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谷寺无梁殿
灵谷寺无梁殿 |
灵谷寺无梁殿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钟山风景名胜区灵谷公园内,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砖砌拱券结构殿宇,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原为灵谷寺内供奉无量寿佛的无量殿,因整座建筑采用砖砌拱券结构、不设木梁,故又称“无梁殿”。
无梁殿形制高大,全用砖砌,不用寸钉片木,故又称无梁殿,是中国国内现存同类建筑中时代最早、规模最大者。民国二十年(1931年),国民政府将无梁殿改建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命名为“正气堂”,无梁殿现被辟为辛亥革命名人蜡像馆。
2001年,国务院公布灵谷寺无梁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目录
历史沿革
公元1381年,位于南京紫金山下,矗立起了一座宏伟的砖石建筑——无梁殿。600多年过去了,无梁殿几经战火,历经沧桑,但凭借它一身坚固的石砖结构,才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无梁殿殿内现为阵亡将士公墓祭堂。
灵谷寺无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殿中供奉无量寿佛,因此被称为无量殿,又因为整座建筑全部用砖垒砌、没有木梁、木柱,故又谐称无梁殿。据记载,无梁殿在正统年间曾祀立三大佛,两边立有二十四诸天像,并被用于藏经该殿在清朝嘉庆和道光年间曾多次修葺,咸丰年间,灵谷寺一带是清军江南大营,寺内建筑大多毁于清军与太平军的战火,仅这座砖结构的无梁殿幸存。
1928年,国民政府在灵谷寺原址上兴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1933年公墓建成。
1931年,无梁殿经过彻底修葺被改为公墓祭堂,名“正气堂”。无梁殿南面设有公墓的大门和牌坊,北面依次设墓园、纪念馆(现为松风阁)和纪念塔(现为灵谷塔)。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南京市人民政府对无梁殿又一次进行了整修。
建筑特色
灵谷寺无梁殿是中国各地寺庙同类结构的无梁殿中规模最大的一座。该殿坐北朝南,前设月台,东西阔五间、长53.8米,南北深三间、宽37.85米,殿顶高22米.该殿为重檐歇山顶,上铺灰色琉璃瓦。
殿顶正脊中部有三个白色琉璃喇嘛塔,正中最大的琉璃塔的塔座是空心八角形,与殿内藻井顶部相通,可向殿内漏光,这种设计在中国现存的古建筑中非常罕见。该殿是砖砌拱劵结构,东西向并列三个拱劵,中间的拱劵跨度达11.5米,净高14米,两侧的拱劵稍小,跨5米,高7.4米。该殿前后檐墙各设三道门,前檐墙拱门两边各有一窗,两侧墙各设四窗,门窗也采用拱劵形式。前后檐墙厚约4米,结构十分坚固。
建筑格局
无梁殿后是阵亡将士第一公墓,此墓连同位于东西各300 米处的第二、第三公墓共埋葬北伐与抗日阵亡将士1029名,弧形墓墙后是松风阁,建于几十级台阶之上,阁高10米,宽41.7米,九楹二层,外有回廊,四周红柱环绕,二楼为中空式,顶覆绿色琉璃瓦,蓝色披檐。阁后甬道正中置宝鼎一座。上刻"名鼎垂勋"四字。由此向北约百米就是灵谷寺的标志性景点灵谷塔,塔高66米,九层八面,底层直径14米,顶层直径9 米,为花岗石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1933年建成,当时称阵亡将士纪念塔,俗称九层塔。塔内有螺旋式台阶绕中心石柱而上,计252 级,每层均以蓝色琉璃瓦披檐,塔外是一圈走廊,廊沿有石栏围护,供游人凭栏远眺。
无梁殿东有灵谷寺,寺内大雄宝殿供如来佛;大道觉堂供玄奘法师灵骨;观音宝阁供观音菩萨;还有藏经楼、弥勒殿、祖堂等建筑。寺门对面是一座带顶的黄色照壁。寺东有座品质碑,碑高约 5米,上刻"灵谷深松"四字。再向东过小桥是座五楹的古建筑名"流觞厅",现为涉外餐厅。
