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焦書科,化學教育家、高分子化學家。長期從事高分子科學與材料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為中國培養了大批化工科技人才,對發展中國的合成橡膠、塗料工業和功能材料作出了貢獻。

焦書科
 
出生 1929年5月19日
山東省臨邑縣焦家樓村
民族
教育程度 南開大學化學系
北京大學化學系高分子化學研究生
職業 化學教育家、高分子化學家
信仰 無神論

目錄

人生履歷

  • 1929年5月19日 出生於山東省臨邑縣焦家樓村。
  • 1953年8月 畢業於南開大學化學系。
  • 1953-1956年12月 北京大學化學系高分子化學研究生。
  • 1957-1960年9月 北京大學化學系任教。
  • 1960年10月至1985年 在北京化工學院任講師、副教授、教授,高分子化學教研室主任。
  • 1983年10月至1984年5月 在日本東京理科大學工學部任交流教授。
  • 1985-1991年 任北京化工學院高分子化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應用化學系主任。
  • 1982-1988年 當選為中國橡膠學會理事;1988-1992年被聘為北京市政府化工顧問。
  • 1991年 當選為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一屆、二十二屆理事會理事、高分子學科委員會副主任。
  • 1992年至今 任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被聘為山東大學、山東建材學院、青島科技大學、瀋陽化工學院兼職教授,四川聯合大學高分子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當選為中國合成橡膠工業協會理事,中國國際人才開發中心高科技專家委員會化學工程部副主任。[1]

兼職

中國橡膠學會理事、北京市政府化工顧問、北京市塑料工程協會理事、日本東京理科大學交流教授(1983年10 月至1984年4月)、英國Bradford大學IRC客座教授(1991年10 月至12月);至今他仍是山東大學、山東建材學院、青島化工學院(現青島科技大學)、瀋陽化工學院的兼職教授,中國國際人才開發中心高科技專家委員會化學工程部副主任,中國合成橡膠協會理事,四川聯合大學高分子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學委會委員,《高分子通報》、《合成橡膠工業》和《彈性體》三雜誌的副主編,《高分子學報》、《聚合物乳液通訊》的編委。

教學生涯

焦書科1960年開始他的教學生涯,他為高分子化工、材料專業本科生、研究生主講過"高分子化學及物理學"、"高分子化學進展"和"定向聚合原理及進展"等多門課程,已培養出博士、碩士學位研究生40多名。他一貫堅持"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需有一桶水"、"活到老學到老"的信念。在教學方法上他既注重基本概念的解析,又重視科學規律間的相互聯繫,不斷以科學發展的史話來啟發學生的思維。他告誡學生:對所學課程,切忌死記硬背,要理解基本原理;他向青年教師指出: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於不斷進行科學研究。聽過他的課的研究生們說:焦先生的課不僅通俗易懂,而且耐人尋味,聽他的講課既能學到科學道理,又能領會科學的思維方法。為了彌補"文化大革命"所帶來的知識斷層問題,1978年他參與並邀請高分子界知名學者在北京化工學院組辦了"全國工科院校青年教師高分子化學專題講座",向他們介紹了近10年來高分子學科取得的重要進展和成就。這次講座不僅開闊了視野、彌補了專業知識空缺、充實了教學內容,而且也重新啟動了教學生機;1984年他在由30多個院校參加的全國工科院校高分子化學教材編審會上就高分子化學教學的內容取捨、疑難點分析及習題作業等問題作了講演,受到了與會老師們的稱讚。

高分子化學原屬有機化學學科分支,由於學科年輕,科學研究較少,相關工業剛剛起步,在60年代初可供參考的資料缺乏。有鑑於此,他從50年代末就以很大的精力傾注於編撰、翻譯專業教材和圖書資料。1961年他為北京化工學院首屆高分子專業開設了高分子化學課並編寫了教材,該教材於1962年由化工部組織的全國工科院校統編教材會選定為教材初稿,以此為基礎修訂的《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學》於1963年由化工出版社出版,成為工科院校高分子化工專業第一部統編教材。以後陸續主編並出版了《聚合物化學導論》(1965年9月出版)、《高分子化學》(化學纖維專業試用教材,1983年1月出版),《高分子化學》(參編,化工系統統用教材,1987年12月出版)和《高分子化學習題與解答》(1990年5月出版)等教材,合編了《順丁橡膠生產》(1978年9月出版)、《共聚合原理》(1984年4月出版)、《配位聚合》(1985年5月出版)、《合成橡膠工業手冊》(1991年12月出版)和《丙烯酸酯橡膠》(1995年5月出版)等13部教材及科技參考圖書、手冊和辭典,由他任高分子材料分支副主編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化工卷》也於1987年出版發行;他主譯的《高分子化合物化學原理》等12部專著也於此間陸續出版。他一直遵循傅鷹老師告誡的"編寫教材,一不要為名,二不是逐利,唯為教學和他人參考之用"格言,將一生有限的精力和時間,奉獻給後來人,至今他雖年近古稀,仍在勤奮工作,筆耕不止。

