濭(拼音.)
濭 拼音ǎi kài kè 注音ㄞˇ ㄎㄞˋ ㄎㄜˋ 簡體部首氵部部外筆畫13畫總筆畫16畫 繁體部首水部部外筆畫14畫總筆畫17畫 五筆IAFL倉頡ETGT鄭碼VEZL四角34112結構左右統一碼6FED筆順丶丶一一丨丨一丨一フ丶丨フ丨丨一
目錄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濭ǎi(ㄞˇ) ⒈ 〔晻( àn)濭〕(天)陰沉。
其他字義
濭kài(ㄎㄞˋ) ⒈ 船遇沙擱淺。
其他字義
濭kè(ㄎㄜˋ) ⒈ 古同「溘」,憑依。
統一碼
濭字UNICODE編碼U+6FED,10進制: 28653,UTF-32: 00006FED,UTF-8: E6 BF AD。 濭字位於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異體字
溘
康熙字典
濭【巳集上】【水部】 康熙筆畫:18畫,部外筆畫:14畫 《集韻》《韻會》於蓋切,音藹。晻濭,鬱隂也。一曰雲氣之貌。《前漢·郊祀歌》露夜零,晝晻濭。 又《集韻》丘蓋切,音磕。船著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