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烷化劑(Alkylating Agents)是一類化學性質高度活潑的化合物,屬於細胞毒類藥物,又稱生物烷化劑(Bioalkylating Agents),在體內能形成碳正離子或其他具有活潑的親電性基團的化合物,進而與細胞中的生物大分子(如DNA、RNA、酶等)中含有豐富電子的基團(如氨基、巰基、羥基、羧基、磷酸基等)發生共價結合,使其喪失活性或使DNA分子發生斷裂,導致腫瘤細胞死亡,抗腫瘤活性強。[1]

目錄

簡介

烷化劑又稱烷基化劑 , 是最早問世的細胞毒類藥物, 主要用於惡性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也可用於惡性腫瘤特別是小細胞肺癌所致的上腔靜脈綜合症 。 常用的烷化劑有環磷酰胺、 氮芥、 噻替哌 、 環已亞硝脲、 馬利蘭(白消安)、 氮烯米胺 、 甲基苄肼等, 其中環磷酰胺是臨床中應用最多的烷化劑在各類抗腫瘤化學藥物中,烷化劑是應用最早、最廣泛和最大家族之一的抗腫瘤藥物。自1942年應用氮芥治療惡性淋巴瘤以來,烷化劑已成為腫瘤化學治療藥物中最主要的一類藥物。

這類藥物主要的共同特點是分子結構中細胞毒性成分,即分子中含有烷基,通常含有一個或兩個烷基,因此分別稱為單功能或雙功能烷化劑。這些烷基通常可轉變成缺電子的活潑中間產物,這些產物與細胞的生物大分子(DNA、RNA及蛋白質)中含有的電子基團(如氨基、巰基、羥基、羧酸基、磷酸基等)共價結合,發生烷化反應,使這些細胞成分在細胞代謝中失去作用,從而使細胞的組成發生變異,影響細胞分裂,致使細胞死亡。本類藥物與其他抗腫瘤藥相比,很少產生耐藥性,包括烷化劑之間或是烷化劑與非烷化劑之間均較少發生交叉耐藥,且程度較輕。骨髓抑制和胃腸道反應為本類藥物常見的不良反應。

分類

早在 1932 年, 在法國已經報道了烷化劑對腫瘤影響的最早的實驗性研究 。如芥子氣在小鼠實驗中能抑制 Ehrlich 癌 ,從而在臨床用於治療乳癌 ,並觀察到腫瘤消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 ,出現了一次被稱做" 巴里災難" 的意處事件 , 驅使人們重新研究具有烷化作用的化合物 。 抗癌作用的烷化劑可分為以下幾類:氮芥及其衍生物類(雙氯乙胺類)、乙撐亞胺類、磺酸酯及多元醇類、亞硝基脲類、三嗪和肼類等。

氮芥類

氮芥類是β-氯乙胺類化合物。具有以下通式:R=脂烴基,稱為脂肪氮芥;R=芳烴基,稱為芳香氮芥。

氮芥類藥物作用機制脂肪氮芥鹼性較強,在生理pH時,先生成親電性的高活性乙撐亞銨正離子,極易與細胞中的親核中心起烷基化反應,氮芥類主要通過在DNA上鳥嘌呤結構中7位發生烷劑化,與DNA交聯,使DNA失活。

芳香氮芥鹼性較弱,不能象脂肪氮芥那樣生成乙撐亞銨正離子,而是失去氯離子生成碳正離子中間體,再與細胞中的親核中心起烷基化反應。

鹽酸氮芥(ChlormethineHydrochloride)化學名:N-甲基-N-(2-氯乙基)-2-氯乙胺鹽酸鹽鹽酸氮芥是第一個在臨床中使用的抗腫瘤藥,僅對惡性淋巴瘤有效,選擇性差,毒性很大。

為了提高氮芥類藥物的選擇性,降低毒副作用,試驗並研究了多種方法。

①製成芳香氮芥,減小氮原子上電子云密度,降低其活性,提高選擇性。例如苯丁酸氮芥(Chlorambucil)用於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②應用氨基酸、嘧啶、甾體激素作載體,提高腫瘤組織的藥物濃度。例如美法侖(Melphalan)是用苯丙氨酸為載體設計的,主要用於多發性骨髓瘤、乳腺癌卵巢癌等。將美法侖結構中苯丙氨酸部分的氨基甲酰化,稱為氮甲(Formylmerphan),毒性低於美法侖,可以口服給藥。

③將氮芥基團磷酰化,由於磷酰基的吸電子作用,使其成為體外無活性的前藥。從中篩選出環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是目前廣泛應用的氮芥類藥物。異環磷酰胺(Ifosfamide)是環磷酰胺的類似物,兩者作用機制相似,抗瘤譜不完全相同。