豐碩成果

焦書科是中國早期從事高分子合成研究的學者之一,他在導師指導下完成的《聚丙烯酰胺及其共聚物的合成與水解反應》論文於1958年發表於《化學學報》該命題既具學科研究性質,又帶有明確的應用背景,由此奠定了他"基礎研究必須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的科研思路。他在工科院校執教多年,屢屢碰到各種各樣的生產實際問題,使他逐漸形成了"科學與技術緊密相關,無學不足以言術,術不成則難談其用"的科研信念。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他先後涉足了三個研究領域:即①α-烯烴、二烯烴的配位均聚與共聚;②烯類單體的乳液共聚工藝與工程;③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在上述領域內他先後承擔並完成了國家、部委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課題20多項,其中已通過國家、部委級鑑定者11項,已見諸於工業實效者6項,獲國家、部委科技進步獎6項,在國內外雜誌上發表論文150多篇。他在高分子理論、科技和實踐中的重要成就是:

順丁橡膠生產技術

焦書科參加了錦州和燕山公司的萬噸級順丁橡膠技術攻關會戰,對人員培訓、解決掛膠和提高催化劑效率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1987年,該項目獲集體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提出的改進溶解性的新催化劑組分(BF3·OBu2)已通過了萬噸級工業裝置試驗,由此於1987年參加了北京首屆科技大會,並獲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

丁-丙交替共聚理論和技術開發

焦書科從催化劑製備和篩選、共聚動力學、活性種價態、結構和構型、共聚機理、共聚物結構與性能及新型催化劑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建立了催化模型和較完整的交替共聚理論,採用新研製的V系催化劑可使共聚溫度從原來的-78℃提高到-20~+10℃,共聚物的分子量從原來的[η]=0.11提高到2.6dl/g,催化劑效率從原來的150g聚合物/g·V提高到4300g聚合物/g·V,使該新膠種的催化劑水平和技術達到了可進行工業化論證的新階段,理論和技術成果處國際領先水平。

乳聚丁苯引進裝置提高轉化率的研究

焦書科對引進技術進行了消化、吸收和創新研究,通過對引發體系的改進,改變調節技術,降低了單體的回收負荷,減輕了堵塔,延緩了換塔周期,提高了生產效率,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該項目於1987年獲化工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玻璃中空容器塗料和噴塗技術

焦書科設計製造出兩種啤酒瓶噴塗塗料(冷端和熱端)和自動噴塗設備,使啤酒瓶在減重20%的情況下,耐壓程度提高1/3,袋裝破碎率從10%降至2%,在北京玻璃二廠用於生產後,經濟效益巨大。該技術於1984年通過北京市鑑定,1985年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分子設計和低溫交聯

焦書科的主要貢獻是:設計製造出可於室溫和中溫(60℃)交聯的兩種丙烯酸酯共聚物乳膠塗料,提高了塗料的耐熱性(從60℃→120℃),降低了能耗,拓寬了塗料的使用範圍。

熱可逆共價交聯理論和技術

焦書科利用環戊二烯(CPD)在室溫下可自動二聚成雙環戊二烯(DCPD),DCPD在高溫下(170℃)又能解聚成CPD的特性,合成了14種帶活性官能團的CPD和DPCD的衍生物,通過直接反應法、自由基、離子共聚或直接用作交聯劑將它們引作線型聚合物的共價交聯鍵,創製出一類含熱可逆共價交聯鍵的新一代熱塑性彈性體(TPE),對反應的熱可逆行為、限制條件和結構鑑定進行了系統研究,並已成功地取得了氯醇膠、丙烯酸酯橡膠和氯化聚乙烯等新型TPE的生產技術。

丙烯酸酯橡膠(ACM)生產技術

焦書科從1984~1995 年,歷經10年從小試、中試到試產,獨立開發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乳聚法ACM生產技術,1995年實現了300噸/年的乳聚ACM生產和兩個系列4個牌號的產品。該項目於1995年通過化工部鑑定,"千噸級丙烯酸酯橡膠工業生產技術及系列產品開發"已列入國家"九五"攻關計劃。

表面金屬化新方法

開發了表面金屬化新方法,製得了維綸、腈綸導電纖維和導電塑料薄膜;以新的配方和工藝研製出高分辨率(1801/inch)並能用於長、短版活印刷的光刻橡膠柔性版。

主要論著

  • 1 焦書科,馮新德.聚丙烯酰胺及其共聚物的水解.化學學報,1958,24(3):228
  • 2 焦書科編譯.聚合物導論.北京:中國工業出版社,1965
  • 3 焦書科,戚銀城,方松春等.用BF3·OBu2代替BF3·OEt2作催化劑合成順丁橡膠的工業裝置試驗.I.Ⅱ.合成橡膠工業,1981,4(4):264;4(5):355
  • 4 焦書科,余鼎聲,戚銀城.以氯代釩酸酯-三異丁基鋁催化體系合成丁二烯-丙烯交替共聚物的研究.高等學校化學學報,1982,3(1):67[2]

文獻參考

  1. 焦書科個人簡歷網
  2. 焦書科360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