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氣球
熱氣球(英語:balloon)是娛樂性航空器的一種,它配備有用來填充氣體的袋狀物,當充入氣體的密度小於其周圍的環境的密度,且由此壓力差產生的靜浮力大於氣球本身與其搭載物的重量時熱氣球就可浮升。熱氣球作為一種娛樂性交通工具可用來運載觀測儀器和遊客,只裝載設備的無載人氣球經常用於對高空大氣環境的科學研究,有時也用於測定射線。另外,用作娛樂性熱氣球的例子有海洋公園。
目錄
前身
原理
作為航空器的氣球可分為熱氣球和充氣氣球兩類。兩者原理相同,即使氣囊內的氣體密度小於氣囊外的空氣密度,藉此產生浮力;當浮力大於氣球及負載的物體兩者合起來之總重量時,氣球就可以向上飛行。
更仔細的來看,熱氣球是藉由:「調控熱氣球上的加熱器,以調整氣囊中的空氣溫度,從而達到控制氣球升降的目的。」當氣囊內的空氣溫度愈高時,氣囊內氣體的密度就愈小,便能產生更大的向上浮力,讓熱氣球向上飛行;當氣囊內的空氣溫度漸漸降低時,氣囊內氣體的密度就漸漸變大,浮力漸漸變小,若浮力漸漸小於熱氣球及其上負載物的總重量時,滯留於空中的熱氣球,便會因所受的向下重力,漸漸大於向上的浮力,而緩緩降落。
飛行用的充氣氣球藉由調整氣囊內的外界空氣比例,改變氣囊內氣體密度,來控制氣球升降;必要的時候,還可採用拋棄壓艙物的方法,減輕氣球的載重,讓氣球獲得更多向上的力量,而不致下降。
現代熱氣球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高科技使球皮材料以及致熱燃料得到普及,熱氣球成為不受地點約束、操作簡單而方便的公眾體育項目。1978年8月11日至17日,「雙鷹3號」成功飛越了大西洋,而在1981年它又成功跨越太平洋。1980年代西方的熱氣球被引入中國。1982年美國著名刊物《福布斯》雜誌創始人福布斯先生駕駛熱氣球、摩托車旅遊來到中國,自延安到北京,完成了駕球飛臨世界每個國家的願望[2]。
視頻
熱氣球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熱氣球的前世今生:出現比飛機早了120年 ,搜狐, 2017-7-24
- ↑ 熱氣球的第一批乘客居然不是人!,騰訊網, 20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