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鍋
熬鍋湖鹽製鹽器具。鐵製。圓形。將刮取的鹽土放入淋水池,溶化成鹵,流入井內,然後提鹵倒入熬鍋,用炭火熬製成鹽。所成之鹽俗稱土鹽。[1]
在此次發掘出的製鹽遺存看到,淋鹵坑由一深一淺兩個長方形土坑組成,整體呈「凸」字形。淺坑的坑壁由白粘土砌築,底部橫置有木條,深坑的壁鋪有木板,底部鋪有蓆子,推測為保護坑壁和坑底所用。 儘管此次發掘並未發現與製鹽相關的工具及陶瓷器皿出土,但考古人員觀察5座淋鹵坑結構,發現此類遺蹟與中國古代典籍《天工開物》中記載的部分內容和《熬波圖》中記載的「淋灰取鹵」中的「灰淋」和「鹵井」結構頗有相似之處。此外,尹家窩堡遺址所在地在中國金代屬於肇州,《金史》中存在關於「肇州鹽」的記載。這些史料記載進一步確證了該鹽業遺址的合理性。 尹家窩堡遺址所處的吉林省大安市鹽鹼地較多,富含鹽分的土壤成為製作土鹽的天然原料。據分析,古人利用淋鹵坑將颳得的鹽土中的鹽分溶於水中,再用鹽灶煮鹽水得鹽,以此種方法獲得土壤中的鹽分。 據了解,當地居民直至上世紀六十年代還在沿用類似的製鹽方法。 史寶琳表示,中國考古人員之前曾在山東、四川等地發掘了海鹽、井鹽遺址,但發掘土鹽製作遺址在中國尚屬首次,這也是中國東北地區首次發現鹽業作坊遺址。