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甘石炮製方法與標準
【藥材來源】
【古代炮製方法】
宋以來基本採用煅法或煅後藥液淬法。宋代有研極細末(《博濟》);「水飛過」(《急救》);黃連制:半斤,用黃連四兩如豆大,於銀石器內煮一伏時,去黃連,取石研(《濟生方》);黃連童便制:火煅以黃連汁童便共淬七八次研細(《急救》)。明代仍有煅制:燒赤(《普濟方》);童便制:爐甘石,燒,童便浸淬五次(《普濟方》);童便、黃連、龍膽草、當歸制:五兩,童便煅浸三十次,卻研極細,用黃連、龍膽草一兩,當歸二錢,煎水兩碗飛過訖,重湯蒸乾,再研約百次,要冷如冰,面極細(《普濟方》);童便、黃連、茶制:以爐甘石不拘多少,先用童便煅七次,次用黃連濃煎汁煅七次,次用穀雨前茶清濃煎煅七次,又並三汁余者一次,再煅三次,然後安放地上,一宿,出火氣(《醫學》);三黃湯制:用傾銀罐煅紅,傾出,在三黃湯內三五次尤佳,然後用三黃湯懸液煮干露一宿,焙乾用(《粹言》);童便、灰、火硝制:童便浸七日,用灰,火硝銀砂鍋內煅,投入童便內共十日,曬乾,細研(《保元》);黃連、童便、硃砂制:將爐甘石置傾銀罐內,炭火煅成碧色取起,以連汁、童便淬之,如此煅淬七次,加硃砂三錢同研為末,水飛去腳,候干又研,極細如塵,收貯聽用(《一草亭》)。清代尚有黃連、黃柏、黃芩、甘菊、薄荷、童便制(《拾遺》);黃連、歸身、木賊、羌活、麻黃制(《治裁》);黃連、黃柏、荊芥制(《增廣》);火煅醋淬制(《良朋》)。
【現代炮製方法】
1、爐甘石: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打碎。 2、煅爐甘石:取爐甘石,置耐火容器內,用武火加熱,煅至紅透,取出,立即倒入水中浸淬,攪拌,傾取上層水中混懸液,殘渣繼續煅淬3~4次,至不能混懸為度,合併混懸液,靜置,待澄清後傾去上層清水,乾燥。 3、制爐甘石: (1)黃連湯制爐甘石:取黃連加水煎湯2~3次,過濾去渣,合併藥汁濃縮,加入爐甘石細粉中拌勻,吸盡後,乾燥。煅爐甘石細粉每100千克用黃連12.5千克。 (2)三黃湯制爐甘石:取黃連、黃柏、黃芩加水煮湯2~3次,至苦味淡薄,過濾去渣,加入煅爐甘石細粉中拌勻,吸盡後,乾燥。煅爐甘石粉每100千克,用黃連、黃柏、黃芩各12.5kg。
【飲片性狀】
爐甘石為不規則碎塊狀,表面白色、灰白色、淡土黃色或淡紅色,不平坦,具眾多小孔,顯粉性。體質輕重不一(體重者為菱鋅礦,輕者為水鋅礦),易碎,有土腥氣,味淡微澀。煅爐甘石呈白色或灰白色或黃色的極細粉,質輕鬆。制爐甘石呈黃色或深黃色極細粉,質輕鬆,味苦。
【質量標準】
爐甘石按乾燥品計,含氧化鋅不得少於40.0%。煅爐甘石含氧化鋅不得少於56.0%。
【炮製目的】
爐甘石味甘,性平。歸肝經、胃經。具有解毒明目退翳,收濕生肌斂瘡的功能。 爐甘石應炮製後使用,不作內服,專作外用,一般多人外敷劑。經煅淬後,質地純潔細膩,消除對黏膜、創面的刺激性,適用於眼科及皮膚科。採用黃連及三黃湯煅淬或拌制,可增強清熱明目,斂瘡收濕的功效。用於目赤腫痛,眼緣赤爛,翳膜胬肉,潰瘍不斂,膿水淋漓,濕瘡,皮膚瘙癢。
