏武定五年(547年),临涣郡析置白掸县(今百善南)和涣北县(今柳孜集南秦古城村),属沛郡相县、蕲城郡蕲城县、临涣郡白掸县、临涣郡涣北县。北齐天保元年(550年),复置竹邑县,治所在竹邑城;北齐天保四年(553年),废临涣郡、涣北县置临涣县,改属谯州谯郡。武平三年(572年),属彭城郡承高县,蕲城郡蕲城县,睢南郡竹邑县、符离县,谯郡临涣县、白掸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竹邑县并入符离县。大业元年(605年),白掸县并入临涣县,属谯郡临涣县和彭城郡蕲县、符离县、萧县。

唐初(618年),属徐州之符离县、蕲县和亳州临涣县。武德四年(621年),析符离县置诸阳县(今赵集山西村)。唐宪宗元和四年(809 年),析徐州之符离县、蕲县和泗州虹县置宿州,属宿州符离县、蕲县和亳州临涣县;元和九年(814年),临涣县改属宿州,属宿州之符离县、临涣县、蕲县。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为加强宿州的军事地位,设置保靖军节度,宿州属淮南路。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宿州属淮南东路,属淮南东路宿州之临涣县、符离县、蕲县。南宋时,长淮以北沦为金,属金南京路宿州之符离县、临涣县、蕲县。

元至元二年(1265年),废临涣县、符离县、蕲县并入宿州,属河南行省归德府宿州。

明清时期,属宿州。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改宿州为宿县,属宿县。

1950年9月20日,由宿县重置宿西县,11月13日,宿西县改为濉溪县,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区管辖。

1952年,安徽省宿县专区濉溪县的赵庄、钟庄、王庄、小沟岸、邸庄、张庄、苗庄、黄庄、祝庄、张井、呼庄等11个自然村划归河南省永城县(内务部1952年12月5日批准)(1952年4月27日华东军政委员会【东办(三)字第0443号】批复)(1952年6月4日皖南北人民行政公署【皖民字第03446号】批复)宿县专区2月18日报告。

1956年,宿县专区、滁县专区合并为蚌埠专区,濉溪县属安徽省蚌埠专区。

1957年11月,中共安徽省委批准《开发淮北矿区初步规划和施工方案》,成立闸河煤矿筹备处。

1958年3月,改为濉溪煤矿筹备处;5月,改为淮北煤矿筹备处。

1959年3月22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86次会议决定,撤销濉溪县,将原濉溪县的行政区域全部设立濉溪市。

1960年2月17日,改淮北煤矿筹备处为濉溪矿务局。

1961年1月13日,析萧县相山地区与濉溪县北部地区(方城大队和渠沟大队)与濉溪矿务局成立濉溪市,濉溪市人民委员会与濉溪县人民委员会合并办公,并将萧县南部杜集、朔里公社全部及永堌公社闸河以西4个大队、吴庄公社闸河以西7个大队划归濉溪市管辖(1960年4月16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通知);6月17日,成立濉溪市郊区,辖相山、杜集、高岳3个公社;8月4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报告备案;12月1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4次会议决定,恢复濉溪县,以濉溪市的部分地区为濉溪县行政区域,划濉溪县北部和萧县相山地区与濉溪矿务局组建濉溪市[2]。1961年3月,撤销蚌埠专区,重新设立宿县专区,濉溪县复属安徽省宿县专区。

1965年,濉溪县任圩公社和烈山公社之二郎庙、杨庄、洪庄、烈山、黄桥、吴山口大队划归濉溪市管辖。

1971年3月29日,宿县专区更名为宿县地区,濉溪县属宿县地区管辖。1971年4月2日,濉溪市正式更名为淮北市。

1977年1月12日,濉溪县由宿县地区划归淮北市管辖。

1992年1-4月,实行撤区并乡,将濉溪县土楼乡划归相山区管辖,濉溪县宋疃乡划入烈山区,设宋疃镇,撤销濉溪县9个区公所。

2000年,撤销濉溪县铁佛乡,设立铁佛镇。

2004年8月20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濉溪县马桥乡、白沙乡、任集镇,分别并入新蔡镇五沟镇南坪镇。同时将濉溪县新蔡镇划入淮北市烈山区;将濉溪县的3个自然村划入相山区,将濉溪县濉溪镇的庆相桥居委会、虎山北路居委会(铁路以北)划入淮北市相山区三堤口街道办事处管辖。

