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灰苞蒿蒿属

灰苞蒿(学名:Artemisia roxburghiana)为菊科蒿属的植物。分布于尼泊尔、印度、泰国、克什米尔、阿富汗以及我国的四川、青海、贵州、西藏、甘肃、湖北、陕西、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700米至3,9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路旁、阶地、干河谷、荒地和草地等,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目录

形态特征

植株:半灌木状草本。

根:主根明显。侧根多;根状茎短,垂直或斜向上,直径4-6毫米,具少数营养枝。

茎:茎少数或单生,直立,高50-120厘米,紫红色或深褐色,具纵棱,分枝多,枝长10-35厘米;茎、枝被灰白色蛛丝状薄柔毛。

叶:叶厚纸质或纸质,上面深绿色,初时微有短柔毛,后脱落,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绒毛;下部叶卵形或长卵形,二回羽状深裂或全裂,具长柄,花期叶凋谢;中部叶卵形、长卵形或长圆形,长6-10厘米,宽4-6厘米,二回羽状全裂,每侧裂片(2-) 3枚或间有4枚,裂片椭圆形或长卵形,两侧中部裂片常再次羽状全裂或深裂,每侧具1-3枚披针形、线状披针形的小裂片或为深裂齿,小裂片长0.5-1.5厘米,宽2-2.5毫米,先端锐尖,边稍反卷或不反卷,中轴具狭翅,叶基部渐狭成柄,叶柄长1.5-2厘米,基部有小型半抱茎的假托叶;上部叶卵形,一(至二)回羽状全裂,裂片边缘偶有浅裂齿,具短柄或近无柄;苞片叶3-5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之苞片叶为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无柄,基部常有小型假托叶。

花:头状花序多数,卵形、宽卵形或近半球形,稀为长圆形,直径2-3毫米,无梗或有短梗,下倾,基部常有小苞叶,在分枝或分枝的小枝上疏松排列或数枚集生并排成穗状或穗状花序状的总状花序,而在茎上组成开展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略短小,狭卵形或椭圆形,背面被灰白色蛛丝状短绒毛,边缘膜质,中层总苞片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背面被灰白色蛛丝状短绒毛或毛略少,边宽膜质,内层总苞片长圆状倒卵形,半膜质,背面毛少或近无毛;雌花5-7朵,花冠狭管状,檐部紫色,具2裂齿,背面微有小腺点,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两性花10-20朵,花冠管状或高脚杯状,檐部反卷,紫色或黄色,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花柱与花冠近等长,先端2叉,叉端截形,并有睫毛。

果:瘦果小,倒卵形或长圆形。

花果期:8-10月。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有变种及变型,如有时叶裂片狭长,边缘稍反卷,花紫红色(尖裂变种var.Acutiloba Pamp.),或总苞被绵毛,花黄色(东方变种var.Orientalis Pamp.),或花序宽阔,多分枝,总苞被丝状毛(叉序变种var.Divaricata Pamp.)。[1][2]

变种

紫苞蒿(变种)(植物研究)

Artemisia roxburghiana Bess. var. purpurascens (Jacq. ex Bess.) Hook. f. l. c. 3: 326. 1881; Nasir et Ali, Fl. W. Pakistan 718. 1972. ——A. purpurascens Jacq. ex Bess. l. c. 9: 60. 1836. ——A. strongylocephala Pamp. l. c. 34: 176. 1927. p. p.; Hand. -Mazz. l. c. 7: 1115. 1927; S. Y. Hu l. c. 18(3-4):262. 1961.

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本变种头状花序的总苞片紫色,微被蛛丝状短柔毛。

产四川(西部)及西藏;生于海拔2 000-3 800米的荒地、干河谷、草地等。印度(北部)、尼泊尔、巴基斯坦(北部)、克什米尔地区也有。模式标本采自喜马拉雅地区。

主要价值

入药,作“艾”(家艾)的代用品,有温经、散寒、止血的作用。

青绿时家畜很少采食,枯黄后绵羊、山羊采食。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700-3900米附近的荒地、干河谷、阶地、路旁、草地等。

分布范围

产陕西(南部)、甘肃(南部)、青海、湖北(西部)、四川(西部)、贵州、云南、西藏;生于海拔700-3900米附近的荒地、干河谷、阶地、路旁、草地等。克什米尔地区、阿富汗、印度(北部)、尼泊尔及泰国也有。模式标本采自喜马拉雅西部地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