【應用選擇】
1、目赤翳障,爛弦風眼配伍片腦、黃連,具有療濕熱,平風爛,住痛,明目去翳,退赤除風作用,可治外障,爛弦風眼,如爐甘石散(《準繩》)。配伍風化硝等分,化水點眼,可治目暴赤腫,如神應散(《御藥院方》)。配伍青礬、朴硝等分,沸水化開.溫洗,可治目生翳膜(《宣明方》)。配伍十大功勞製成眼膏外用,可治各種瞼緣炎,如爐功眼膏(《中藥製劑匯編》)。配伍冰片、麝香研末點眼,可治爛弦風眼,如爐甘石散(《醫學》)。常配伍硼砂、冰片等,製成眼藥點眼,可治多種目疾。 2、潰瘍不斂,皮膚濕瘡配伍真蛤粉、黃連、五倍子,共為末,撲敷,可治濕汗及陰莖、陰囊潰爛,如爐甘石散(《保命歌括》)。配伍赤石脂、甘油,加水製成洗劑外用,可治藥物性皮炎,如爐甘洗劑(《中醫皮膚病學簡編》)。配伍五倍子、冰片、黃連,上為細末,油調成膏外用,可治濕疹(《中醫皮膚病學簡編》)。配伍氧化鋅、甘油,加冷開水,製成洗劑,直接外塗,具有消炎、清涼、止癢作用,可治各種急性無滲出性炎症,單純性皮膚瘙癢,熱痱等,如爐甘石洗劑(《外傷科學》)。
【現代研究】
X射線衍射分析結果表明,生爐甘石由菱鐵礦、水鋅礦、方解石及白雲石等礦物組成;煅後菱鋅礦、水鋅礦轉化為氧化鋅,方解石、白雲石仍留在其中。爐甘石中主要組成礦物菱鋅礦、水鋅礦都易溶於酸。由於生樣組分為鋅的碳酸鹽等,溶出物中Pb、Zn、Ca量處於同一數量級。煅樣組分主要為鋅的氧化物,溶出物中Pb量低於Zn量一個數量級,即生爐甘石,鉛在溶出物中含量>3%,而煅、水飛後只占0.4%,故煅、水飛後,都減少了爐甘石的毒性成分。《中國藥典》規定,爐甘石含鋅量以氧化鋅計算不得少於40%。只要菱鋅礦占爐甘石中礦物組分的70%就已合乎此要求。 爐甘石煅燒後,部分碳酸鈣分解為氧化鋅,氧化鋅具有抗菌、消炎、防腐、生肌、收斂等作用。抑菌活性試驗表明,爐甘石中起抑菌作用的是氧化鋅,而爐甘石無抑菌活性,氧化鋅含量直接影響爐甘石的抑菌活性。煅爐甘石的氧化鋅含量大於爐甘石粉,二者抑菌活性不同;納米爐甘石和納米氧化鋅的抑菌活性相同,而隨着粒徑變小,爐甘石的抑菌活性增強。納米爐甘石抑菌活性與爐甘石有顯著差異。 氧化鋅內服不吸收,外敷於黏膜瘡瘍面有收斂吸濕消炎作用。在眼內吸收還可參與維生素A還原酶的構成,因而可治療暗適應能力下降等症。用黃連湯等藥汁制可增加新的成分,並可形成絡合物促進鋅的吸收。 正交試驗得出,煅爐甘石最佳工藝條件是:700℃下恆溫燒30分鐘,水淬一次。這個溫度恰為爐甘石煅燒「紅透」的最低溫度。煅後氧化鋅的含量增加20%左右。另有報道,爐甘石煅制後氧化鋅的含量約提高36%,三黃湯拌品及三黃湯淬後水飛品約提高18%。三黃湯拌品的小檗鹼含量高於三黃湯淬後水飛品4倍,但三黃湯淬後水飛品抑菌作用優於拌製品。 有研究優選的爐甘石煅制及水飛工藝如下:2至7號篩藥材300℃煅2小時,用10倍量水淬,靜置20分鐘,傾出上清液,沉澱轉移至研缽中研磨研細,再加多量水研磨攪拌靜置(5~10秒),傾出混懸液後下沉部分再按上法反覆操作18次,每次混懸攪拌的加水量:6倍,2次,5倍,2次,4倍,3次,3倍,4次,2倍,6次,1倍,除去雜質,合併混懸液,密封靜置2~12小時後,傾出上清液,沉澱沸水浴揮干水分,105℃烘乾至恆重。並初步建立爐甘石煅制水飛品的標準:外觀為灰白色、細膩光滑。無土腥味,粒度為過9號篩的極細粉,氧化鋅含量大於80%。
