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水汤街道
热水汤街道 |
中文名 :热水汤街道 所属地区:辽宁省朝阳凌源市 |
热水汤街道办事处位于凌源北郊18公里,距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22公里,总面积25.29平方公里,总人口2312人(2010年)。 [1]
目录
基本情况
凌源热水汤街道办事处位于凌源市郊15公里处,是辽、蒙两省的交汇处,距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22公里,东距沈阳434公里,西距北京391公里,南距绥中172公里,北到赤峰116公里,距离锦州锦州湾机场249公里,距离长深高速凌源收费站18公里。正在建设的凌绥高速在热水汤设有出口,锦承铁路、306国道、101国道在凌源通过,京哈高铁已全线开工并在凌源设有牛河梁站,热水汤至凌源市区新建设的30米宽高等级公路已全线贯通,热水汤至凌源市区车程仅需10分钟。 热水汤街道下辖1个行政村,9个村民组,面积25.29平方公里,总人口3400人,区内原有省、市、县级疗养院所8家,床位1800张,因开发建设需要已拆除4家,2012年统计接待旅游、度假、疗养、洗浴、会议近21万人次。
地质资源
热水汤温泉属低山丘陵地区,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四周群山环抱,清幽怡静,气候宜人,风景秀美。自然标高最高528.1米,最低484.9米。气候特征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年平均气温8.2℃,无霜期140天,结冰期180天,最大冻结深度1.5米。地质主要为火山岩系,属侏罗白垩纪喷发岩。岩石主要有粗面岩、流纹岩、火山角砾岩、松脂岩及沉积的泥岩,地震裂度为7度。地表水属大凌河水系,较大水系有两条:一条为大凌河源头,穿热水汤村自北向南流,另一条由北向东南流,两条水系交汇于热水汤村中部,无常年地表水。区内森林覆盖率达55%,背靠亚洲最大的40万亩人工油松林,大自然造化形成的老虎洞、红石砬、歪脖山等天然旅游景点极具开发价值。
水文资源
凌源热水汤,声名遐迩,清朝康熙出访到此地,洗浴温泉澡,并赐联“宝地灵泉热水汤,能治百病胜八方”,热水汤因此得名,凌源热水汤温泉号称“全国八大温泉”之一,水温与水质俱佳,有“矿泉之花”的美誉。2010年9月,经北京地质工程勘察院实验室检测,已达到《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T13727-92)规定的命名条件(氟化物≥2.0mg/L、温度≥34℃),可命名为氟化物型温泉水。1990年12月,经辽宁环境地质总站勘察,此温泉水常年出水温度47.5—48℃,无色、无味、透明,氟离子含量为每升14—15毫克,偏硅酸含量为每升35毫克,硫酸根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数为36.06%,重碳酸根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数为47.76%,钠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数为95.39%,其它阴、阳离子的毫克当量百分数均为小于25%,化学类型为硫酸—重碳酸—钠质水,总矿化度每升1400毫克以上,PH值为8.5,呈弱碱性。区内现有使用的热水井2眼,日出水量1600吨,热源深度1500米,水井深度20米。另外,2012年朝阳军分区给水团又成井3眼,总成井深1366米,日出水量4500吨。此温泉水具有散发肌表、舒筋活血、止痛消炎等医疗作用,尤其对风湿、皮肤病及骨质增生、腰间盘突出等顽固性疾病有特殊疗效。
人文资源
著名蒙古族学者罗布桑却丹1873年出生在热水汤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幼入私塾,勤学好问,后掌握汉、满、蒙、藏四种语言文字。1902年在理藩院应度获四种语言国师职称,1906年在北京满蒙高等学堂任教,1907年应聘去日本东京外国语学堂任教,1912年任教日本京都本原寺佛教学堂。1914年8月回国,用3年时间写下《蒙古风俗鉴》。《蒙古风俗鉴》被称为蒙古族的“百科全书”,全面反映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及其历史发展,是蒙古学研究的珍贵文献。《蒙古风俗鉴》1981年问世后,引起国际学术界浓厚的研究兴趣。为了纪念这位学者,度假区内已建成罗布桑却丹纪念馆,同时为了追忆历史,重新修建了慈云寺,馆寺合一的建筑,占地30余亩,投资4000余万元,规模宏大,为辽西第一名刹,形成了一个集人文、佛教、旅游、观光的一个新靓点,年拉动旅游人次达3—5万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