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灵沼乡辖里兆渠、苗驾、冯村、西石榴、南石榴、东石榴、鲁坡头、柳林庄、海子、回鹤、西南、官道、下南丰、上南丰、阿底、小丰、东正庄、南正庄、邱家、吴家等20个村委会。灵沼乡地处长安西部,沣河西岸,南北狭长近20华里。全乡共有20个行政村,107个村民小组,27044人(其中农业人口26706人),耕地2.9万亩。乡内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利条件优越,是一个以粮食、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乡。全乡第三产业发展很快,灵沼市镇经过拓宽改造已初步形成规模,市镇拥有各类门店、储贮企业、企事业单位等180多户,从业人员1500余人。交通便利,四通八达,通迅条件良好,电力供应充足,历史文化遗产和天然资源潜力巨大,对开发旅游休闲业具有独特的条件。2005年全乡社会总产值3.9亿元,财政收入248万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人均住房25平方。[1]

目录

乡情概况

行政区划

灵沼乡代码:610116201。灵沼乡辖里兆渠、苗驾、冯村、西石榴、南石榴、东石榴、鲁坡头、柳林庄、海子、回禾、西南、官道、下南丰、上南丰、阿底、小丰、东正庄、南正庄、邱家、吴家等20个村委会。

历史遗迹

灵沼得名于西周,3100多年前,商纣时代,周文王发兵灭掉诸侯京兆崇国崇候虎(今户县),从西岐迁都丰京。筑灵台教民耕织,修灵沼与民同乐。现今的灵沼乡包括了西周先祖的灵沼、灵台、灵囿绝大部分地方。

灵沼,形似一只巨人的脚印,镶嵌在西安沣河中游的西岸,是我的家乡长安区的一个区域街道。在民国以前,灵沼为冯籍廒、冯籍乡,后来称作灵沼公社、灵沼乡。现由20个行政村约2.7万人组成,面积为26.19平方公里。它东依沣河,南接秦渡古镇,西与户县苍游乡地界接壤,北靠马王镇,属西周丰京故地灵沼、灵台、灵囿"三灵"的核心区域。灵沼由两河一渠水系组成。灵沼之水来自地下涌泉,实乃天地对接,阴阳结合的风水宝地,因此便定国都于沣河西岸的"丰京"。开创了"秦中自古帝王州"之先河。据《灵沼旧图记》载:"长安城西四十里沣水之西真花硙北。今沼为水泊。"当地人俗称海子。以前海子涌泉,水源充沛,汇聚成泽,土地肥沃,盛产粳米,白鹤起舞,龟鱼跃动,麋鹿珍禽来此生息;文王疏理河道,教民稼穑,广施仁政,与民同乐,西周"丰京"都城殿台耸立,一派丰盈和谐的景象。《诗经》曰:"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毛传释语为:"灵沼,言灵道行于沼也。"故灵沼之名占此灵气。

灵沼由两河一渠水系组成。两河即沣河和灵沼河,一渠即为灵沼渠。沣河源自终南山的沣峪、太平峪等地,一路倾泻直下,注入渭河向东流去。据《诗经·大雅》载:"沣水东注,维禹之绩。"可见是大禹开凿河道,消除水患,疏导治理的结果。灵沼河的源头在海子村,该村的周围涌泉冒眼广约数顷,致其洼地沼泽,形成湖泊,故称海子。传说后来经文王挖凿疏理,形成灵沼河;灵沼河蜿蜒向北,流经董村、石榴村、冯村、石桥等村庄向西并入沧浪河流入渭河。灵沼渠是连接沣河与灵沼河之间的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渠,全长约两公里;因其连接沣水和灵水,起到天与地、阴与阳的交汇作用,人们称其为"龙渠"或"灵沼渠";后来有李姓人氏依渠而居形成自然村,便称之为"李沼渠",谐音为现在的"里兆渠",至今该村就栖居在这条龙脉的旁边,甚为自豪。灵沼瑞莲名来已久,灵沼瑞莲久负盛名,相传海子生莲,其莲不花;遇花之年,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海子莲花兆瑞年之说。是以前关中十大景观之一,在清代被列入户县《甘亭十二景》之中。清代诗人吴廷芝曾赞到:"荷花烂漫致轻盈,秀濯污泥出水萍。绿萼丛中朝露渥,可人时节午清风。地灵还忆丰京泽,种异宜膺君子名。为羡爱莲周茂叔,钟怀坐对月初明。"道出了灵沼瑞莲的别致景观。清代王士祯《池北偶谈》记载:"旁有灵沼,周数十顷,池中产黄莲花,然不常见,花盛,则县士人多科甲者。"据户县董村(北海子)残碑记:"花之盛者,兆为科第。莲出为瑞。"人们便以此占卜仕途,传有秀才学子到此遇花必中。故灵沼瑞莲传为佳话。

