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贡
热贡 |
热贡 |
中文名称 :热贡 地理位置 :同仁县 级 别 :国家级 管理单位 :热贡文化生态管理委员会 |
热贡区域原属羌戎之地 ,公元7世纪中叶因吐蕃军事扩张需要本土董氏部落大规模迁移至此,这部分历史详载于各类汉藏文史籍 ,兹不赘述。此外,迄今留存于热贡各村落的地名历史亦可作为佐证窥其端倪。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各部落内部以及周边村落的关系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特别是吐蕃分崩离析后,部落间互不统属,各自为政 , 以"自 保"为主要功能的原始 "德瓦 "转换成区域联盟的以" 防御 "为主要功能的"雪喀 "。 "雪喀 " 之意在藏语各类权威词典中均尚未见详解,在其他藏区也有将部落联盟 称为"雪喀"的零星个例,但未曾像热贡区域般形成如此比 邻式的规模群落。"雪喀 ",藏语意为"成堆",延伸解读为"聚合而成的部落" 。热贡是指: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畔的热贡(藏语"金色谷地")而得名,并随着隆务寺的兴盛而发展。该艺术流派在热贡地区的吾屯、年都乎、郭玛日、尕沙日等藏族、土族聚居村,数百年来村中男子十有八九都传承着从宗教寺院传入到民间的佛教绘塑艺术,其从艺人员之众多,群体技艺之精湛,叹为观止,故同仁有"藏画之乡"的美誉。
目录
基本介绍
热贡地区因孕育和诞生了伟大的"热贡艺术"而闻名遐迩。然而,冲刷和滋养出这一片神奇土地的,却是流淌在青海南部的高山峡谷深处的那条不为人知的隆务河。她是黄河的支流之一,发源于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多禾茂乡若恰山区,全长144.3公里,流域面积4934平方公里。这条河从海拔近4000米的高度由南向北流淌,当它经过泽库草原的沼泽和麦秀原始林区时,得到了这里花草和树木的滋养。进入同仁县境内时,海拔逐渐下降到2000多米。它在黄河流出青海进入甘肃后又回头再次进入青海所形成的巨大的河湾里,冲刷出了一片谷地,接着它浩浩荡荡,一路往北,湍急的水流把险峻的隆务峡劈成了两半。它流经的地区有泽库、同仁地区,这个地区是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下辖的两个县,藏族则把这一地区称为"热贡地区"。热贡显然不是一个行政区域地名,在青海藏区,类似这样不受行政区域限制的地名很多,这些地名都有着它的历史渊源,而今天,它们则完全成为藏族民间对某一区域的认定方式。这片地域东邻甘肃省夏河县,这里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著名寺院拉卜楞寺所在地,拉卜楞寺作为藏传佛教文化富有影响力的传播地,与热贡地区保持着紧密的文化上的联系。至今,许多有志于研习佛学的热贡青年在这里出家为僧,在青灯黄卷的陪伴下苦修佛果,热贡地区历史上著名的学人更顿群培等都曾在这里学习。西接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同德、贵南、贵德三县,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民族杂居,宜农宜牧,是青海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结合部。其中贵德县与青海农耕文化的发祥地河湟谷地紧紧相连,深受汉文化的影响,被誉为青海小江南。[1]
热贡艺术
热贡地区因孕育和诞生了伟大的"热贡艺术"而闻名遐迩。然而,冲刷和滋养出这一片神奇土地的,却是流淌在青海南部的高山峡谷深处的那条不为人知的隆务河。她是黄河的支流之一,发源于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多禾茂乡若恰山区,全长144.3公里,流域面积4934平方公里。这条河从海拔近4000米的高度由南向北流淌,当它经过泽库草原的沼泽和麦秀原始林区时,得到了这里花草和树木的滋养。进入同仁县境内时,海拔逐渐下降到2000多米。它在黄河流出青海进入甘肃后又回头再次进入青海所形成的巨大的河湾里,冲刷出了一片谷地,接着它浩浩荡荡,一路往北,湍急的水流把险峻的隆务峡劈成了两半。它流经的地区有泽库、同仁地区,这个地区是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下辖的两个县,藏族则把这一地区称为"热贡地区"。热贡显然不是一个行政区域地名,在青海藏区,类似这样不受行政区域限制的地名很多,这些地名都有着它的历史渊源,而今天,它们则完全成为藏族民间对某一区域的认定方式。这片地域东邻甘肃省夏河县,这里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著名寺院拉卜楞寺所在地,拉卜楞寺作为藏传佛教文化富有影响力的传播地,与热贡地区保持着紧密的文化上的联系。至今,许多有志于研习佛学的热贡青年在这里出家为僧,在青灯黄卷的陪伴下苦修佛果,热贡地区历史上著名的学人更顿群培等都曾在这里学习。西接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同德、贵南、贵德三县,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民族杂居,宜农宜牧,是青海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结合部。其中贵德县与青海农耕文化的发祥地河湟谷地紧紧相连,深受汉文化的影响,被誉为青海小江南。[2]
六月会
