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煙臺格邁納爾中學

來自煙臺政府網站


  中文名稱:煙臺格邁納爾中學

  外文名稱:HERMANN GMEINER SCHOOL YANTAI CHINA

  創辦時間:1991年

  學校類型:中學

  基本內容

  中國煙臺赫爾曼·格邁納爾中學是一所省級規範化學校,創辦於1991年,是煙臺市福山區政府與國際SOS兒童村總部共同投資興辦的一所公辦普通完全中學。學校以國際SOS兒童村創始人赫爾曼·格邁納爾先生的名字命名。

  英文名稱:HERMANN GMEINER SCHOOL YANTAI CHINA[1]

  相關內容:

  SOS兒童村 SOS children village 一種民間社 會福利組織 。宗旨是通過為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兒提供一個有「媽媽」的家庭式的生活環境,使他們重新獲得母愛並享受「家庭」溫暖。世界上第一所SOS兒童村由奧地利科學院名譽院士H.格邁納爾醫生於1949年在奧地利建立。國際SOS兒童村組織總部設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2]


  兒童村採用小家庭分養方式 ,每個家庭有6~8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孤兒,他們之間以兄弟姐妹相稱,由一個婦女充當家庭中媽媽的角色。該婦女要有獻身精神,喜歡孩子,愛護孩子,並能教育孩子,使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這位母親角色的生活態度和行為方式與正常家庭中的母親一樣。每一個兒童村有15~20個家庭 ,每個家庭都 有自己獨立的住宅。進入就學年齡的孤兒,可就近上學,這些孤兒進入青年期後 ,遷至SOS青年宿舍居住,直到完全獨立走向社會。

  1984年11日 ,由國際SOS兒童村贊助,在中國天津市和煙臺市建立中國SOS兒童村,並於1986年10月開始收養孤兒。 (附加圖片:中國SOS兒童村兒童過生日情景) SOS兒童村是一個國際性的民間慈善組織,其辦村宗旨是以家庭方式撫養、教育孤兒,並用SOS這個國際上通用的求救信號,呼籲全社會都來關心和幫助那些在災難中倖存的孩子。 五十多年前的1949年,奧地利的醫學博士海爾曼?格邁納爾先生目睹了由於二次世界大戰的災難性影響,使無數各種年齡的兒童和青少年淪為戰爭悲劇的受害者,就決心尋找一種能適合孤兒特殊需要的生活方式。在精心的探索中,提出了以家庭方式撫養、教育孤兒的偉大設想,並首先在奧地利泰羅的伊姆斯特鎮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SOS兒童村,通過這種生活方式,使那些在災難中倖存的孩子重新獲得母愛和家庭溫暖。在他的呼籲和努力下,第一所SOS兒童村獲得了令人震驚的成功。

  1959年,在伊姆斯特SOS兒童村建村十年後,在格邁納爾先生及有志於兒童村事業人們的努力下,奧地利、德國、法國和意大利先後建起了20個SOS兒童村。當時,大約有一百萬朋友以固定的捐獻方式支持SOS兒童村。

  1961年在奧地利成立了國際SOS兒童村總部。

  1969年,在第一所SOS兒童村建成二十年之後,不僅歐洲,而且在亞洲、南美洲已有70多所SOS兒童村建成或在計劃中,世界上最大一所四十一戶的SOS兒童村在越南西貢落成,村長是第一個SOS兒童村的第一批孩子成長起來的經濟學博士、現任國際SOS兒童村組織主席赫爾姆特?庫廷先生,這時支持SOS兒童村的朋友已達200多萬人。

  1979年在伊姆斯特SOS兒童村建村三十年之際,SOS兒童村的項目已達143個,其中不僅有兒童村還有青年公寓、格邁納爾大學、中學、小學和幼兒園,同年在巴拉圭建起了第一所SOS兒童村醫院。這時,已有60多個國家四百多萬朋友在支持SOS兒童村的工作。

  1985年,赫爾曼·格邁納爾先生親自為中國的煙臺、天津兩處SOS兒童村奠基。同年,為SOS兒童村事業操勞的格邁納爾主席積勞成疾,當時亞洲地區SOS兒童村負責人赫爾姆特·庫廷先生當選國際SOS兒童村組織主席。

  1986年,赫爾曼·格邁納爾先生去世,他的一生是為病人、為窮人、為最不幸的人奮鬥的一生,他留給我們的愛人、愛SOS兒童村事業的格邁納爾精神,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永遠發揚光大,同時,我們對他表示深深的懷念。

  今年,2005年,SOS兒童村事業已經走過了五十六年的光輝歷程,全世界已經在五大洲一百三十一個國家建立了439個兒童村、326所青年公寓、250所幼兒園、162所格邁納爾學校、131所職業技術培訓中心、296所社交中心、51所格邁納爾醫療中心、10所緊急救助項目,總計各類組織機構1665個。

  在我國,繼煙臺、天津兩處SOS兒童村之後,又有齊齊哈爾、南昌、成都、福建莆田、拉薩、烏魯木齊七個SOS兒童村相繼落成,北京SOS兒童正在籌建中。隨着格邁納爾先生以家庭方式撫養、教育孤兒的思想進一步發展,煙臺、天津、齊齊哈爾、南昌、成都、開封又建成六處青年公寓和煙臺格邁納爾中學、齊齊哈爾職業技術學校,又把孤兒教育向前推進一大步。