2006年3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濉溪县陈集乡、杨柳乡、徐楼镇、岳集乡、五铺乡,分别并入双堆集镇、孙疃镇、百善镇铁佛镇、四铺乡;撤销祁集镇,其中19个村并入临涣镇,另11个村并入韩村镇;原铁佛镇的杨庄、留古2个村划入刘桥镇。将濉溪县钟楼乡划入相山区渠沟镇,将濉溪县赵集乡与原古饶镇合并,成立新的古饶镇,同时划入烈山区。

2012年12月,经安徽省民政厅批准,撤销濉溪县四铺乡,设立四铺镇,面积、人口和隶属关系不变。

行政区划

截至2019年,濉溪县辖11个镇:濉溪镇、临涣镇、南坪镇、百善镇、铁佛镇、刘桥镇、孙疃镇、韩村镇、双堆集镇、五沟镇、四铺镇。共24个社区、413个行政村[3]。濉溪镇为濉溪县政府所在地。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濉溪县位于安徽省北部,东临宿州市埇桥区,南接蒙城县、怀远县,西连涡阳县和河南省的永城市,北靠淮北市市区。县城驻濉溪镇,人民政府驻沱河路92号,距省会合肥300公里。濉溪县辖区南端从双堆集镇赵元村王小庄至北端刘桥镇任圩村徐庄南北最大距离95公里。东端四铺镇新庄村大刘家至西端铁佛镇朱暗楼村吴庄最大距离50公里。全县总面积1987平方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918.6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62.99平方公里。水域中河流面积21.13平方公里,塌陷湖泊、坑塘等面积41.86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濉溪县地处淮北平原,地势平坦,海拔23.5至32.4米。以横穿平原中部的古隋堤宿永公路为界,北部为黄泛冲积平原区,南部为古老河湖相沉积平原区。黄泛冲积平原区包括刘桥、濉溪、百善、四铺、铁佛等乡镇,为黄泛沉积物覆盖,属冲积成因的堆积地形。古老河湖相沉积平原区包括双堆集、南评、孙疃、五沟、临涣、韩村等乡镇,为黄土性古河湖沉积物覆盖,属剥蚀堆积地形。

水文

濉溪县境内河渠纵横,境内萧滩新河、老滩河、王引河、巴河、南沱河、包浍河、澥河、北淝河8条骨干河道均属淮河水系,共建有9座节制阀,总库容约5000万立方米;县内有大沟115条,长约980公里,可蓄水700万立方米。合计总库容约5700万立方米。

气候

濉溪县年平均气温在14.3℃—15.5℃之间,属于温和气候型。1月平均气温最低,1961年—2010年间50年平均气温0.5℃;7月平均气温最高,1961年—2010年间50年平均气温27.4℃。年降雨量650毫米—1020毫米,雨量较为适中,一般年份能够满足主要栽培的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1]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濉溪县野生兽类有野兔、野猫、獾狗、刺猬、松鼠、黄鼠狼等。50年代,东北部山区(后划归淮北市烈山区)有狼出现。1981年,在浍河和闸河各捕到1只扬子鳄。

濉溪县林木科类有黄连木、山槐、朴树、楸树、白榆、山枣。

矿产资源

濉溪县矿产资源丰富,为全国煤炭资源大县和两淮煤炭基地。已发现矿产52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金属矿产28种,非金属矿产20种,水产矿产2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8种,其中煤、铁资源储量丰富。截至2016年末已查明煤炭资源储量60亿吨,铁矿1亿吨,铜13.59万吨(伴生金属量),金17.3吨(伴生金属量),银112.65吨(伴生金属量),钴6169.44吨(伴1金属量)等。保有煤炭资源储量46亿吨,铁矿8300万吨。

