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灰綠藜(學名:Chenopodium glaucum L.)是藜科、藜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40厘米。莖平臥或外傾,具條棱及綠色或紫紅色色條。葉片矩圓狀卵形至披針形,肥厚,先端急尖或鈍,基部漸狹,邊緣具缺刻狀牙齒,上面無粉,平滑,下面有粉而呈灰白色,有稍帶紫紅色;中脈明顯,黃綠色;花兩性兼有雌性,通常數花聚成團傘花序,再於分枝上排列成有間斷而通常短於葉的穗狀或圓錐狀花序;花被裂片淺綠色,稍肥厚,通常無粉,狹矩圓形或倒卵狀披針形,花絲不伸出花被,花葯球形;果皮膜質,黃白色。種子扁球形,5-10月開花結果。

廣布於南北半球的溫帶。中國除台灣、福建、江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諸省區外,其它各地都有分布。生於農田、菜園、村房、水邊等有輕度鹽鹼的土壤上。

灰綠藜是適應鹽鹼生境的先鋒植物之一。灰綠藜的葉中富含蛋白質,可作為飼料添加劑和人類食品添加劑。

目錄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莖平臥或外傾,具條棱及綠色或紫紅色色條。葉片矩圓狀卵形至披針形,長2-4厘米,寬6-20毫米,肥厚,先端急尖或鈍,基部漸狹,邊緣具缺刻狀牙齒,上面無粉,平滑,下面有粉而呈灰白色,有稍帶紫紅色;中脈明顯,黃綠色;葉柄長5-10毫米。

花兩性兼有雌性,通常數花聚成團傘花序,再於分枝上排列成有間斷而通常短於葉的穗狀或圓錐狀花序;花被裂片3-4,淺綠色,稍肥厚,通常無粉,狹矩圓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不及1毫米,先端通常鈍;雄蕊1-2,花絲不伸出花被,花葯球形;柱頭2,極短。胞果頂端露出於花被外,果皮膜質,黃白色。種子扁球形,直徑0.75毫米,橫生、斜生及直立,暗褐色或紅褐色,邊緣鈍,表面有細點紋。花果期5-10月。

主要價值

灰綠藜是適應鹽鹼生境的先鋒植物之一。灰綠藜的葉中富含蛋白質,可作為飼料添加劑和人類食品添加劑,鹽鹼地種植灰綠藜可降低土壤含鹽量,增加土壤的有機質,達到明顯改良土壤性質的作用。[1]

產地生境

廣布於南北半球的溫帶。中國除台灣、福建、江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諸省區外,其它各地都有分布。生長在農田、菜園、村房、水邊等有輕度鹽鹼的土壤上。

繁殖方法

組培準備

組培材料:野生灰綠藜植株的幼嫩莖段。

培養條件:基本培養基為MS。

①誘導芽萌發及分化培養基:MS+6-BA1.5毫克/升+IAA0.4毫克/升;

②叢生芽的誘導和增殖培養基:MS+6-BA1.0+IAA0.6毫克/升;

③生根培養基:1/2MS+NAA0.2毫克/升。

以上培養基①和②的蔗糖濃度為3.0%,③的蔗糖濃度為1.5%;瓊脂為7克/升,pH6.0。培養溫度(24±1)℃,光照時間16小時/天,光照強度40微摩爾/(平方米·秒)。

生長分化

無菌材料的獲得:將灰綠藜的幼嫩莖段置於燒杯中,用自來水沖洗30分鐘,再用洗衣粉液清洗5分鐘,在超淨工作檯上用70%酒精浸泡30秒,無菌水沖洗2次,0.1%(W/V)的氯化汞,消毒5分鐘,無菌水沖洗5次,無菌濾紙吸乾表面的水分,用解剖刀切割為1厘米左右的莖段,接種於誘導芽萌發的培養基①中。2周後,腋芽開始萌發,傷口基部開始膨大,且出現愈傷組織;4周後,基部分化出3-5個不定芽。

叢生芽的誘導和增殖:不定芽形成後,暫不切斷,將其轉接於培養基②上。經過20天的培養,在不定芽基部長出許多小的不定芽,形成不定芽叢。不斷把叢生芽分割成2-3個為一叢的芽叢,轉接到培養基②中進行繼代培養,3周左右可繼代增殖1次。

生根與移栽:取繼代培養的芽苗於1/2MS中壯苗20天,然後轉接於培養基③中,2周後基部可長出數條1厘米長的不定根,株高可達2-3厘米,生根率90%。

栽培技術

生根後繼續培養2-3周,打開瓶蓋,煉苗4天,然後從培養瓶中取出,洗去根部培養基,移入蛭石和腐殖土(1:2)混合的基質中,保濕遮陰,成活率可達90%以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