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烟雨霸陵桥(侯耀龙)

烟雨霸陵桥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烟雨霸陵桥》中国当代作家侯耀龙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烟雨霸陵桥

漫步清源河堤,手抚柔柳,离灞陵桥越来越近,心潮如河水一样澎湃,兴奋欲呼,熟悉此桥的本乡人行为平常坦然年轻的上班族嘴里鼓捣着早点,匆匆擦身而过,漠然淡定,早出转悠的大爷大妈们散坐在河堤边唠叨着家长里短,闲舒自在,全然不知自己置身美中,验证了“熟悉处没有风景”的嘻语。时间尚早,懒散的朝霞还未退尽,和着太阳的晕光把对面老君山翠碧的山体烘托成酱紫色,透露着神秘肃穆的气息。脚下步行道上残留着夜雨后潮湿斑驳的泥迹,湿滑黏鞋,空气洁净清爽,这里的一切太过纯朴自然,纯朴得和谐舒适,自然得心醉神怡。 置身桥头,倚靠着灞陵桥隽美而娟秀的栏杆,欣赏着这凌驾于汩汩渭水上似画如诗的匠心杰作,凝视着精刻细雕的艺术精灵,思绪随着悠悠清源河,从洪荒的远古流淌到发达的现代,从妙曼的梦境奇游到鲜活的现实,醉心神迷。

苍茫渭水追逐杨柳烟波,穿越五竹碧川缓缓而来,一路风拂绿浪,音韵清爽,刚出鸟鼠源头,就与这曼幻彩虹奇妙融合,造就了夺目的桥梁奇葩,让人领略诗状的奇巧图画,品味隽秀的天堂意境。此刻,河水在桥下清波细动,柳烟随风碧浪斜来,桥貌时而清楚,忽焉模糊。如潮的蝉鸣,晨练的清歌,渭水的漫语,伴随着凉爽的晨风相映成韵。朦胧中的苍翠峰峦,绿荫下的亭台阁榭,泛着涟漪的碧波渭水,加上灞陵桥纤柔庄秀的风姿,美轮美奂,无法言喻的爽穆妙感油然而生。

真得感谢西北荒原上粗犷的人们,是他们借助宽广的胸怀把想象发挥到极致,把对悠长岁月的认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用智慧地劳作淋漓尽致地延伸到实际,绽放出炫丽的花朵,散发着醉人的馨香芬芳千年。这种美丽恍惚出现在戏剧,如丝细雨后,风情万种的白素贞头顶油纸花伞,舒展长袖扶画桥款款走下,回眸处,苏堤杨柳婆娑,西湖清波涌动。

渭源,渭河源自其间鸟鼠山而得名,虽然地处偏僻,但从未缺少孤寂。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青铜时代的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据此地仅一步之遥,那些人类的胎记符号书写着自身童少年时期的足迹;大禹“导渭”治水从这里出发,功绩被人们口传心记流传至今,映射出华夏远古先民勤劳智慧的身影;商朝遗民叔齐伯夷耻食周粟隐居于此,饿死首阳,给世人留下至纯至高的道德标杆;公元前220年,千古一帝秦始皇寻根拜祖沿渭河西巡至此;公元609年隋炀帝为了经营西域不辞辛劳到过渭源。遥想当时河上定然无桥,水大难涉,渡河只靠舟载。灞陵桥始建于明洪武初年,系大将军徐达西击元将李思齐时,为攻城渡河而建,“既济行人,复通车马。”后遇洪水屡毁屡修,亦是越修越好。那时霸陵桥坐落城南,美丽于水上,和着俨然村舍,缭绕炊烟,依依旱柳,悠然远山,组成比现在更田园诗意的梦幻景象,想必文人雅客茶余饭后闲来于此,随着暮归的牛羊和晚回农夫行走桥间,听着牧童悠扬的柳笛,凭栏遥眺,定会思念远方去时折柳惜别的故人。

眼前的灞陵桥是纯木悬臂式拱桥,飞挑凌空,形成半圆状桥体,从两岸桥墩逐次递级,桥面有台阶通道三条,并配有扶手栏杆,桥顶为飞檐挑阁式廊房,共13间64柱,桥两端建有卷棚式桥头屋,四角斗起,雄伟壮观,月环虹跨,妙幻绮丽,成为渭水一大奇观,亦是渭源的精美名片。多少年来灞陵桥以其精绝的工艺,独特的造型,悠久的历史吸引了众多的名人雅士,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赞美之辞。左宗棠、蒋介石、汪精卫、杨虎城、林森、于右任、孙科等人都留有匾额和题词;清代诗人杨景熙在“渭水东注”一诗中赞美此桥:“闲眺城边渭水流,长虹一道卧桥头”。杨虎城将军题词:“鸟鼠溯灵源,雪浪云涛,东行汇径渎黄河,汉关紫气;陇秦资利涉,月环虹跨,西望是金城杨柳,玉塞萄萄”最是道尽了灞陵桥景观的魅力。

时近午后,漫步于柳烟映日的堤岸,陶醉于精巧绝伦的桥边,领略物时的永恒,感悟活生的启迪,人生的曲折和通达,生活的复繁与简略,得获美好的眷恋,落失楚痛的解脱,一切皆随这滔滔渭水,淡忘远去,心境陡然豁达明晰。每个人只是用心纯粹清澈的感觉享受久存这边的闲舒绵长,生活就很满足,何求他欲?

来时匆匆,去也匆匆,北边的天空乌云翻滚,转眼大雨倾盆,闲转的人们急急穿过步行桥,顷刻消失在雨幕笼罩的街头,公园归于寂静。一切来得突然,还未端详够从岁月深处走来的灞陵桥的婀娜身姿,也未细细品味出它历史沉淀出的风韵格调,更来不及折下依依柳枝话别灞陵,雨不待我,急忙登车离去,心存遗憾,回首翘望,车窗外雨雾迷蒙,柳烟中的灞陵桥朦胧缥缈。

雨幕如练,能见度极低,车似一叶孤舟在雨中蜗爬龟行。良久,过了路原,心中默咏着李白的《忆秦娥》:“马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心中不免凄凉,满眼都是灞陵的烟雨丽影。[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