濉溪县已开发利用的矿产为煤、铁、铜,其中煤炭矿山14个,铁矿5个。开采矿区面积达500平方公里,年产原煤2000万吨,铁矿100万吨。

人口

截至2018年末,濉溪县户籍人口112.95万人,比2017年增加1.07万人,其中,男性58.3万人,增加0.6万人;女性54.7万人,增加0.5万人。当年出生人口18518人,死亡人口4066人。全县常住人口105.8万人。

经济

综述

2018年,濉溪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1.9亿元,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4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176.3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增加值122.2亿元,增长7.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313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2.7 :51.6 :35.7。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4734人,新增私营企业1765户,新增个体工商户6984户。

2018年,濉溪县完成财政总收入39.6亿元,增长18.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4亿元,增长10.3%。税收收入36.6亿元,增长19.5%。全年财政支出62.7亿元,增长9.2%。其中,一般公务个服务支出4.1亿元,增长4.7%;教育支出13.6亿元,增长22.7%;医疗卫生支出7.9亿元,增长5.2%;农林水事务支出8.4亿元,下降21.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7亿元,增长49.2%;节能环保支出1.7亿元,下降39.9%。

2018年,濉溪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8819元,增长8.7%。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405元,增长7.8%。其中,食品烟酒支出4917元,增长18.3%;全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2710元,增长9.9%。全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283元,增长8.5%。其中,食品烟酒支出2764元,增长14.1%。

第一产业

2018年,濉溪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2.6亿元,增长1.4%。粮食种植面积340.7万亩,总产量120万吨。50万亩“濉溪良种”和100万亩“濉溪粮食”生产基地加快建设,小麦平均单产达502.4公斤,荣获“全省第一批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小麦)示范县”。蔬菜产量16.1万吨,增长5.8%。生猪出栏38.5万头,增长1.2%;牛出栏9052头,增长22.6%;羊出栏29.7万只,增长16.2%;家禽出栏969.8万只,增长21.7%。肉类总产量5.7万吨,水产品产量1.2万吨,禽蛋产量3987吨。

第二产业

2018年,濉溪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家,总数达270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分行业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25.8%,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0%,酒、饮料喝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8.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5.3%,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2.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1.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分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47.3%,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增长2.7%,股份制企业增长8.4%。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4%,铝基新材料增加值增长17.8%,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2.7%。

2018年,濉溪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7.2%,利润总额增长22.7%,应交增值税增长14.2%。

截至2018年末,濉溪县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12家。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6.7万平方米,增长37.7%。房屋竣工面积29.7万平方米,增长35%。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5.6亿元,增长12.7%。

第三产业

2018年,濉溪县培育限上商贸流通企业12家,总数达101家。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7亿元,增长11.5%。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15.5亿元,增长12.6%。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消费理念和消费层次不断提升,文化娱乐成为居民消费新热点。限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和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分别增长36.3%、79.4%。

2018年,濉溪县实现进出口总额3.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出口3.09亿美元,增长13%,进口1954万美元,增长358.7%。外贸进出口实绩企业达42家,实现进出口总额3.1亿美元,增长12%。

交通运输

建国后,濉溪县地处淮北煤田开发中心,交通业迅速发展。1956年春,县人民委员会发动群众,以“民工建勤”的方式,把濉符公路改建成碎石路面,至次年冬完工,境内长23公里,这是濉溪县第一条晴雨通车公路。1959年,宿永、宿蒙公路县境内路段63.2公里,全部改建为砂礓路面,符合国家四级道路标准。此后,烈山至蔡里、宋疃至马桥、渠沟至青龙集路段,相继改建为碎石路面,计长24.1公里。濉溪至四铺、四铺至孙疃、临涣至五沟、濉溪至涡阳、南坪至罗集、孙疃至任集等路段也先后改建为砂礓路面,计长284公里。