灵台是三千多年以前,周文王讨伐殷商崇国成功后在沣河西岸建立的以丰京为国都的西周所建,灵台的建造昭示着周已三分天下有其二,标志着国家机制的完善。灵台在灵沼境内沣河西岸两百米处,南距秦渡古镇二里,北距阿底村二里,西邻丘家庄和吴家村。现存有两丈多高的土堆台基约有14亩地,上面是唐代时改建的"平等寺"寺院。寺院内有坐西面东的文王阁大殿一座,现内塑周文王姬昌的坐像,周围的墙壁上彩绘着:讨伐崇侯虎、修建枯骨冢、文王运渡台、渭水访贤、文王演易、教民稼樯、拯救牝鹿、灵沼瑞莲等历史典故的大型图片。据史料记载,灵台是当时的英雄纪念碑、决策地和天文观象台。周文王筑灵台用以祭祀和发布时令节气,教化黎民科学农耕,祈福上苍保佑子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灵台是集观察天候、制定历律、与民施教、动员战争、占卜大事、庆祝大典、会盟诸侯的一个多功用重要场所。据《诗经·大雅》记载:"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孟子·梁惠王》中有"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其谓台曰灵台,其谓沼曰灵沼"。宋敏求《长安志》载:"灵台高二丈,周百二十步。"这些史料记述着灵台的功能和营建过程以及地理范围。清末民国文士、史学家吴廷锡先生在游灵台时曾诗语:"灵台犹是成周物,往复窥瞻想盛时"。可见以前文人墨客对西周丰京的思念,从而产生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而今,在灵台遗址文王阁前由长安文化名人王作兆先生所撰述的碑文,详实记述了西周迁丰建灵台的历史,以及顺应民意重修文王阁的过程,彰显出灵台遗址的远古与厚重。在灵台之侧建有辟雍,史书多有记载。辟雍是一圆形夯土台基,实为外圆内方的宫殿建筑,周围引沣水潆洄环绕,远处观看形似一块璧玉之圆圜,环境优静而高雅。辟雍即为我国早期的学府,教育对象为皇室子弟,教育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亦是西周贵族成员集会、习礼、明达、练武、奏乐之高雅地方。据《大戴记·保傅》载:"帝入太学,承师问道。"《礼记·王制》载:"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从西周以后,历朝历代都在延续着辟雍教育,如清代"国子监"内的辟雍,即为皇家子弟讲学的场所。可见辟雍是我国早期的"高等"学府。而这个早期的学府就在今天灵沼的灵台旁边。

灵囿是丰京都城西周天子的御苑,是我国最早、最大的皇家御苑,灵沼、灵台均在其内。据传现在长安和户县的一些地方如斗门花园、石榴村、阎家花园、刘家花园、薛家花园、王季陵、小丰村、周贵坊等村都是以灵沼为中心的70里灵囿的范围。据葛仲卿先生介绍:今户县秦渡镇花园头村为西周灵囿中的花园头,长安斗门镇花园村为西周灵囿中的花园尾。晋代潘岳《金谷集》作诗云"灵囿繁石榴,茂林列芳梨"。《诗经·大雅》曰:"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元代《类编长安志》中郑玄注曰:"文王立灵台,而知人之归附,立灵沼、灵囿而知鸟兽之得其所。"三国吴韦昭《从历数》诗中曰:"凤凰栖灵囿,神龟游沼池。"说的就是灵囿里面奇珍异兽来此生息,宛若仙境。孟子讲:"文王灵囿有七十里范围之大,里面水草茂盛,野鸡、野兔等禽兽都爱去它那里,百姓可以在里面自由的生活,灵囿实为文王与民同乐之御苑。尽管灵囿很大,可老百姓还嫌它小,希望它的范围能够扩展得更大些,受益的人就会更多些。"因此古人又讲:"灵囿,言灵道行于囿也"。笔者以为,我们现在所讲的"周围"和"周边"这个词,都是以"周"为中心的范围,这个"周"应该是以宗周丰镐为中心的西周王朝。《诗经》中有"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可见周文王把在这里的理念和行为惠及到周围的诸侯国,使灵道从开始的行于沼、到行于囿,再到行于(天下)国。"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三千多年以来从周代的"六艺"到后来的"四书五经"等,无不蕴涵着文王理念和西周文化,承传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

