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二帝塑像
炎黃二帝塑像 |
炎黃二帝塑像位於河南省鄭州市西北部三十公里之處的黃河風景名勝區向陽山(始祖山)上,炎黃二帝巨塑背依邙山,面向黃河。塑像占地2816平方米,像整體高106米,其中,山高55米,像高51米,雕塑中高者為炎帝,矮者為黃帝,所使用的材料均是太行山真石。河南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王仁民是該塑像建設的直接推動者,塑像總設計師為吳樹華,由海內外華人捐款和政府投資及招商引資共計人民幣1.8億元,歷時二十年於2007年建成,是為代表中華民族之創始、之和諧、之統一。
目錄
基本內容
概況
炎黃二帝塑像(14張)炎黃二帝塑像坐落在河南省鄭州市黃河南岸的向陽山(又名始祖山)上,該工程主體部分包括塑像、廣場、紀念壇三大部分,按中國傳統手法,布置為中軸線,軸與磁北交角為北偏東22°。巨塑歷經二十年的籌劃和建設,公元2007年4月18日上午9時30分至10時30分,鄭州·中華炎黃二帝巨型塑像落成慶典在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內隆重舉行。
塑像高為106米,由兩部分組成,上部頭胸部分系由鋼筋砼框架結構支撐外殼、外殼面採用條石雕砌,其下部以山體為像身。巨塑以山為體,使山人合一,渾然天成,融黃河、黃土、黃帝三者與一體,以體現與大地共生,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輝,氣勢磅礴、雄渾、博大的藝術效果。黃帝雄才偉略,高瞻遠矚,是最早統一華夏的偉大政治家、軍事家,炎帝為中國的農業神,構思的二帝像用花崗岩雕築而成,一個威武剛強、鳳目龍隼、氣宇軒昂,一個廣額純樸、智慧慈愛,他們包容了中華民族的崇高品質,體現了不屈不撓、勤勞勇敢和開拓前進的宏大氣概。
歷史
1986年,在鄭州市重點旅遊景點擔任要職的王仁民先後到新加坡和美國考察旅遊項目。在海外接觸到的華人對炎黃子孫的概念非常認同,王仁民便萌生在黃河邊建造炎黃二帝雕塑的想法。1987年10月15日,王仁民在黃河遊覽區主持了建造炎黃二帝巨塑的新聞發布會,向全球華人發出捐資倡議。自此,王仁民開始了在國內外長達5年的遊說行動。1988年以周谷城為會長,蕭克為執行會長的炎黃二帝巨塑籌委會在北京成立。1991年5月10日,全國性的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在北京成立,部分國家重要官員到會祝賀。同年9月12日,炎黃巨塑舉行了奠基儀式。奠基3年後,炎黃二帝巨像基礎工程於1994年9月開工,但由於資金經常斷檔,工程時停時建。2004年2月13日,工程建設交由鄭州市政府負責,並被列入鄭州市重點建設項目。鄭州市政府通過政府投資和招商引資的方式,使得工程建設進展順利,2007年4月18日,炎黃二帝塑像舉行了落成典禮。
綜上所述,該項目從1986年倡議至完工,歷經20年,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86年到1990年,為項目初設階段,主要是研究炎黃巨塑建設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選址問題。第二階段從1991年到1995年,為項目的設計階段,主要是研究如何建的問題,這期間對方案的的設計五易其稿,召開了11次論證會,先後由國內100餘位知名專家學者參加,初步確定了設計和建設方案,並分別辦理立項、規劃、開工許可等手續。第三階段,從1996年至2007,為籌資建設期,這期間先後籌集到一定的建設資金,炎黃巨塑基礎的76根樁基和基礎層已經完工。歷時18年,這項工程一直由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負責,以民辦、社會募捐的方式進行建設,而長期以來募捐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資金始終得不到落實,但經過長達18年的策劃宣傳,炎黃二帝巨型塑像在全國乃至全球華人中已經有了相當高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並得到了李瑞環、周谷城、蕭克、程思遠、李政道等海內外各界知名人士的關注與大力支持,整個項目最終於2007年完工。
塑像參數
巨塑以山為體,使山人合一,像通體高106米(比美國自由女神像高8米,比俄羅斯祖國母親在召喚高2米),其中,山高55米,像高51米,雕塑中高者為炎帝,矮者為黃帝,兩帝的眼、鼻和臉參數一致,眼長3米,鼻長8米,兩張臉加在一起達1000多平方米。塑像用混凝土7000餘立方米,鋼材1500餘噸、花崗岩6000餘立方米,所使用的材料均是太行山真石,其中毛石7萬餘方,景石3萬餘噸。共耗資約為1.8億人民幣。
炎黃二帝廣場
炎黃二帝廣場寬300米,長500米,從塑像前一直延伸到黃河老灘,總面積15萬平方米。廣場按地形分為三級,在三級廣場上有一紀念壇。一級廣場中有一高6米的大鼎——炎黃鼎,二級廣場兩邊對稱放置鍾與鼓,各高5米,三級廣場壇道兩側分置鑄銅八鼎,各高4米,與炎黃鼎合成九鼎之數。古有夏鑄九鼎的記載:夏禹治水統一各部族之後,建立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王朝——夏王朝。「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徵九州」,以紀念九州的統一,因此九鼎就成了傳國的重器。在巨塑廣場設九鼎,其寓意是:象徵祖國領土完整,江山永固繁榮昌盛,永遠鼎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設九鼎也含有九州炎黃子孫共祗先祖之意。設鍾與鼓,喻鐘鼓長鳴,炎黃子孫戒驕戒躁,自強不息。
紀念壇是廣場上最主要的建築物,占地面積為90×90米——8100平方米,壇分三層,呈金字塔狀,頂層面積約570平方米。紀念壇是每年清明和中秋節時祭祖舉行大典的地方,屆時世界各洲炎黃子孫代表團在此舉行祭祖儀式並相互交流與合作,共謀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紀念壇內面積約有5000平方米,設功勳館、接待廳、學術報告廳、影視、信息網絡廳等,中廳內有56民族大團結浮雕和一長明火炬。[1]象徵中華民族生生不息。
紀念壇兩側,廣場綠化帶中設計兩座紀念館——炎黃子孫姓氏源流館(又稱百姓先祖館)和炎黃子孫在海外館。此外,在廣場周圍興建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像100尊。
參考文獻
- ↑ 黃河風景區的巨型炎黃二帝塑像,比自由女神像還高,你去看過嗎,騰訊網, 2021-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