1970年,0908国防公路(萧淮公路)开始兴建,1975年工程告竣,县境内长42.9公里,是濉溪县第一条三级黑色油路。同年,濉符公路改建成三级油路面,长23公里。此后,宿永公路、烈山至蔡里公路也改建为沥青路面,计长48.4公里。1979年至1983年,濉溪至岳集、仲大庄至刘桥矿公路,分别由省公路局和刘桥矿投资,改建成沥青路面,计长29公里。

2018年,濉溪县完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122.2公里,交通专项扶贫项目103.55公里,公路大中修工程24.88公里,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24.68公里。城乡客运一体化全面推进,城镇公交通行率达100%,“1元出行”成为常态。南坪港、南坪船闸基本竣工,“一航两港两闸”加快推进。S101合相路二期、S235濉唐路等综合交通网络工程有序建设。沱河东路等4条道路完成设计,浍河东路(南三桥—相山路段)主体完工,岱河西路等河西区7条道路及碱河路、闸河路(工程处段)竣工验收,沱河路(淮海路—202线)完成改造。

截至2018年末,濉溪县民用汽车拥有量10.5万辆,增长16.8%,其中私人汽车9.3万辆。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9.9亿元,增长3.9%。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8年末,濉溪县共有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所,其中普通中专学校1所,成人中专学校1所;当年招生647人,在校学生2017人,当年毕业学生7123人。普通中学49所,当年招生18824人,在校学生54221人。其中高中5所,当年招生6055人,在校学生17420人;初中42所,当年招生12769人,在校学生36801人。小学174所,当年招生15498人,在校学生83237人;幼儿园113所,入园儿童1889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3.1%,初中毕业生升学率57.2%。年末全县中小学共有专任教师8134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校舍建筑总面积141.8万平方米;普通高中生均占有校舍建筑面积17.7平方米,普通初中生均占有校舍建筑面积15.4平方米,小学生均占有校舍建筑面积6.1平方米,中职生均占有校舍建筑面积61.8平方米。二中新校区、老年大学等工程主体竣工。

科学技术

2018年,濉溪县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被评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淮海壹号众创空间获省级备案。“濉溪铝基新材料院士工作站”、“皖北铝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17家,5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评价认定。标王农牧公司等3家企业申报项目获省重大科技专项立项,巨成化工一项目获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双收种业等7家企业与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全年申请专利1821件、授权专利397件。

文化事业

2018年,濉溪县河西区文体场馆工程主体竣工。大运河·柳孜文化园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临涣镇跻身“安徽旅游十大古村镇”,百善镇入选“安徽省千年古镇”,韩村镇淮海村、百善镇柳孜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文昌宫、小李家、双堆集烈士陵园入选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医疗卫生

截至2018年末,濉溪县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52家,其中医院18家、卫生院18家,执业(助理)医师1634人、注册护士1589人。卫生机构床位数3597张。

社会保障

2018年,濉溪县开工并完成12个背街小巷整治工程,完成郭楼桥、王桥等4桥景观亮化。棚户区开工项目8753套,淮海南居等项目交付入住2075套。全年改造农村危房2300户,3255人脱贫、3个贫困村出列。谋划脱贫项目1580个,资金3.38亿元。

截至2018年末,濉溪县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9个,拥有床位2680张。全县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7.2万人、4.7万人和3.9万人。全县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人数达95.6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52.2万人,续保38.5万人。[2]

文化艺术

濉溪方言

濉溪地处黄淮平原,濉溪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方言区。濉溪的口音与宿州几乎相同,与徐州、商丘、阜阳、蚌埠等周边地区相通,但其个性仍很鲜明。

