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礁洲
乌礁洲福建省龙海市紫泥镇溪墘村位于乌礁岛中部,地势西高东低,全村东西总长约2公里。宽约0.5公里,东邻下楼村,西、北分别与南书村港西自然村、港东自然社相接,西南与龙海市区隔九龙江相望。全村1108户4653人。近年来,部分村民到漳州、厦门、石码、深圳、湛江等城市专营海产品,部分村民办起了海产品加工厂。2005年,康源盛等人集资5000多万元建造万吨机械化造船厂,占地100亩,从业人员50多人,年产值2000万元。溪墘村共有100多艘大型的捞沙船(每艘捞沙船价值200~1000多万元),年产值2亿元左右。村民在村内开食杂店、机修店、零配件店、摩托车维修店共26家。
民谣有言:“溪墘本姓康,米缸在海中央。出门拼生死,三餐填肚肠”。这是溪墘人世代以海为生的写照。 溪墘村人多地少,可供开发围垦的浅滩有限,造就以海为生的传统经济模式。海蛎养殖:首创人工养殖海蛎的方法,在浅滩处建造专供海蛎生长的场所(俗称蚵埕)。溪墘历代先辈在九龙江口围了几十围蚵埕。20世纪70年代各生产队又扩大范围。80年代是村民集资或贷款、个体或合伙大力发展蚵埕的鼎盛时期,原属集体的蚵埕也因体制改革分到各家各户,当时全村共有蚵埕3000多亩。同时引进深水吊蚵养殖。上世纪90年代后,村民纷纷到晋江、惠安、云霄、诏安、东山、厦门、广东等沿海地区发展深水吊蚵养殖,总数5000多亩,成为一大支柱产业。现养殖面积4000亩,产量160万斤,产值800万元。螃蟹捕捞:发明了“兰宅”船捕捞螃蟹,其船底形似鸡蛋,能经受风浪颠簸。1985年,全村有“兰宅”船80艘,从业120户,每天最多每艘船可捕捞100多斤螃蟹。后来又发展用流刺网具捕捞螃蟹,船也由人工和风帆动力改为机械动力。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已没有村民从事螃蟹捕捞业。紫菜养殖:20世纪70年代引入,至80年代已发展到1000多亩。现从事紫菜养殖的村民都到外地进行养殖。1985年全村钓鱼专业队有150多艘船,鱼货全部售给厦门外贸公司。现钓鲈鱼、石斑鱼专业队已撤销。近年来,村里耕地大多改为“虾池”。另有蛏埕200多亩。
目录
名优特产
龙海市紫泥镇溪墘村是蟳类主产区,这一带村民世代相传的捕蟳技术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溪墘红蟳以个大、色泽鲜艳、肉味鲜美驰名海内外。溪墘红蟳,俗称蟳,善穴居,昼伏夜出,与江浙、南海等地产出的蟳比较,前者色泽光亮呈现青蓝色,壳较薄且大螯较大,整体目的地来饱满,食用时味香浓郁、肉质细嫩;后者色泽较深呈深蓝色,壳较厚且大螯较小 紫泥镇海岸线长达56公里,海域面积500余平方公里,红树林面积5000多亩,海水中微生物含量居全国各海域之首。溪墘红蟳栖息于九龙江下游咸淡水汇合处,盛产期是在每年的八、九月份。红树林肯有净化海水的功能,故水生物种极其丰富,为红蟳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促进雌蟹育成膏蟹(红蟳)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而溪墘人捕捉红蟳也富有情趣,就是将整排的竹笼放入九龙江之中,“请蟳入笼”。而精致的竹笼设置的“入口”,红蟳顺流进入后,不能轻易退出,即成笼中之物 溪墘红蟳为高蛋白脂肪食品,含18种氨基酸,其肉质鲜美且营养丰富,素为筵席上之佳肴。尤其是性腺成熟的雌蟹(俗称红蟳),有海上人参之誉是产妇和身体虚弱者的高级补品,溪墘红蟳除了可食用外,还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肉和内脏可治疥癣、皮炎、湿热、产后血闭,长期食用具有利水消肿、去斑美容、滋阴壮阳之功效,亦为优良的美容保健食品 食用溪墘红蟳要讲究烹饪艺术和方法。食用前先用清水冲洗,再杀之(可用牙签从螯足的关节处刺入,破坏其中枢神经),而后去缚刷洗内脏。如果要将红蟳清蒸,就不必将红蟳的内脏挖洗,以免失去其香味。
溪墘蚵仔煎产自溪墘村本地,小时候跟着大人到石码街,偶尔会去吃一盘海蛎煎,也叫蚵仔煎。那时吃的蚵仔煎,一种是大蚵,一种是珠蚵,也叫同安蚵,没有污染,味道纯正。在旧菜市,煎蚵的商贩把一具平底锅支在炉灶上,把柴火烧得旺旺的,抹上肉油,再把大蚵拌以番薯粉、蒜叶倒入平底锅煎,快熟的时候打上个鸭蛋,摊散,铺平,翻过来再煎熟,滴上几滴酱油,然后码在盘子上,放点萝卜片或芫荽菜,吃起来真是香脆适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