在海子村和董村曾有明末清初建造的土城墙及城门楼,门楼上分别雕刻有:"灵沼真境"、"灵沼故址"、"灵沼盛地"、"圣迹毓秀"的字迹,均显示了灵沼曾经的辉煌。

经济发展

经济建设

灵沼乡是一个农业乡,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利条件优越。主产粮食兼营果业,特 别是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全乡目前种植、养殖业发展迅猛。种植有猕猴桃、沙红桃以及小杂果达3000亩,特别是去年以来,推广新科技发展双孢菇基地建设,现已发展双孢菇大棚150多栋,经济效益明显,将成为灵沼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养殖业全乡2000只以上的养鸡场有40户,百头以上的养猪场有18户。2005年统计,全乡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全乡社会总收入的40%以上灵沼各类企业发展较快。全乡境内有国办、联办、私营、个体企业628户,涉及到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产品深加工、储藏八大类,从业人数达6500人,截至2005年底,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企业总收入完成2.3亿元。境内有中外合资企业1家,联办企业3家,有总容量达到i000余吨的储藏冷库3座。

灵沼乡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加之灵沼区位优势明显,距西高新二次创业中心、西安绕城高速、长安科技产业园,仅5-7公里,新材料产业园3公里,距三星城2公里,西咸新区1公里,良家滩国际社区1公里,距昆明池1.5公里,依山傍水,该地开发潜力得天独厚,具有极大的开发旅游价值。"生态灵沼,绿色家园"已成为今日灵沼人民不断追求的目标,沣河西周生态带已纳入长安区重点招商项目。

城镇建设

在区委区政府下发全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集中活动的实施意见后,灵沼乡党委政府立即召开党委扩大会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制定了灵沼乡环境综合整治集中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由乡长负总责,纪委书记为直接负责人,土地所、建设办、工商所、派出所和各工作区分片负责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集中活动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领

导带头落实的工作格局,层层落实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责任,同时将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定期调度工作进展。 对乡驻地沿街个体户进行了统一管理和清理,加大市场管理力度,杜绝了乱摆摊点、占道经营,促进了灵沼乡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在沿街两侧设立40个垃圾池,成立了10人专业清洁队,购买垃圾清运车进行定点定时清理,清除了沿街柴草堆、石头堆、垃圾堆等垃圾,并且加大对小广告和乱贴乱画清理力度,彻底解决了沿街脏、乱、差现象,美化了沿街两侧的面貌。

在乡驻地道路画上交通标志线,投资15万元对灵沼乡驻地沿街两侧房屋粉刷乳白色外墙漆,粉刷面积达到20000余平方米。美化了镇驻地的环境,提升了重沟的形象。

在乡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制定了门前"三包"责任制,采取严格管理,加重奖惩等措施,培养广大群众自觉开展环境整治习惯。在培养的过程中,将监督管理工作具体细化到每个领导干部身上。实行书记包工作区,指导员和工作区书记具体包村责任制,细化分工,严明纪律,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到底。

社会事业

文教卫生

大力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入学、毕业率100%,初中毕业率达到98%以上,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5%以上;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涌现了一批高标准的规范化幼儿园。现有初中3处,定点小学11处,教学点6处,显著提高了办学的规模效益、师资效益和设备效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实施了素质教育,教育质量一直位于市一类行列。

境内现有卫生院两处,从业人员300余人。其中,灵沼乡卫生院技术力量雄厚、设施先进,被国家卫生部评为"一级甲等医院",被陕西省政府评为"陕西省优秀乡镇医院"。梁氏正骨术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始创于清乾隆年间,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采用手法正骨,并以上百种中草药熬制膏药,疗效独特。梁氏正骨传人将祖传秘方与现代医学相融合,使这一传统文化大放异彩,并成立了灵沼乡骨科研究所。 科技推广:多年来,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直致力于科技推广事业,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全乡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一是加强了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全乡农业技术人员达1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45人,初级职称50余人。二是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累计推广小麦、玉米优质高产配套技术二十余项,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十余个,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三是开展了不同层次的科技培训。发挥农广校的主阵地作用,对村干部实施学历教育,已培训村干部80余人,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农广校学员在村里担任重要职务;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500余期,发放技术意见、明白纸10万余份,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 民政就业:建立完善了政府运筹、部门负责、全民参与、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完善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济救灾、拥军优属、殡葬管理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确保了离退休职工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确保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做到了一人不漏、一天不拖、一分不欠。全乡农村社会养老参保人数已达45906人;敬老院有院民41人。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并举,围绕企业改制,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以落实再就业政策为主线,以帮助困难人员就业为重点,最大限度地增加就业,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增加的双重目标。