纺织画

纺织画是用胶水和纺织颜料在普通布料上直接作出的画,它不受绘画工具、布料、尺寸的限制,且防水、不褪色、不掉色,是濉溪县画家马泰先生和李凌女士共同创作的。创作纺织画源于一次偶然的发现,在1997年的一次运动会上因急需一幅队旗,图案为腾飞的巨龙,当时,刻板印刷太慢,用水粉怕掉色,用油漆不能干,急中生智中,用纺织颜料代替了作画材料,而且作画效果较好。于是,用纺织颜料在布上作画成了马泰夫妇多年来孜孜不怠的追求,他们潜心钻研,在各种布料上尝试作画,研究出一套通过纺织颜料来表达绘画的色彩和肌理效果的新技法。

淮北大鼓

淮北大鼓诞生于淮北市濉溪县,自明末清初已具雏形。最初只是以手鼓伴奏,半说半唱顺口溜。清代中期,艺人们改革了这门手艺,他们把手鼓用简单支架固定了鼓位,随之,表演也变成了固定场地的演唱。新中国成立后,淮北大鼓发展到鼎盛期。

淮北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流行于苏、皖北部边界以内,至宿州、浍河以北这一较小区域,是极具民间特殊演唱风格的稀有剧种之一。据传溯源于明初,又有记载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解放后,淮北及丰、沛、萧、砀地区的民间花鼓班有百余个。

泥塑李

泥塑是中国历史上较为悠久的民间艺术,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从民间泥玩到清静高雅的寺院殿堂无所不在。据史书记载,泥塑艺术在商、周时代就得到了普及和应用。人们不但用泥塑成了各种历史人物、民族英雄和神像,而且用泥塑造了各种动物和社会所需的容器等,对其进行烧制,成为陶器。特别是陶俑之类随葬品的发明和应用,结束了用活马活人陪葬的历史。到了隋唐时期,泥塑艺术最为盛行,尤其西域佛教的传入,带来了泥塑艺术的蓬勃发展。但到了上世纪中期,泥塑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大的断层。受西方雕塑艺术的冲击,雕塑市场被石膏、蜡雕等艺术占领,加上泥塑艺术队伍的老化,面临着失传和灭绝。

泗洲戏

泗洲戏原称“拉魂腔”,是淮北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苏北及鲁南等地区,约有200多年历史。据传,与江苏、山东的柳琴戏同出一源。泗州戏是由民间说唱发展起来的比较典型的板腔体唱腔剧种。

刻绫画

刻绫画是画家贺馥女士在民间剪纸基础上与版画等各类绘画结合,在创作题材和内容上加以深层拓展,并在材料、技法、装裱上加以突破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表现手法是刀刻,非剪;是绫,非纸,在装裱后方集大成。画面突破了剪纸的尺寸、表现内容的局限性,不仅有版画、国画的视觉效果,也有着装饰画的特殊美感。

地方特产

口子酒

口子酒产于淮北市濉溪县,系浓香型白酒。口子酒酿造历史悠久。据传,战国时期,宋国迁都相山,就大量酿造。口子酒历时千年,素有“名驰冀北三千里,昧占江南第一家”之誉。口子酒以优质高粱、小麦、大麦、豌豆为原料,在吸取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酿造,长期陈储,精心勾兑而成,被誉为酒中珍品。

口子糕点

口子糕点是一种以面粉或米粉、糖、油脂、蛋、乳品等为主要原料,配以各种辅料、馅料和调味料,初制成型,再经蒸、烤、炸、炒等方式加工制成的食品。糕点,在淮北地区俗称“果子”。口子糕点品种多,质量好,销路广,是濉溪的土特名产之一。

临涣包瓜

临涣酱培包瓜,系传统名菜,有百余年历史。临涣包瓜在清光绪初年、由南京人潘孝武父子来临涣集开设“园昌斋”酱园店制成的一种酱菜。以香、脆、嫩以及酱味浓郁等独特风味而闻名。