  國際SOS兒童村總部,1961年成立,地址在奧地利。赫爾曼·格邁納爾先生任第一任主席直至去世。現任主席海爾姆特·庫廷先生

  國際呼救信號:SOS   Save Our Souls(救救我們);   SOS小史   船舶在浩瀚的大洋中航行,由於濃霧、風暴、冰山、暗礁、機器失靈、與其它船隻相撞等等,往往會發生意外的事故。當死神向人們逼近時,「SOS」的遇難信號便飛向海空,傳往四面八方。一收到遇難信號,附近船隻便急速駛往出事地點,搭救遇難者。

  許多人都認為「SOS」是三個英文詞的縮寫。但究竟是哪三個英文詞呢?有人認為是「Save Our Souls」(救救我們);有人解釋為「Save Our Ship」(救救我們的船)有人推測是「Send Our Succour」(速來援助);還有人理解為「Suving Of Soul」(救命)……。真是眾說紛紜。其實,「SOS」的原制定者本沒有這些意思。

  事情還要追溯到本世紀初。1903年第一屆國際無線電報會議在柏林召開,有八個海洋大國參加了會議。考慮到航海業的迅速發展和海上事故的日益增多,會議提出要確定專門的船舶遇難無線電信號。有人建議用三個「S」和三個「D」字母組成的「SSSDDD」作為遇難信號,但會議對此沒有作出正式決定。

  會後不久,英國馬可尼無線電公司宣布,用「CQD」作為船舶遇難信號。其實這只是在當時歐洲鐵路無線電通訊的一般呼號「CQ」後邊加上一個字母「D」而已。海員們則把「CQD」解釋為「Come quick, danger」(速來,危險)。因為「CQD」信號只是在安裝有馬可尼公司無線電設備的船舶上使用,所以這一信號仍然不能算作是國際統一的遇難信號。況且,「CQD」與一般呼號「CQ」只有一字之差,很容易混淆。

  1906年,第二屆國際無線電會議又在柏林召開。會議決定要用一種更清楚、更準確的信號來代替「CQD」。美國代表提出用國際兩旗信號簡語的縮寫「NC」作為遇難信號。這個方案未被採納。德國代表斯利亞比-阿爾科無線公司的一位專家建議用「SOE」作遇難信號。討論中,有人指出這一信號有一重大缺點:字母「E」在莫爾斯電碼中是一個點,即整個信號「SOE」是「···— — —·」,在遠距離拍發和接收時很容易被誤解,甚至完全不能理解。雖然這一方案仍未獲通過,但它卻為與會者開闊了思路。接着,有人提出再用一個「S」來代替「SOE」中的「E」,即成為「SOS」。在莫爾斯電碼中,「SOS」是「···— — —···」。它簡短、準確、連續而有節奏,易於拍發和閱讀,也很易懂。

  在宣布「SOS」為國際統一的遇難信號的同時,廢除了其他信號,其中包括當時普遍使用的「CQD」。但「SOS」並沒有馬上被使用,電報員們仍然偏愛於「CQD」,因為他們大多數過去是在鐵路系統工作的,習慣使用「CQD」。

  1909年8月,美國輪船「阿拉普豪伊」號由於尾軸破裂,無法航行,就向鄰近海岸和過往船隻拍發了「SOS」信號。這是第一次使用這個信號。直到1912年4月「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之後,「SOS」才得到廣泛使用。   另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SOS這三個字母無論是從上面看還是倒過來看都是SOS,當遭遇海難,需要在孤島上擺上大大的「SOS」等待救援的時候,頭頂上路過的飛機無論從哪個方向飛來都能立刻辨認出來。   如Save Our Souls(拯救我們的生命!),Save Our Ship(拯救我們的船隻!),Stop Other Signals(停止發送任何其他信號!),Sure Of Sinking(船就要沉了!)等。真是這樣的嗎?

  其實,S.O.S.是國際莫爾斯電碼救難信號,並非任何單詞的縮寫。鑑於當時海難事件頻繁發生,往往由於不能及時發出求救信號和最快組織施救,結果造成很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國際無線電報公約組織於1908年正式將它確定為國際通用海難求救信號。這三個字母組合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只是因為它的電碼 ...---...(三個圓點,三個破折號,然後再加三個圓點)在電報中是發報方最容易發出,接報方最容易辨識的電碼。

  在1908年之前,國際公海海難求救信號為C.Q.D.。這三個字母也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儘管很多人認為它是Come Quickly, Danger.(快來,危險!)的首字母縮寫。雖然1908年國際無線電報公約組織已經明確規定應用S.O.S.作為海難求救信號,但C.Q.D.仍然有人使用。泰坦尼克海難發生初期,其他船隻和救助組織之所以沒有能夠及時組織施救,主要是因為他們不明白船上發報員開始發出的過時的C.Q.D.求救信號。直到整個船隻都快沒入大海才發出了S.O.S.求救信號,但到了此時誰可能還有如此的回天之力,拯救那些無辜的即將永遠葬身海底的靈魂呢?  


目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