由流觞厅向东南不足百米即至邓演达墓。墓门正中是一座圆形花坛。两侧有露天游廊左右环抱,廊上架有水泥条架、植紫藤为篷;游廊尽头各有方亭一座。墓前雪松、龙柏,地下铺草坪,东、西、北三面有石墙环绕。墓前有花岗石墓碑,刻何香凝所书“邓演达烈士之墓”,墓圆形,筑于平台上,高4.5米、直径9.5米,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灵谷寺旁有一无梁殿原称无量殿,因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该殿建成于明初,又因整个建筑没有一根梁柱,也不用寸木寸钉,自基至顶,全用巨砖垒砌成券洞穹窿顶而得名无梁殿。它继承了传统结构拱券式,五楹三进,东西长50米,南北宽34米,纵深37.8米,呈穹隆状,中进顶高22米前后各有3拱门,四面有窗。其建筑年代之久远、气势之宏伟、结构之坚固堪称国内同类建筑之最。
据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扫葺无梁殿记》载,该殿创建于明洪武年间。正统(1436~1449年)时,殿中祀三大佛,两帝立二十四诸天像,并藏经于殿内。嘉庆(1796~1820年)间、道光十一年(1831年)均曾修葺。太平天国时,灵谷寺是清军江南大营的所在地,寺内建筑均毁于兵火。仅有砖结构的无梁殿保存下来。1928年,国民政府在灵谷寺旧址上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以慰忠魂”。无梁殿作为墓前享殿,名日“正气堂”。还在殿前建大门、石坊,殿后辟墓园,建纪念馆(现为松风阁)和纪念塔,今大部分保存完好。现已辟为灵谷寺公园。
无梁殿是明代灵谷寺主要殿宇之一,也是明朝灵谷寺留存至今惟一的建筑物。殿堂坐北朝南,前有宽敞的月台,面阔五间,东西长53.8米,进深三间,南北37.85米,高22米。重檐歌山殿顶铺灰瓦,脊饰有正吻、角兽和仙人,正脊中部置三个白色琉璃喇嘛塔,当中最大,塔座中空作八角形,并与殿内藻井相通,此做法在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尚属首见。殿檐斗拱民国年间维修时改为水泥制作。殿墙采用明代大砖砌筑。殿前檐墙开三门二窗,后墙设三门,两侧各有窗四个(中间有上、下各一个),均采拱券形式,外贴水磨砖作壶门状。殿内以东西横向并列三个通长拱券构成,中券最大,跨径11.5米,净高14米,前后两券的跨度各为5米,高7.4米。拱券下有浑厚墙体,前墙构有五个券洞,后墙仅在两边稍间各设一券洞。中券明间正上方藻井顶部留有一八角形孔洞,恰与正脊喇嘛塔相通且漏光。由于列券的侧向水平推力甚大,因此该殿有前后檐墙皆厚近4米。无梁殿的结构虽简单,但十分牢固,历时600余年,风雨硝烟,仍巍然不动。无梁殿内有关战争的蜡像,其中有明皇帝,孙中山先生等。
碑文内容
灵谷寺无梁殿内正北面砌有三个拱形法圈,分别内嵌一块黑框石碑。正中的石碑上原刻张静江题写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之灵位”,西侧石碑上原刻蒋介石书写的北伐誓师词,东侧石碑上原刻陈果夫书写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祭文。1949年之后,这三块石碑上的碑文题刻都被磨平,1981年整修时分别被改刻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中华民国国歌》和《国父遗嘱》。殿内四壁嵌有110块编号的太湖青石碑,上刻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名单,共33224人。其中,第1至第61碑,刻1926年至1930年间阵亡的北伐将士名录;第62至第67碑,刻1932年1月至4月间在淞沪战场抗日阵亡的第十九路军将士名录;第68至第110碑,刻1931年9月至1933年5月间在华北抗日阵亡的将士名录。
相关视频
参考来源
- ↑ 已有635年历史的明代砖石建筑——南京无梁殿,360doc个人图书馆 , 2016-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