濉溪酱包瓜

濉溪酱菜以酱包瓜最为著名,创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已有120多年的生产历史。濉溪酱包瓜选料讲究,制作精细,风味别具一格。元昌斋酱品厂选用当地产的优质包瓜为原料。此瓜呈鼓形,色泽青黄,清润丰满,而且要求每颗重量五百克至七百五十克,坚持随采摘随加工,不能过夜,以保证鲜嫩。制作时,首先在包瓜的梗处以圆盖状切开,挖去瓜瓤, 再经过初腌、日晒、酱制等工序,使瓜壳呈琥珀色;然后,筛选取优质杏仁、花生仁、黄瓜、线瓜、豆角、苔子、苤蓝、生姜、鹿角菜、陈皮等作为配料,并经过酱制之后切碎作馅,充填于酱好的包瓜壳内。最后将先前切下来的圆瓜皮盖再盖上,捆扎为原鲜包瓜的形状即为成品。

临涣培乳肉

临涣培乳肉,具有香浓、味纯、滋补等特点。比起红烧肉,培乳肉吃起来肥嫩不腻,含化在嘴里回味无穷;比起精肉块,培乳肉吃起来更有软嫩感,尤其是它特有的乳香味,香气四溢,叫人垂涎欲滴。培乳肉色泽鲜艳、形态饱满。培乳肉的营养非常全面,除了蛋白质、脂肪等主要营养成分外,还含有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和尼克酸等。

土型西瓜

土型西瓜产于濉溪县土型,已有多年栽培历史,闻名淮海地区,风销淮北、徐州、宿州、蚌埠、合肥等地。该瓜品质优良,皮薄肉厚,脆嫩多汁。清香爽口,甘甜文蜜。熟透之瓜,刀划其皮,自动裂开,瓜瓤突起,不可复合。主要品种是青核桃纹,属中熟种,果型较大,为椭圆形;皮青绿色,有细网纹,厚约1厘米;瓤红、质沙、籽黑。单瓜重约20斤,大的30余斤,亩产4000斤左右,最高达7000斤,每年栽培面积约300亩。

百善硬面大卷

百善硬面大卷以形状美观看见舒心,麦香筋道吃起来掉渣,方圆百里闻名遐迩。过往的客商路人,常品尝硬面大卷以饱口福。百善硬面大卷不同于一般的大卷。首先是它的“硬”;用手按不出凹坑,攥在拳中不变形,像砖头块似的。再者是“大”:正宗的大卷一般长7厘米,宽3厘米,高 15厘米,一个足有四两多。其次是它的形状:上方为桥拱圆弧形,下边为四方形。仅这三个特点,非一般大卷能媲美也。百善硬面大卷,几经兴盛沉浮。如今在百善镇只有谢家独家经营。百善硬面大卷已濒于失传的边缘。

王憨子油茶

油茶是濉溪小吃中的滋补精品,人们常说“老城油茶喷喷香”。在街头的饮食摊子上,摆把大壶,外用棉布包着用作保温,壶内有做好的油茶。食用时,加醋、酱油、麻油,酸辣鲜香,美味可口。其口感滑腻油润,略感糊口,且酥油香气浓郁。

风景名胜

濉溪是春秋时期政治家华元、秦相蹇叔、东汉哲学家桓谭、三国时期竹林七贤之首嵇康的故里。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其中柳孜隋唐大运河码头遗址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老城石板街

老城石板街,东起老濉河西岸,西至关帝庙巷南头,全长1公里,街宽5米。街面青石铺砌,光滑如镜。其建筑古朴典雅,呈明清风格,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

临涣古城

临涣古城位于县城西南35公里处,古为铚城,是浍水、涣水的交界处。由于临涣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风淳朴,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旧有两庵四寺、九阁十八庙、二堂对两馆、二十景地配四泉之记载,临涣古城遗址与城内古建筑城隍庙、天主教堂、文昌宫、慈云庵、山西会馆、袁氏宅院及城外的张晋亨墓、李沃孜汉墓群、孙氏墓群等共同被列为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临涣文昌宫