六月总是火热的,六月的同仁县也是火热的。同仁,藏语称“热贡”,意为梦想成真的地方,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是青海省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每年六月,这里都会举行“六月会”。同仁,藏语称“热贡”,意为梦想成真的地方,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是青海省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每年六月,这里都会举行“六月会”。 (一)热贡“六月会” 六月会,藏语称“周卦勒柔”,是当地村民自发组织的一种融宗教、祭祀、娱神寓一体的庆典活动,已流传1400多年,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七至二十五举行。六月会正式参加者是所有男子和年轻未婚少女,节目形式多种多样,气氛热烈而庄重,主要活动包括煨桑、请神、歌舞娱神、“上口钎”和“开山”祭神等。在隆务河流域20多个藏族村寨中,各个村六月会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其中最精彩也略显“血腥”的部分就是“上口钎”“插背钎”“开山”。在献舞活动的最后一天,每年每个家庭限定一名18-35岁的男性参与,在有些村庄,几乎所有的成年男子都有过上口钎的经历,传说有的人连续六年上口钎。“上口钎”指法师以保护神的名义将两根寒光闪闪的铁钎插入自愿上钎者的左右腮帮,也称为“扎口“锁口”“插口钎”,据说可以防止病从口入,除灾祛病。一般都在两腮各插一支,意味着向保护神祭献两只山羊;也有插四只钎的,那是祛病或消灾者还愿的行为。对于上口钎,自愿上钎者没有迟疑和畏惧,相反在献舞中,都争先恐后地请求法师给自己插钎。当法师率领大家舞蹈至一定时间,他便回到神庙里,向保护神叩拜、念经、作法,祈求神灵保佑,让普普通通的铁钎变成神钎,后由法师一一拔钎。(插背钎是不取的,要在不停地跳旋子舞的过程中,自行掉落才行。) 被穿刺的脸上或背部是不淌血的,甚至连血迹也见不到,既不感染也不留疤痕,老百姓说这是神力作用,听着确实神奇。整个过程中,所有的插钎都是由法师完成。在隆务寺河流域一带,法师是最受人尊敬的,据说他们的话非常验,能够准确地预报出哪里有泥石流,哪里有瘟疫等。在村民心目中,他们就是神灵的使者,甚至是神灵的化身!再比如“开山”,最开始是杀羊宰牛,后来为了避免杀生,法师要用刀划破自己的前额,以示虔诚,即使血染衣衫也在所不惜。
(二)上口钎这样“血腥”的民俗为何仍在传承? 最初这些习俗是对神的祭拜,但现如今仍能被沿续和传承,大概是因为以下原因: 一是对生命的别样领悟。人这一生中大事无非就是生与死。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辩识生,却很难参透死。生与死的意义从古至今困扰着古圣先贤们,佛祖思考的结果是“因果轮回”。孔子以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说“不知生,焉知死!”。 没有一双慧眼,如何勘得生死破!生或死实际上是人类思想领域内的终极问题。对于生死意义的辨析和解答,是一切宗教思想的灵感和起源。 我认为藏族同胞的这一习俗就是在生的时候提前感悟死的现实、痛苦。经过不断的体验和领悟,对死的恐惧也会慢慢弱化,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在活着的每一天里也不再担心何时死,而是去顾虑如何生。以虔诚的心面对生死,死便是生的开始。因此,都说在所有的民族中,藏族是最看淡生死的,此刻,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认识。另外,“插口钎”也是对防止“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等大智慧的直白解读!
热贡艺术博物馆
11月29日,“西域胜境神韵黄南”热贡——河湟文化全季精品旅游线路踩线活动在西宁举办了启动仪式。29日晚,活动在黄南州同仁市举行了专场推介会,推介会通过音、画、舞、微短视频、民俗表演等不同的方式展现了黄南的生态之美、热贡艺术之美、民俗文化之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之美。期间,各大旅行社分别考察了尖扎智合寺、同仁郭麻日古城堡、龙树画苑、隆务寺、循化撒拉尔故里民俗产业园、喇家遗址等十余处景点,共同感受热贡文化的魅力,饱览河湟文化精髓。 各大旅行社代表们认为,黄南的生态、历史、和文化特色突出,资源禀赋深厚,具有很好的组合度、差异性和互补性。各大旅行社将按照此次踩线活动的安排,将“西域胜境•神韵黄南”热贡河湟文化全季精品旅游线路全面推介出去,讲好黄南故事、传播黄南声音,将黄南的旅游产品融入到甘青大环线以及区域旅游线路的产品当中,通过优势互补的方式把“西域胜境、神韵黄南”的旅游目地的形象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推广,以线上线下等不同的方式呈现黄南的景区景点的特色优势,全力打造和展现热贡文化和河湟文化的旅游特色优势产品,使黄南的旅游目的性更加突出、更加具有特色,使黄南成为藏羌彝走廊上的旅游目的地。此次考察踩线活动中,携程集团与黄南州文体旅游广电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陕、甘、青三地的旅行社分别与黄南州的旅游企业签订了旅游产品、酒店、餐饮等方面的合作协议,携手共同推进黄南旅游业发展。
相关视频
完德尖措:让热贡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