计划生育

灵沼乡党委、政府对春季计划生育工作高度重视,专题研究部署春季计划生育工作。一是强化宣传,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全乡已印制中央《决定》、《流动人口管理条例》小册子、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等宣传折页20000余份,利用集镇在政府门口设点宣传,利用广播宣传计生政策、中央《决定》等,发放各类资料近万份,刷写标语60余条。二是强化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以乡村人口学校为阵地,邀请区计生局宣传科长、综合科长对全乡领导、干部、计生专干及中心户长进行中央《决定》及省、市《实施意见》的宣传和业务培训。三是抓好"三查"等优质服务工作,抓好一个示范村权中村,创建54户新家庭,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创建活动

灵沼乡在"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中实施教育引导家庭成员遵纪守法、崇尚科学、家庭和睦、邻里和睦,深入开展的"四进家"活动。 开展"法制教育进家庭"活动,教育家庭成员遵纪守法。通过开展法律知识培训、"送法下乡"、"以案说法"等活动,广泛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教育妇女依法管家,依法治家,影响带动家庭成员学法、守法、用法,教育家庭成员自觉同社会不良现象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

开展"科普知识进家庭"活动,教育家庭成员崇尚科学。通过开展"三下乡"、创建"学习型家庭"等活动。大力推广科普书籍,号召家庭成员多读书、读好书,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倡扬文明风尚,移风易俗,反对迷信,拒绝邪教、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开展"美德建设进家庭"活动,促进家庭和睦。广泛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大力推广基层妇女组织开展"好媳妇"、"好婆婆"等优秀家庭角色评选的经验和做法,采取"好事做在婆家、光荣送到娘家"等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大力弘扬尊老爱幼、男妇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的家庭美德,以良好的家风促进村风、民风的好转。

开展"和谐新风进家庭"活动,促进邻里团结。注重发挥妇女在处理邻里关系中的关键作用,通过组织开展文艺体育活动,"好邻居"评选等多种形式,加强邻里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大力倡导爱国奉献、团结互助、扶贫济困、见义勇为的良好风尚,建立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新型邻里关系。

党政建设

党群信用致富联合体的组建原则是:产业相同、自愿互利、风险共担、注重实效产业相同。就是由经营项目,生产性质基本一致农户组成。

自愿互利。就是参加联合体的每一位成员都是自愿组合在一起的,没有强迫,没有强牵强配,组内成员在发展生产过程中有提供信息、技术、销售等互助义务,共同促进生产发展实现增收。 风险共担。就是参加联合体的成员都有了承担贷款的还贷责任,如果遇到某一成员还不了贷款,组内成员都要共同承担归还贷款。注重实效。就是联合体的组成是建立在农户有项目的基础上,没有项目的农户是不能加入的,讲求联合的真实性、可靠性。

首先由十户左右的农民自愿组成一个联合小组,然后再由小组成员选出一名党员乡土人才(没有党员乡土人才的自然村由生产队长来担任)担任小组长,然后报由自然村党支部初步提出方案,再由村党总支审核把关。村委党总支部审定后再将小组名单报信用社,信用社再对小组长进行资信审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十户联保小组",每户可向信用社贷款3000-10000元,农户的每年生产贷款都是由联保小组来作担保人。贷款到期如有一户没有能力及时归还贷款,本小组的各户必须承担还贷。小组长作为联保成员之一既受成员监督,同时要协助信用社了解各成员的信用度,监督本组成员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资金用于发展农业经济。联保小组成员有为贷款户提供信息、政策、技术及其他必要的生产服务,使联合体成员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收入,提高联保小组自身的造血功能,促进联合体的健康持续发展。 党群信用致富联合体,是党员乡土人才开发工程的一项新载体,是农村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探索。在新形势下,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对如何解决农村农民生产资金不足,使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推行党群信用致富联合体,党员乡土人才(小组长)为困难农户担保贷款,就是群众在最需要帮助之时,党员伸出的援助之手;就是群众在遇到发展障碍之时,党员使出的推动之力,对新形势下巩固农村村级党组织,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产生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