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灰毛純葉栒子

灰毛純葉栒子

中文學名:灰栒子 二名法:Cotoneaster acutifolius 門:被子植物門 目:薔薇目 屬:栒子屬 分布區域:呼一錫高原,陰山,陰南丘陵,東阿拉善,賀蘭山 拉丁學名:C.acutifolius Turcz. 界:植物界 綱:雙子葉植物綱 科:薔薇科 種:灰栒子

灰栒子(學名:Cotoneaster acutifolius)為薔薇科栒子屬的植物。分布在蒙古以及中國大陸的西藏、甘肅、寧夏、河南、內蒙古、山西、青海、陝西、湖北、河北等地,生長於海拔1,400米至3,700米的地區,多生長在山坡、山溝、山麓和叢林中。 快速導航;詞條圖冊;關係表


目錄

基本信息

出處】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拼音名】Huī Xún Zǐ

【英文名】Fruit of Peking Cotoneasteer

【別名】 栒子、尖葉栒子、薩爾布如木

【蒙藥名】 牙日鈣( 《智慧之鑑》 )

【學名】 Cotoneaster acutifolius Turcz.[ 薔薇科]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灰栒子的枝葉及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toneaster acutifolius Turcz.[C.acutifolia Turcz.var.pekinensis Koehne]

採收和儲藏:6-8月採收。夏、秋季採收枝、葉,曬乾,切段備用;秋季採收成熟果實,除去雜質,曬乾備用。[1]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高2-4米;枝條開張,小枝細瘦,圓柱形,棕褐色或紅褐色,幼時被長柔毛。葉片橢圓卵形至長圓卵形,長2.5-5厘米,寬1.2-2厘米,先端急尖,稀漸尖,基部寬楔形,全緣,幼時兩面均被長柔毛,下面較密,老時逐漸脫落,最後常近無毛;葉柄長2-5毫米,具短柔毛;托葉線狀披針形,脫落。花2-5朵成聚傘花序,總花梗和花梗被長柔毛;苞片線狀披針形,微具柔毛;花梗長3-5毫米;花直徑7-8毫米;萼筒鍾狀或短筒狀,外面被短柔毛,內面無毛;萼片三角形,先端急尖或稍鈍,外面具短柔毛,內面先端微具柔毛;花瓣直立,寬倒卵形或長圓形,長約4毫米,寬3毫米,先端圓鈍,白色外帶紅暈;雄蕊10-15,比花瓣短;花柱通常2,離生,短於雄蕊,子房先端密被短柔毛。果實橢圓形稀倒卵形,直徑7-8毫米,黑色,內有小核2-3個。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產地生境

產內蒙古、河北、山西、河南、湖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西藏。生于山坡、山麓、山溝及叢林中,海拔1400-3700米。蒙古也有分布。

本種提示

本種的葉片形狀和毛茸極似尖葉栒子 C. acuminatus Lindl., 惟後者果實紅色,葉片下面柔毛較多,可以區別。

變種

灰栒子密毛變種(Cotoneaster acutifolius var. villosulus),又稱毛灰栒子,分布於中國河北、陝西、甘肅、湖北、四川等省。生長於海拔1000-2200米的山谷或草坡叢林中。

產地產量

產 赤峰市、 錫林郭勒盟東部及南部、 烏蘭察布盟(大青山、蠻汗山)、 伊克昭盟東部、 巴彥淖爾盟東北部、阿拉善盟(賀蘭山)。產量較多。

入藥部分

枝、葉及果實入 中藥。

果實入蒙藥。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枝、葉,曬乾,切段備用;秋季採收成熟果實,除去雜質,曬乾備用。

材鑑別

性狀:枝圓柱形,紅棕色,幼時有長柔毛。葉互生,具柄;橢圓狀卵形,長2.5~5厘米,寬1~2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緣,幼時兩面被毛,下面較密,老時逐漸脫落,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托葉線狀披針形。果實橢圓形,長約1厘米,黑色,通常有兩核。

性味功能

中藥味苦、澀,性平。涼血,止血。

蒙藥味酸,性溫。止血,收斂擴散毒,燥「希日烏素」。

主治

中藥治鼻衄, 牙齦出血,月經過多。

蒙藥治 鼻衄,吐血,月經過多,關節散毒症,關節「希日烏素」症。

用量用法

中藥3~9克,水煎服。

蒙藥多入丸散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