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地黃
熟地黃 |
中藥名稱:熟地黃 shudihuang 別 名:熟地 英文名稱:Rehmanniae Radix Praeparata |
熟地黃(中藥)
熟地黃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或懷慶地黃的根莖,經加工蒸曬而成。主產於河南、浙江等地。河北、湖南、湖北、四川等地亦產。野生或栽培,但以栽培為主。河南栽培者,稱懷慶地黃[1]。
目錄
生長習性
生於海拔50-1100米之砂質壤土、荒山坡、山腳、牆邊、路旁等處[2]。
產地分布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以河南溫縣、博愛、孟縣等地產量大,質量佳。
藥材性狀
本品呈不規則的塊片、碎塊,大小、厚薄不一。表面烏黑色,有光澤,黏性大。質柔軟而帶韌性,不易折斷,斷面烏黑色,有光澤。氣微,味甜。
採收炮製
栽培品於當年10~11月間刨收,野生品於春、秋兩季採挖,除去莖葉、鬚根,不用水洗,直接置焙床上緩慢烘焙,須經常翻動,至內部逐漸乾燥而顏色變黑,全身柔軟,外皮變硬時即可取出或用曬乾法。但因冬季陽光弱,乾燥慢,花工大,不如火烘的質量好,目前多用火烘乾燥法,然後加黃酒蒸至內外黑潤,取出曬乾即可使用。本品以色黑柔潤、甘味濃、潔淨無雜質者為佳、制用或炒炭使用。
1.《雷公炮炙論》:采生地黃去白皮,菩鍋上柳木甑蒸之,攤令氣歇,拌灑再蒸,又出令干。勿令犯銅鐵器[3]。
2.《本草圖經》:取肥地黃三、二十斤,淨洗,更以揀去細根及根節瘦短者,亦得二、三十斤,搗絞取汁,投銀銅器中,下肥地黃浸漉令浹,飯上蒸三、四過,時時浸漉轉,蒸訖又暴,使汁盡,其地黃當光黑如漆,味甘如飴糖。須慈器內收之,以其脂柔,喜暴潤也[4]。
3.《綱目》:近時造法,揀取沉水肥人者,以好酒人縮砂仁未在內,拌勻,柳木甑於瓦鍋內蒸令氣透,曬乾,再以砂仁酒拌蒸,如此九蒸九乃止,蓋地黃性泥,得砂仁之香而竄,合和五臟沖和之氣,歸縮丹田故止。今布中惟以酒煮熟售者,不可用。
性味歸經
甘,微溫。主歸肝、腎經。
功效作用
滋陰,補血。治陰虛血少,腰膝痿弱,勞嗽骨蒸,遺精,崩漏,月經不調,消渴,溲數,耳聾,目昏。
典籍記載
①《珍珠囊》:大補血虛不足,通血脈,益氣力。
②王好古:主坐而欲起,目琉琉無所見。
③《綱目》: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利耳日,黑鬚髮,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經候不調,胎產百病。
④《本草從新》:滋腎水,封填骨髓,利血脈,補益真陰,聰耳明目,黑髮烏須。又能補脾陰,止久瀉,治勞傷風痹,陰虧發熱,乾咳痰嗽,氣短喘促,胃中空虛覺餒,痘證心虛無膿,病後脛股酸痛,產後臍腹急疼,感證陰虧,無汗便閉,諸種動血,一切肝腎陰虧,虛損百病,為壯水之主藥[5]。
注意事項
脾胃虛弱,氣滯痰多,腹滿便溏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論》:勿令犯鋼鐵器,令人腎消並白髭發,損榮衛也。
②《品匯精要》:忌蘿蔔、蔥白、韭白、薤白。
③《醫學入門》:中滿痰盛者慎用。
④《本草從新》:氣鬱之人,能窒礙胸膈,用宜斟酌。
化學成分
各種熟地黃的水及醇提取物較生、干地黃多,但各種方法炮製的熟地黃,水或醇提取物相差不大。干地黃中的特有的環烯醚萜及環烯醚萜甙,而熟地中幾乎沒有。熟地黃中含葡萄糖8.57%,較鮮地黃中含量(1.56%)為高,提示熟地經炮製後,部分多糖轉化為單糖。在干地黃和熟地黃的炮製過程中,甙類成分亦有不同程度的分解,其中以單糖甙分解最多,其次是雙糖甙,而三糖甙的地黃寧甙 D(Rehmannioside D)幾乎不分解,熟地黃除梓醇(Catalpol)分解不及干地黃外,兩者的差異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