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睛何須借經典(廖彩東)
作品欣賞
點睛何須借經典
閱讀了一些前人今人的散文,瀏覽了一些現代文學刊物及其作品,揣摩作者和編審的價值取向,結合自己學習散文的教訓,我敏銳地發現,新銳的散文寫作,不再注重文中時不時地引經據典。這與過去不同了。過去老套的引經據典的寫法,不再是當今時尚。
過去的寫法,常常是當作者要表達某種感情觀點時,適時地引用某名人某文學大豪的一段話一首詩一闕詞,來渲染此刻文章的意境,來潤色此刻作者的文采,來表達作者的心情,來佐證作者的態度。有人美其名曰:畫龍點睛。
有些經典確實契合了作者的感情和觀點。有些根本與作者的內心世界相悖,相彆扭。很多就是作者亦步亦趨前人的感受和觀點。沒有新意。後面兩種情形,作者囿於成見。前人的感情和觀點,覆蓋或包裹了作者的感情和觀點,甚至前人的感情和觀點清洗替換了作者的感情和觀點。作者心中的金子黯然失色。讀者難已聽見作者的泉音。長此以往,作者內心汩汩的泉眼會慢慢萎縮,心思會枯竭,心田變得乾涸。這是作者自己也沒有預料的結果。
多少年來,很多老師和前輩都是這樣為文作榜樣,這樣教導後輩。後來的作者,直至現代的大部分作者依然秉承了這樣一個傳統,養成了這樣一種習慣。久而久之,作者獨特的感受觀點情感就不能表現出來。做出的文章,始終有前人文章的影子。這樣的文章,從內核來說,出自同一個模子。這樣的文章讀多了,感覺就是如嚼干蠟。最後無文可讀。
這樣的作者和文章,不勝枚舉。這裡就不舉例了。
新銳的寫作,對於景色場面事件人物,總是盡力挖掘內心感受和獨白。即使引經據典,注意力也沒有首先放在經典上。是否引用,看經典是否切合作者當前的心境。相反,如果經典與他們新穎的感受不同,他們情願決絕地捨棄那些美好的經典。自我為先,經典其次。
我贊同這種為文的新風尚。
前人的經典,確實難以表達今人的感情和觀點。因為,前人和今人,不是同樣的人,更無法說是同一個人。他們生活的時代,所受的教育,所掌握的知識,生活閱歷,所處的階層,家庭出身背景,等等,都顯著不同。他們的感情和觀點,怎麼可能相同呢?怎麼可能相互替代呢?或者說,今人怎麼可能從前人的文中得到多少啟發而為自己的文章呢?即使今人之間也不盡相同。同一個人,此時和彼時,感觸也異樣。
今月不是古時月,古月何曾照今人。作者眼前的事物人,世易時移。
當今的編審,判斷散文優劣,也不再是看散文引經據典的多寡。或者說不以老套寫法為標準寫法。他們摒棄了這種單一寫法,轉而支持新銳作者和寫法。轉而更關注作者內心感覺和獨白,是不是躍然字間。即使作者仍然不忘引經據典。他們的注意力也不在於此。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異樣精彩的存在。希望我們為文,去追求自己,尋找自己的心聲。將你的小心情小矛盾,將你的大言不慚要言不煩寫下來。記錄個性化的感覺和獨白,就是獨一無二的精彩散文。就是一篇好散文。
寫出了心聲的散文,是不需要借前人的文章來畫龍點睛的。獨特的個性,就是散文最明亮的眼睛。
作者簡介
廖彩東,律師。業餘做點文字遊戲。
參考資料
- ↑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