環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化學名:P-[N,N-雙-(2-氯乙基)]-1-氧-3-氮-2-磷雜環己烷-P-氧化物一水合物。

性質:1.環磷酰胺含一分子結晶水,為白色結晶或粉末。失去結晶水即液化。2.環磷酰胺可溶於水,水溶液不穩定,遇熱更易被水解。注射劑為其滅菌結晶或粉末,溶解後應儘快使用。

3.環磷酰胺是一個前藥,由於氮芥部分上連有一個吸電子的環狀磷酰基,降低了烷基化的能力,體外幾乎無抗腫瘤活性,進入體內後在肝中被細胞色素P450氧化酶氧化生成4-羥基環磷酰胺,通過互變異構與醛型平衡存在,在正常組織中氧化為無毒代謝物,對正常組織無影響。而腫瘤細胞中缺乏正常組織所具有的酶,不能進行上述轉化,代謝物經β消除產生丙烯醛、磷酰氮芥及其水解產物氮芥。三者都是較強的烷化劑。

用途:環磷酰胺抗瘤譜較廣,毒性較其他氮芥類藥物小。對淋巴瘤、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等均有效。

異環磷酰胺(Ifosfamide)

異環磷酰胺也是前藥,體外無活性,需在體內經代謝活化後發揮藥效。體內代謝途徑與環磷酰胺相似。抗瘤譜與環磷酰胺不完全相同,臨床與尿路保護劑美司納(Mesna)配合使用,以減小對尿道刺激引起的毒性。用於骨及軟組織肉瘤、非小細胞肺癌、乳腺癌等。

作用機制

此類藥物作用機制相似,可產生高活性的烷化基團。烷化基團化學性質活潑,可與生物大分子發生反應,從而影響核酸、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產生DNA鏈內和鏈間的交叉連接,干擾轉錄和複製。還能使核苷酸發生配對錯誤,使細胞的分裂增殖受到抑制或引起細胞死亡。烷化劑是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能殺傷靜息期和分裂中的細胞,但大多數藥物對增殖細胞的活力更強。

毒副作用

烷化劑藥物在臨床上應用廣泛,由於其存在較強的細胞毒作用,可引起許多顯著的毒副反應, 故研究其損傷作用的機理, 對於臨床安全合理有效地應用該類藥物,具有重要意義。烷化劑類具有烷化基團,可直接作用於 DNA, 導致 DNA 功能的缺 損和改變,從而引起機體的病理反應。烷化劑所致損傷與其作用的劑量、時間及個體敏感性等因素有關, 其損傷作用機理可 能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是可逆性損傷階段 ,可通過 DNA 的修復及細胞的增殖等過程加以修復,避免突變的發生; 第二是 局部失控階段,此時 DNA 已不能完全修復這種損傷作用, 出現局部組織和細胞的突變,有的可通過細胞凋亡等途徑加以清 除,有的失控後出現突變、癌變和畸變,這時表現為局部損傷; 第三是完全失控階段, 表現為細胞大量被殺傷,出現廣泛的細胞 壞死,細胞基本生命活力無法繼續進行,胚胎生長發育停滯, 機體某些部位出現嚴重損傷。第一階段是在藥物作用時間較短 或劑量較低情況下出現的,基本上無異常表現; 第二階段藥物作用的劑量和時間在局部引起了突變和畸變, 而這些變化或在機體免疫監視等作用下被清除,或被保留下來 ,成為可遺傳的突變; 第三階段是藥物作用強度或時間達到足夠的程度, 導致不 可逆的損害,細胞大量被殺傷後, 組織或機體的正常功能已無法繼續維持。烷化劑藥物作用具有廣譜性, 不僅可作用於腫瘤 細胞,而且也影響正常細胞; 不僅對體細胞有作用,而且也影響生殖細胞; 不僅影響外周免疫細胞的功能, 也作用於中樞系統, 這可能正是該類藥物抗腫瘤、免疫抑制等治療作用與致癌、致畸、致突變及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並存的原因所在, 根本原因可 能與烷化劑類對 DNA 的結構和功能的破壞有關。DNA 是細胞基本生命活動的核心, 其結構與功能的缺損或破壞可能引起 細胞一系列功能的失控,最終導致機體的損傷反應。

視頻

烷化劑 相關視頻

動畫課件 烷化劑
烷化劑,一柄雙刃劍

參考文獻

  1. 常用抗惡性腫瘤藥 ,個人圖書館,2012-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