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灰苞蒿菊亞族

灰苞蒿(學名:Artemisia roxburghiana)為菊科蒿屬的植物。分布於尼泊爾、印度、泰國、克什米爾、阿富汗以及我國的四川、青海、貴州、西藏、甘肅、湖北、陝西、雲南等地,生長於海拔700米至3,900米的地區,常生長在路旁、階地、干河谷、荒地和草地等,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目錄

形態特徵

植株:半灌木狀草本。

根:主根明顯。側根多;根狀莖短,垂直或斜向上,直徑4-6毫米,具少數營養枝。

莖:莖少數或單生,直立,高50-120厘米,紫紅色或深褐色,具縱棱,分枝多,枝長10-35厘米;莖、枝被灰白色蛛絲狀薄柔毛。

葉:葉厚紙質或紙質,上面深綠色,初時微有短柔毛,後脫落,背面密被灰白色蛛絲狀絨毛;下部葉卵形或長卵形,二回羽狀深裂或全裂,具長柄,花期葉凋謝;中部葉卵形、長卵形或長圓形,長6-10厘米,寬4-6厘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裂片(2-) 3枚或間有4枚,裂片橢圓形或長卵形,兩側中部裂片常再次羽狀全裂或深裂,每側具1-3枚披針形、線狀披針形的小裂片或為深裂齒,小裂片長0.5-1.5厘米,寬2-2.5毫米,先端銳尖,邊稍反卷或不反卷,中軸具狹翅,葉基部漸狹成柄,葉柄長1.5-2厘米,基部有小型半抱莖的假託葉;上部葉卵形,一(至二)回羽狀全裂,裂片邊緣偶有淺裂齒,具短柄或近無柄;苞片葉3-5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之苞片葉為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無柄,基部常有小型假託葉。

花:頭狀花序多數,卵形、寬卵形或近半球形,稀為長圓形,直徑2-3毫米,無梗或有短梗,下傾,基部常有小苞葉,在分枝或分枝的小枝上疏鬆排列或數枚集生並排成穗狀或穗狀花序狀的總狀花序,而在莖上組成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總苞片略短小,狹卵形或橢圓形,背面被灰白色蛛絲狀短絨毛,邊緣膜質,中層總苞片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背面被灰白色蛛絲狀短絨毛或毛略少,邊寬膜質,內層總苞片長圓狀倒卵形,半膜質,背面毛少或近無毛;雌花5-7朵,花冠狹管狀,檐部紫色,具2裂齒,背面微有小腺點,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兩性花10-20朵,花冠管狀或高腳杯狀,檐部反卷,紫色或黃色,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與花冠近等長,先端2叉,叉端截形,並有睫毛。

果:瘦果小,倒卵形或長圓形。

花果期:8-10月。

生物學與生態學特性:

有變種及變型,如有時葉裂片狹長,邊緣稍反卷,花紫紅色(尖裂變種var.Acutiloba Pamp.),或總苞被綿毛,花黃色(東方變種var.Orientalis Pamp.),或花序寬闊,多分枝,總苞被絲狀毛(叉序變種var.Divaricata Pamp.)。[1][2]

變種

紫苞蒿(變種)(植物研究)

Artemisia roxburghiana Bess. var. purpurascens (Jacq. ex Bess.) Hook. f. l. c. 3: 326. 1881; Nasir et Ali, Fl. W. Pakistan 718. 1972. ——A. purpurascens Jacq. ex Bess. l. c. 9: 60. 1836. ——A. strongylocephala Pamp. l. c. 34: 176. 1927. p. p.; Hand. -Mazz. l. c. 7: 1115. 1927; S. Y. Hu l. c. 18(3-4):262. 1961.

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本變種頭狀花序的總苞片紫色,微被蛛絲狀短柔毛。

產四川(西部)及西藏;生於海拔2 000-3 800米的荒地、干河谷、草地等。印度(北部)、尼泊爾、巴基斯坦(北部)、克什米爾地區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喜馬拉雅地區。

主要價值

入藥,作「艾」(家艾)的代用品,有溫經、散寒、止血的作用。

青綠時家畜很少採食,枯黃後綿羊、山羊採食。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700-3900米附近的荒地、干河谷、階地、路旁、草地等。

分布範圍

產陝西(南部)、甘肅(南部)、青海、湖北(西部)、四川(西部)、貴州、雲南、西藏;生於海拔700-3900米附近的荒地、干河谷、階地、路旁、草地等。克什米爾地區、阿富汗、印度(北部)、尼泊爾及泰國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喜馬拉雅西部地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