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缘社会 (日本社学学词语)
无缘社会 (日本社学学词语)
NHK纪录片《无缘社会》,描述的是当今日本正在步入无缘社会的现状。主题是“现代人的孤独老死” 。 [1]
“无缘社会”成为日本票选的十大流行语之一,指日本独居人口渐增,这群人没有社缘(职场人际网络)、地缘、血缘,人与人之间愈来愈无缘,[2]
NHK 这系列纪录片引起极大的震撼与回响,无缘社会不仅成为十大流行语,整理成文字纪录的《无缘社会》一书,还获得第五十八届菊池宽赏的肯定。[3]
有这样一批人:
目录
无社缘
没朋友,和家庭关系疏离甚至崩坏。
不是真的没有朋友,而是没有”真实的”朋友。很多人一下班就上网,和网上的朋友好像很熟,但是从未见过网友真身,网友的照片、资料是否真实也很难确定,而且网友还常一下子就从人间消失。至于上班工作部分,个人与同事、公司之间,也趋向“无缘化”。
在日剧内常见到的是工作单位同事们打成一片,齐心协力克服万难,但现实中现在日本年轻人有不少“便当男”,自己带便当,默默在位子上吃,不多和同事打交道。
另外,日本过往以为特色的“终身雇用制”已经瓦解,员工跳槽频繁,七成年轻人工作不到三年就换公司,和公司也难产生深厚的“缘”。
无血缘
和家庭关系疏离甚至崩坏。
单身人士愈来愈多,目前日本有百分之十六的男性和百分之七的女性终身未婚,预计到了2030年,这比例将升高至三分之一及四分之一。
老人和家人同住比例也渐趋下降,独居老人死在家中许久才被发现的事件,十年来增加一点二倍,2009年甚至有三万两千名死者身份不明,无人认尸;死时身边没有亲人在场,这种现像还有一个新词,叫做“无缘死”。
无地缘
与家乡关系隔离断绝。
乡村的年轻人想到城市发展,去了就流离在都市里面,极少回乡,地方只剩老人与小孩,乡镇没落,“故乡”的概念愈趋淡薄。
无缘死
即在没有亲友的环绕与陪伴之下,孤独死去,无人知道死者的姓名,无人清楚死者生前的种种,在独居的屋内因病或意外死去,或不明原因的自杀、死在路边、饿死、冻死……往生之后无人认领,由地方行政机关代为火化并埋葬,无人送终,或即使联络到亲友,却遭到“拒绝认领”;若无亲属人认领,又没有寺庙收容,“大概就当成垃圾处理掉……”
高度的都市化之后,由地方乡镇来到大城市工作的人,渐渐和故乡亲人失去联系,等到双亲过世,甚至连可以回去的地方都没有,倘若自己又因为失业跟公司失去连结,因为离婚失去跟伴侣和儿女的连结,所谓的无缘死,也可能发生在你我身上。[4]
《无缘社会》 (作者:NHK特别采访小组)
无血缘、无地缘、无社缘,此即“无缘”。
人情淡薄、不再有交集的社会,就是“无缘社会”。
日渐淡薄的亲情。以及,从无缘死的现场中诞生的新行业-代替家属整理遗物的特殊清洁业者。
NHK特别采访小组与特殊清洁业者同行采访的过程中,目睹了一连串惊人的事实。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在这个与父母、兄弟各自生活成为常态的现代社会,任何人都可能碰到身旁的人无缘死的情况。[5]
看无缘社会
书中的“无缘社会”,简单地说就是“没有关联的社会,各不相干的社会”(《序言》第2页)。
这也就意味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人与社会的必然衔接已经淡化到几乎可以忽略。
今天的日本已经表现出了“无缘社会”的一些较为严重的症状,包括单身成风、老人独居、故乡消失、职场缘浅。[6]
“无缘社会”的核心问题其实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而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则可以说是社会学的永恒话题。它们不仅在涂尔乾和韦伯的经典理论中占据著中心地位,而且在当代社会思潮中依然是焦点所在。
书中所关注的“现代人的孤独老死”问题,以及“无缘社会”的种种肇因,均可以在鲍曼(Bauman)、贝克(Beck)、吉登斯(Giddens)这三位当代社会学大家所提出的“社会个体化”命题中找到解答。
视频
【信义学堂】戏剧般的荒谬无缘社会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