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熊姓,漢族姓氏。

熊姓曾有72個望族,居百家姓第68位。得姓始祖為鬻熊,為祝融氏的後代。

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周成王時期,為楚貴族姓氏。熊姓歷史悠久,族大支繁。

熊姓分布以湖北、江西、四川、湖南等省為多,上述四省之熊姓約占全國漢族熊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目錄

郡望堂號

熊姓主要郡望有江陵郡、豫章郡、秭歸縣。

熊姓主要堂號有江陵堂、蘭溪堂、砂堂、南昌堂(豫章堂)、射石堂。 [1]

研究考證

源流一

源於羋姓,出自商朝末期鬻熊及其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世本》《古今姓氏書辨證》、《元和姓纂》等的記載,黃帝子昌意生顓頊,顓頊四世孫陸終第六子名季連,賜為羋姓。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在其後裔子孫中,到商朝末期有個叫鬻熊的人,字熊,很有學問,做過周文王姬昌的老師,受官火正,後世稱其為鬻熊。其子後來事於周文王,早卒。曾孫熊繹便以王父字為氏,稱熊氏。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載:"鬻熊先生輔佐文王,去世早。熊通說:'我的先人鬻熊淵博,是周王的老師。去世早。'"但在《鬻子》一書中,鬻熊自己卻說:"九十歲才覲文王,後有武王。及成王詢封康叔於衛之事。"如此算起來,鬻熊的年齡應該超過了一百二十歲,堪稱壽星。楚國傳有三十一世、四十三位君主。到秦王贏政二十三(楚王熊負芻五年,公元前223年),楚國被秦國所滅,國人多以熊為姓,以念亡國,並尊奉鬻熊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有熊氏,出自黃帝的部落姓氏,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相傳黃帝生在壽丘,長於姬水,居軒轅之丘,建都於有熊(今河南新鄭),又稱有熊氏。黃帝的後代中便有人以地名為姓,稱熊氏。熊氏是中國最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源於苗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苗族仡熊氏,在戰國中期受楚文化影響頗深,當時即有改漢姓為熊氏者。到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時,已基本改為漢姓熊氏了。

源流四

源於普米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普米族熊氏,源出普米族的本牙氏部族。普米族的先民是由氏羌後裔的四個部落聯盟而構成的,普米族民間有句古語"拍米冉貢組",意為普米族是由四座山上的四個血緣集團聯合而成的。據寧蒗縣永寧普米族傳說,普米族最早的四個根是"布"(四個血統或四個氏族部落),其名稱分別是:冉祖(綿羊)、拔佳(鍋)、尚(熊)、搓皮(馬)。冉祖和搓皮等主要分布在木里,拔佳、尚主要分布在鹽源、寧蒗一帶。

又據傳說,聯合為普米族四個部落的名稱是"薩雅崩巴供"、"布米雖母供"、"俄業里戛供"、"總散不安貢"。與以上四個部落相對應的本民族氏族名稱分別是:"格母"、"本牙"、"穹•空尼"、"嘎甲拉瑪"。普米族原來沒有漢姓,在明朝洪武年間,大明王朝接管普米族聚居的川西南地區、滇西北一帶地區後不久,這一帶地區發生了叛亂。為了加強對這帶地區的統治,明太祖朱元璋調集軍隊,用了六年時間平定叛亂,之後對普米族各氏族進行詳細的戶籍登記,因此,普米族便有了漢姓。其中的普米族的本牙氏部族,即"布米雖母供"、或稱"尚",一律改稱漢姓熊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喀爾拉氏,亦稱喀爾喇氏,滿語為Karla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遼河流域,所冠漢姓為熊氏。

⑵.滿族克哷氏,滿語為Kere Hala,源出元朝時期女真庚克勒部,以部為氏,世居尼亞滿(今遼寧新賓尼亞滿山),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熊氏。

源流六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布依族、彝族、蒙古族、瑤族、阿昌族、壯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熊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熊氏,世代相傳至今。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