文昌宫位于临涣镇文昌路北头,始建于唐代。拥有庞大的古建筑群,前后三进庭院。北院为总前委指挥部会议室、秘书处及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首长住处,东跨院为伙房和后勤处,南院是参谋处、作战处、机要处、通讯处旧址。 纪念馆占地面积5436平方米,馆内开设总前委旧址原状陈列、史料陈列、实物陈列等三大块内容,馆藏革命文物200余件。

双堆集烈士陵园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位于淮北市濉溪县双堆集镇南面,东西长368米,南北宽292米,面积10.6公顷,陵园大门朝东,门内两侧各有一个面积为1250平方米的池塘。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纪念碑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纪念碑位于陵园中部,1980年5月动工兴建。翌年10月1日落成。碑高22.5米,白色花岗岩砌成。碑基分为两层,第一层南北长31米,东西宽31米;第二层长宽各为25米;四面各有18级台阶,并有青松环绕。纪念碑座正面镌刻纪念碑文,碑身正面刻有邓小平同志的亲笔题词“淮海战役烈士永垂不朽!”,上下两端环万年青图案。碑冠镶嵌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浮雕。纪念碑前铺设水泥结构的广场,面积约2100平方米。

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

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位于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内,改扩建工程总投资约1500万元,纪念馆陈展面积1860平方米。陈列分为序厅、战前形势、血战双堆、支前厅、忠烈厅五个部分,共展出珍贵文物、照片和制作品近500件。

乾隆湖风景区

乾隆湖风景区位于濉溪县城南端,由塌陷复垦的环湖风景区、步行龙图街、老城石板街3块构成,面积约5平方公里。

著名人物

濉溪历代不乏俊才名士,历史名人有春秋时期政治家华元,秦相蹇叔,东汉哲学家桓谭,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嵇康,东晋著名的军事家、音乐家桓伊以及东晋三戴(戴逵、戴勃、戴颙)、西晋嵇含、金代二武(武祯、武亢)等。三国时期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在此结庐,有《广陵散》。

近代有早期革命家朱务平、徐凤笑、刘之芜等。

华督(?—前745年),字华父,因又称华父督,商汤的后代之一,周朝宋戴公的孙子,好父说的儿子,东周时期宋国相(今安徽省濉溪县)人,官至宋国太宰,位及“六卿”之首,后代子孙世掌宋国政权达二百多年。

薛广德,生卒年月不详,字长卿,西汉沛郡相(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人,是被汉高祖刘邦封为千户侯的薛鉴的第5代子孙,历史上著名的经学家。曾任博士、谏大夫、谏议大夫、淮阳太守、长信少府等职。后来又继贡禹之后任御史大夫,位及三公。

夏侯夔(476年—532年),字季龙,夏侯亶的弟弟,梁国谯郡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人。历任吴兴太守、征远将军、西阳武昌二郡太守、持节、督司州诸军事、信武将军、司州刺史、右卫将军、云麾将军、督南豫州诸军事、南豫州刺史、豫州刺史等职。

吕圻(1517年—1589年),曾任镇抚、参将,封为镇国将军。原籍河南汝阳,后迁濉溪县东赵集山南吕村居住。明朝中期,倭寇猖獗,沿海人民纷纷组织武装抗倭,嘉靖皇帝亦调兵遣将相助。吕圻是当时的一员战将,与戚继光同期抗倭,曾在通州(今江苏南通)、海门、泰兴、奉化等地与倭血战。

朱务平(1898年—1932年),化名朱大生、焕明、人和、大春等,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四里朱小楼人。少时读了几年私塾,后转到临涣、芜湖、徐州等地读书。1924年4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下半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上中学时,领导徐州培心中学学生进行反对美国传教士的斗争。大革命时期,在宿县从事农民运动的组织和领导工作,是宿县中共组织的创建者之一。[3]

所获荣誉

2019年11月,入选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20年3月,入选2019年安徽县域经济总量20强(第7)。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届安徽省文明城市”称号。

相关视频

濉溪县小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