【附】
文獻摘錄:「虛人糖拌炒,恐妨脾胃。」(《通玄》)「一切目疾,真爐甘石半斤,火煅,童尿淬五七次,用黃連四兩銼豆大,水二碗,煮二伏時,去黃連為末……點眼。」(《握靈))「火煅醋淬五次,治下疳陰瘡。」(《良朋》)「用三黃煎水而煅煉,善療目疾。」(《便讀》)
【總結】
爐甘石始見於《外丹本草》。是明目退翳收濕止癢斂瘡的常用藥。現今市售品種較多,其所含成分也相差很大,一般應選取質地輕而色白者為佳。 宋代《博濟方》首先記載其炮製方法。「研極細末」。以後的醫書中雖記載眾多的炮製方法,有煅、燒、炒、研、飛等,但總以火煅、藥汁淬、飛研細用為多。爐甘石煅法是使菱鋅礦轉變為氧化鋅,增強了殺菌、消炎、收斂作用。藥汁淬是根據醫療需要而選用,如黃連湯制、三黃湯制可增強其除濕泄火,清熱解毒,協助退赤明目作用;童便咸寒走血,加黃連同制,尤助降火消瘀;眼翳多緣於肝有血積,用黃連、龍膽草、當歸等行血與清肝藥合劑,有助入肝活血。飛研極細用,可使質地純潔細膩,消除了由於顆粒較粗而造成的對敏感部位的刺激,且能使鉛的碳酸鹽、硫酸鹽轉化為難溶的氧化物等致使鉛的含量在煅及水飛過程中有所減少,降低了毒性。實驗表明,生爐甘石鉛在溶出物中含量>3%,而煅、水飛後只占0.4%,從這一點考慮,水飛時應只取其上部混懸液,沉而不浮者應棄去。 [1]
【炮製方法】
1.爐甘石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打碎。 2.煅爐甘石取淨爐甘石,搗碎,置耐火容器內,用武火加熱,煅至紅透,放涼,取出,經水飛製得極細粉,乾燥。或取淨爐甘石,搗碎,置耐火容器內,用武火加熱,煅至紅透,取出,立即倒入水中漬淬,攪拌,傾取上層水中混懸液,殘渣繼續煅淬3~4次至不能混懸為度,合併混懸液,靜置,待澄清後傾去上層清水,乾燥。 3.制爐甘石 (1)黃連湯制爐甘石:取黃連,加水煎湯2~3次,過濾去渣,合併藥汁濃縮,加入煅飛後的爐甘石細粉中拌勻,吸盡後,乾燥。每100kg爐甘石細粉,用黃連12.5kg. (2)三黃湯制爐甘石:取黃連、黃柏、黃芩,加水煮湯2~3次,至苦味淡薄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過濾去渣,加入水飛後的爐甘石細粉中拌勻,吸盡後,乾燥。每100kg爐甘石細粉,用黃連、黃柏、黃芩各12.5kg.
【炮製作用】
爐甘石甘,平。歸肝、胃經。解毒明目退翳,收濕生肌止癢斂瘡。 爐甘石不生用,不內服,而作外用。經煅淬水飛後,質地純潔細膩,適宜於眼科及外敷用,消除了由於顆粒較粗而造成的對局部黏膜的刺激性。採用黃連及三黃湯拌制,可增強清熱明目、斂瘡收濕的功效。用於目赤腫痛,眼緣赤爛,翳膜胬肉,潰瘍不斂,膿水淋漓,濕瘡,皮膚瘙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