焮麻
焮麻,中藥名。為蕁麻科植物滇藏蕁麻Urtica mairei Levl.的全草。分布於四川、雲南、西藏。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解毒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痛,勞傷疼痛,疝痛,小兒驚風,吐乳,婦女產後體虛,水腫,皮膚瘙癢,毒蛇咬傷。
- 中文學名:焮麻
- 別 稱:錢麻、紅活麻、蠍麻、大蕁麻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蕁麻目
- 科:蕁麻科
- 屬:蕁麻屬
- 種:滇藏蕁麻
- 分布區域:四川、雲南、西藏
- 採收時間:四季均可
- 毒 性:無毒(《滇南本草圖說》)
目錄
形態特徵
滇藏蕁麻,又名雲南蕁麻。多年生草本,有較長的木質化根狀莖。莖粗狀,高約1米,四棱形,密生或疏生刺毛和短柔毛,少分枝。葉草質,寬卵形、稀近心形,長6-14厘米,寬5-10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心形,邊緣具缺刻狀的重牙齒或具多數有規則的裂片,裂片近三角形,裂片間距0.7-2厘米,其邊緣具數枚細牙齒,上面疏生刺毛和糙毛,下面(尤在脈上)密生或疏生刺毛和密生短柔毛或短粗毛,鍾乳體點狀,稀短杆狀,基出脈常5條,下部一對較短而細,上部一對伸達中部裂片尖或與相近的側脈網結,側脈3-5對;葉柄長3-8厘米,密生或疏生刺毛和短柔毛;托葉每節2枚,在葉柄間合生,草質,長圓形或寬卵狀長圓形,長10-15毫米,先端鈍,具縱肋7-10條,兩面生微柔毛,有時疏生刺毛,鍾乳體點狀。雌雄同株,雄花序生下部葉腋,雌花序生上部葉腋;花序圓錐狀,開展,長過葉柄,序軸有刺毛和短柔毛。雄花幾乎無梗,在芽時徑約1毫米;花被片4,合生至中部,裂片卵形,外面疏生微糙毛;退化雌蕊碟狀,具柄,長約0.3毫米;雌花幾乎無梗。瘦果矩圓狀圓形,稍扁,長約1毫米,表面有不明顯的細疣點;宿存花被片4,在基部合生,內面的二枚與果等大,外面的二枚小,近圓形,長及內面的三分之一,外面被微糙毛。花期7-8月,果期9-10月。[1]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0-3000m的山谷林下。分布於四川、雲南、西藏。
相關論述
1、《滇南本草圖說》:「主治中風不語,咳嗽吐痰,小兒驚風,一切風證,服之最良。煎水洗瘡,最效。」
2、《全國中草藥匯編》:「祛風除濕,活血止痛止癢。主治風濕麻木,關節痛,勞傷疼痛,疝痛,水腫,毒蛇咬傷,皮膚瘙癢,小兒驚風吐乳,婦女產後體虛。」
藥理作用
降低BPH大鼠的前列腺指數、酸性磷酸酶含量、增加卵磷脂小體密度,改善其前列腺組織的病變程度。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辛,性溫。
功效
祛風除濕,活血止痛,解毒。
主治
用於風濕痹痛,勞傷疼痛,疝痛,小兒驚風,吐乳,婦女產後體虛,水腫,皮膚瘙癢,毒蛇咬傷。
相關配伍
1、治風濕疼痛:用焮麻根適量泡酒3-5天後服用。每服5-10ml,日服2次。
2、治過敏性皮炎,蕁麻疹,毒蛇咬傷:用焮麻鮮葉適量。搗爛敷患處。
3、治麻風:用焮麻干品12-18g。水煎服。(1-3方出自《文山中草藥》)
採集加工
四季均可采,洗淨,鮮用或曬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