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頭鸚鵡
紫紅頭鸚鵡 |
中文學名: 紫紅頭鸚鵡 |
紫紅頭鸚鵡(學名:Psittacula cyanocephala)是鸚形目鸚鵡科的鳥類。鳥體為綠色,頭部中間為紅色,下頦下方延伸到臉頰下方,環繞整個頸部有一條黑色的環狀羽毛,並連接一條藍綠色的條狀羽毛。主要棲息於約1500米的開闊鄉村林地、乾燥和潮濕的熱帶草原,尤其偏好在森林和農耕區的邊界活動;平時習慣成對,或是組成至多15隻的小群。主要以種子、水果(尤其是無花果)、花朵、堅果、花粉、植物嫩芽和樹葉嫩芽等為食。
分布於孟加拉國,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
[1]
目錄
外形特徵
紫紅頭鸚鵡體長33-35厘米,尾巴約占體長的三分之二。頭部後方、頸部和臉頰延伸為藍紫色;下巴下方延伸到臉頰下方,環繞整個頸部有一條黑色的環狀羽毛,並連接一條藍綠色的條狀羽毛;尾部藍綠色;翅膀覆羽帶有一塊深紅色的羽毛,翅膀內側覆羽為藍綠色;中間尾羽為藍色,尖端帶有白色,外側羽毛為黃綠色並帶有黃色羽尖;上鳥喙橙黃色,下鳥喙黑棕色,虹膜黃白色。雌鳥的頭部則為藍灰色,頸部連接一圈黃色的羽毛而沒有黑色環狀羽毛,翅膀也沒有深紅色羽毛;上鳥喙淺黃色,下鳥喙灰色。幼鳥頭部為綠色,且臉頰大部分帶有點灰色,前額橙灰色,上下鳥喙均為黃色,15個月大的雌雄幼鳥看起來都和雌鳥一樣,雄鳥要到30個月才能長成和成鳥一樣的羽色。
棲息環境
紫紅頭鸚鵡主要棲息於約1500米的開闊鄉村林地、乾燥和潮濕的熱帶草原,尤其喜好在森林和農耕區的邊界活動;比較少在城鎮或是公園中活動。
生活習性
紫紅頭鸚鵡平時習慣成對,或是組成至多15隻的小群體四處遊牧,遊牧的地點完全視食物充足與否決定;通常會有季節性遷移的習性,當農耕區中的穀類作物成熟,有時候也會聚集好幾百隻前往農田覓食;在濃密的樹林中活動的時候,大多棲息於最高的樹枝上,戒心並不強,有時候甚至可接近至相當近的距離內;到了黃昏,紫紅頭鸚鵡會聚集一大群於棲息的地點,在小森林或是竹林中過夜;通常要到了夜晚完全暗下來一段時間,才會停止聒噪的鳴叫。
主要以種子、水果(尤其是無花果)、花朵、堅果、花粉、植物嫩芽和樹葉嫩芽等為食;偶爾會前往農耕區覓食穀類作物,例如稻米等,而造成相當程度的損害。
分布範圍
分布於從巴基斯坦東北部到尼泊爾境內的低喜馬拉亞山脈丘陵地帶起,包括不丹、孟加拉、整個印度、斯里蘭卡與瑞斯瓦蘭島。
繁殖方式
紫紅頭鸚鵡在印度的繁殖季為12月到隔年的4月;在斯里蘭卡為2月到5月和8月到9月間;紫紅頭鸚鵡會將巢築在枯死的樹洞中;平均每窩產4-6枚,孵化期約21-23天。
人工飼養的紫紅頭鸚鵡大多於每年4月開始繁殖,可以提供30×30×60厘米的厚木巢箱。如果飼養在室內照顧得宜,有時候冬天也能夠繁殖;一次會產下4-6枚卵,孵化期19-20天,幼鳥羽毛長成約需6-7周,幼鳥在離巢後14天就可以獨立。由於環頸鸚鵡類通常都是雌鳥較為強勢,和一般鸚鵡雄鳥居於支配領導的地位恰恰相反,因此時常發生兇悍的雌鳥咬傷甚至咬死雄鳥的情形,飼主在配對的時候應該循序漸進,切勿貿然將兩隻不熟悉的鳥關入同籠,以免發生慘事。有時已經配對好的種鳥,雌鳥也會忽然凶性大發,曾有雌鳥在育雛中無端將雄鳥咬死的情況發生,因此接近繁殖期飼主最好多加留意公雌鳥互動情況,只要有互相攻擊的情況就應該立刻隔離。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參考來源
- ↑ 紫紅頭鸚鵡概述(附圖),有動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